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异军突起,扫荡群雄后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一路凯歌高唱。元顺帝脱欢帖木儿北退朔漠,成了一个地方政权,对明朝难以构成致命威胁。这时候的朱元璋将眼光转向了西南,川滇两地还有割据势力存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决定将兵力转向西南,对西南的割据势力进行扫荡。这第一站就是盘踞四川的蜀夏政权。
朱元璋关于蜀夏政权可能的抵抗方式有了一个大体上的判断,他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
朱元璋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指挥南北两路杀奔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等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同时命何文辉等人率兵由秦、陇直奔成都。前线部署完成后,朱元璋就要考虑后勤的事情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部队劳师远征,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另外在战斗中肯定会出现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现象,这就需要大量有生力量的补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命令卫国公邓愈在襄阳训练部队、转运粮饷。
蜀夏政权一看明朝派了这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蜀夏皇帝明升听了太尉吴友仁的意见,一方面遣使修好,修整军队,另一方面“遣莫仁寿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至是又遣寿、友仁、邹兴等益兵为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凿两岸石壁,引铁索为飞桥,用木板置礮以拒敌。”
汤和
这一招的确有点效果,至少把汤和的部队挡住了。不过在另一方面的战况就不怎么样了,“傅友德觇阶、文无备,进破之,又破绵州。”同时傅友德做了很多大木牌,将战况都写在木牌上扔到河里,一来告诉南路军自己的战况,二来也瓦解蜀夏的军心。“时永忠亦破瞿塘关。飞桥铁索皆烧断,”六月初一,北路军兵临成都。“升母彭泣曰:‘成都可到,亦仅延旦夕命。大军所过,势如破竹,不如早降以活民命。’于是遣使赍表乞降。升面缚衔璧舆榇,与母彭及官属降于军门。”“和受璧,永忠解缚,承旨抚慰,下令诸将不得有所侵扰。”
本来礼部的意思是像当年宋朝擒获孟昶一样举行献俘礼,但是朱元璋表示:“升幼弱,事由臣下,与孟昶异,宜免其伏地上表待罪之仪。”“是日授升爵归义侯,赐第京师。”明升投降后,经常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一起发牢骚。虽然两个人都才十多岁,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放心,洪武五年(1372年)就将明升迁徙到高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升的长子明义“告其父殁”。
这次战役,朱元璋奇正并用,水陆并进,使对手疲于奔命最终慑于压力不得不投降。平灭蜀夏也为朱元璋彻底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