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产润到新加坡——不破产攻略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这个有趣的人
2022年7月上海解封,我嗖地一声飞到了新加坡,暮然回首竟然已经20个月了。犹记得临出发那几天上海酷暑,气温40度,起飞前一天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在家发火(因为太焦躁了!)。
一开始我是抱着坚定的润念,借着工作上一个50%概率能成的项目来到了这里,我的想法是:Nothing to lose! 时至今日,回顾我逐渐适应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我被我的自力更生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糊弄生活、承受工作压力、忍受与老公孩子分离的孤独、自娱自乐、链接老朋友、结识新朋友,顺便拓展全球保险事业的能力给深深折服了!再不夸夸自己,简直对不起我这承受了东热带紫外线眷顾而衰老速度加倍的小脸。这段时间看到各种报道:新加坡物价贵得有多离谱(老实说确实不便宜),多少顶尖富豪来到了新加坡(据说坐地铁就能碰到,我咋没碰到?),多少来这儿的中国人撑不下去又回去了(我猜除了被物价吓到,还可能因为这儿太热),还有 “第一批免签来新加坡的中产已经破产” 这般神文。那么,如何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活了下来并且还不破产呢?我心想:索性就写个我自己经验,给大伙儿看看吧。
1. 新加坡有多大?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小,那么它到底有多小呢?新加坡本岛东西宽约49公里,南北长约25公里,海岸线全长189公里,全国含离岛总面积为719.1平方公里。类比一下,是上海九分之一大,跟千岛湖的湖面差不多大(我听千岛湖导游说的)。下面这张对比图,还挺直观的。

(图一 百度贡献的中新对比图)
2.住房怎么弄?
我刚开始来的时候用的是PropertyGuru 这个app。我的公司给报销2周酒店,于是我得在2周内把房子租好才划算。有些公司会给员工租service apartment,会给更长时间缓冲,还有公司会给员工找合租房源。我是第一个派出来的中国员工,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一开始不知道老公和娃儿啥时候能过来,所以我租了个一居,租金2500新币/月。 这个房子地段很好,靠近MRT EW线的Tiong Barhu,是小资生活情调集中地;房子很小,约20平米(此生住过最小的房子);房子很老,有60年了;不带泳池和健身房(这边的公寓condo一般都带这些)。神奇的是,它在一座寺庙的正上方,这座寺庙是齐天大圣庙,算是个著名景点。我大约是沾了大圣的仙气,那个50%概率成功的项目过了半年后拿下了,于是我在新加坡的脚步稳了一些。
算一算除了房租之外的支出:水电费(~60新币),网费(~50新币),电话费(~80新币。这么贵是因为我办了个合约机,其实根本没必要,用prepaid card(预付卡),一个月20新币不到就行!切记啊!),190新币出去了。加上房租,每个月固定花销2700新币。
第一个房子我住了快半年,后面老公和孩子准备过来,我又租了另外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租房一年合约没到期,中途退掉是有1个月押金损失的,所以我通过“小坡岛”这个微信小程序,把房子转租出去了,押金没损失。


(图二 在Tiong Barhu 跟朋友吃的餐厅,还没吃破产)
第二个房子是紧着公司办公室地点找的。当时考虑孩子过来上学,但上哪个学校不知道,所以就以我的工作地点为锚找房子。大约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在PropertyGuru上搜了四五十个房子,发了站内信,约看了一个,然后就定下来了,瞧我这效率。这个condo大约90平米,合约期两年,租金从3800砍到了3600,有泳池和健身房,地点比上一个要偏远。我看某本书上说,一个人居住的面积最小只用12平米,当我住在20平米的房子时,也没有难受,但是等我搬到90平米的大房子,哇,这感觉也太舒畅了!我可以在客厅里打滚!所以朋友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在自己最大可承受能力之内稍微往下选择一些,这是我的防破产心得之一。

(图三:小区的泳池看上去还挺好)
第二个房子在娃儿确定回国上学之后,我找了一位室友合租(同样是小坡岛找的),至此我的房租下降了1/3。公司的补贴够cover了~
我也考虑过新加坡买房。新加坡对外国人征收60%的税,不过可以通过信托给美籍孩子买,然后再把这60%退回来,非常成熟且公开的流程。从现金流占用和付款周期上看,买刚开盘的新房是最划算的,需要初始资金达到房子全款。新加坡买房是另外一条线,我暂且放下买房的这个念头,把其他事情梳理清楚再说。中产防破产心得之二:不要把绝大部分资金放进一个篮子里。
3.思念家人怎么办?
这部分对我来说是意料之外的难,这段经历让对自己的认知加深了。我一直自诩为独立的人,走南闯北多少年了。但是来新加坡的前几个月,我有很严重的孤独感,老公和孩子都不在身边,吃饭也得靠自己做或者出去买,周末没法带孩子一起跟朋友的孩子玩。我原来已经适应了家庭生活,有一个舒服的支持系统围绕着我,而在新加坡,虽然它对华人天然亲切,但是我确实感觉很无聊很孤独。有段时间一到周末我就躺在床上懒得起来,躺两天都可以,头晕脑胀,心情低落。
怎么解决呢?跟家人每天视频可以缓解一丢丢。娃儿其实也很想我,只是她自己一开始也没意识到,后来她越来越觉得:为啥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在家里,我妈她咋就跑走了呢?记得有一次我没接到她的几个视频电话,她非常沮丧和生气。跟老公之间,因为之前也是异国挺久的,所以适应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双方也得调整。我现在每2-3个月回国,老公也会带孩子过来。刚刚过去的春节,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玩了三周,特别珍贵而开心的时间。

(图四:带娃儿在新加坡樟宜机场Jewel玩耍,摄影师:娃儿爸)
在刚开始的那段艰难时光,多亏有朋友和社群。我有个朋友比我懂得玩,她也是刚来新加坡,那段时间经常找我玩,去走trail啊,逛街啊,几乎是拽着我出去。还有读书时期认识的老朋友,比我早来新加坡的,也联系上了,大家出来吃饭、去酒吧聊天,跟我分享信息。说来惊险,我一个老朋友告诉我EP要在入境一个月内从IPA换成实体卡,不然会是打黑工,还好是在有效期内发现这个问题的——我司是出海新手,各项保障都不完善,HR也不懂这个,还是我反过来告诉她的。
我还加入了北大校友会和杜克大学校友会,跟着北大徒步群走了几次麦理芝水库,看到了好多猴子,看了好几次水库。这个水库徒步挺有名的,有段时间据说中国好多做投资的人都在这个水库边上,一边走路一边谈业务,类比之前上海北京的投资人跑步局。跟着杜克大学校友会也去走了几次trail,吃了我自己不会主动去吃的印度菜。我发现杜克新加坡校友会的人群比上海的diverse很多,美国人/印度人/泰国人/新加坡人/中国人/南美人(我还碰到了杜克上学时同班的一个南美同学),也就是更加国际化——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新加坡的优势。
朋友和社群,不管在生活知识分享,还是精神层面的支持,都非常非常重要。家人不在身边的时候,这一套支持系统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去搭建。让自己心情愉快很重要,心情不好的话,赚钱也没动力。

(图五:参观啤酒厂)
4.孩子咋上学?
新加坡教育卷不卷?我觉得只要是社会分层的地方,教育就是卷的。新加坡教育当然是卷的,不仅新移民过来的中国人卷,新加坡本地华人也卷,我感觉没有不送补习班的华人家长。不过从人口基数和招生数量的统计学角度来看,那是比中国的竞争程度小很多。新加坡本地三所好大学优先招本国人(在中国读高中的孩子考进新加坡本地三所大学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因为名额少),欧美名校给新加坡的招生名额按人口基数比例也比给中国的高出很多。这是宏观层面,至于到每个人身上,一个孩子在新加坡读书,是不是就一定比在中国读书更能考上好大学?这可未必。懂一些统计学知识的人,应该都懂这个道理。
简单来说,新加坡的学校分为公立、私立和国际学校,对于外国人来说,小学学费每年分别约为5万/8万/10-30万人民币。
老公和娃儿2022年年底来到了新加坡,然后老公2月份回国了,我独自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到4月份,娃儿在这儿上了2个月的私立幼儿园Maple Bear (学费约1800新币/月)。这段时间我差点累嗝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带娃,工作还特别忙。然后4月份娃儿回国了,这中间有一些波折。我家娃儿错过了新加坡公立小学的报名(提醒:对于不满6周岁的孩子,新加坡公立小学要在入学前一年的6月份申请,具体时间得自己关注了!娃儿的年龄是入学那年的1月1日 减去 娃儿的生日)。现在她在上海上小学一年级,也挺开心的,可能还没到高年级需要卷学习的时候,也可能因为我们比较淡定。我今年答应了娃儿今年8月份一定会和她团聚,如果她来新加坡,现在确定能上的就是国际学校,目前看最不费劲的是Canadian(离家近,申请也弄好了)。 学费虽然有些肉疼,但是跟娃儿团聚这件事本身已经比钱重要多了。

(图六:娃儿去上幼儿园)

(图七:相依为命的母女俩,看起来喜气洋洋)
我们目前考虑的是国际学校作为跳板,考考AEIS,看能不能考到政府的公立学校,毕竟政府学校性价比高。如果能申请到PR,转公立就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考AEIS,不过这个非我能控制,因为新加坡PR是个黑盒呗。我有几个朋友的娃儿在Canadian, 他们自己的感受是挺好的。也有朋友跟我说,它是新加坡著名的跳板学校,学生要么跳去更好的国际学校,要么考去政府学校;还听说家长里面有不少中国的暴发户。总之可以去看看,让娃儿感受一下,也没啥不好的。“二娃上国际”是传说中的中产破产三件套之一,虽然我们只有一娃,但是还是得考虑一下避免破产的长久之计,哈哈哈哈,这条即将踩雷!
关于新加坡学校的整体介绍,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新加坡教育初探-只恨太晚
5.怎么搞事业?
我主业还说得过去,去年还获得优秀员工奖。保险作为我的副业,其实我倾注了更多的心思。这两份工作的心态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打工者心态,后者是创业者心态。我觉得两者并行非常好玩,虽然有时会累得够呛。
我来新加坡之后,更加明确自己做保险业务的定位是全球保险经纪人,并付诸实践。我的全球保险指的是新加坡、香港、美国和中国保险。我来新加坡之后,国内保险业务也没落下, 2023年拿到了COT(据说是保险行业万分之一的)。本来觉得没什么,当我写这篇文章,发现自己2023年经历了那么多艰难时刻,觉得自己还是很厉害的,再表扬一下自己,再感谢我的客户们~~用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能一直坚持下去的,除了钱,那就真的是喜欢了。

(图八:明亚颁发的2023年COT业绩证书)
我梳理了一下自己之前写的保险文章,发现我现在对新加坡、香港和美国保险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去年了,主要是因为客户需求倒逼,实践出真知。为了帮客户做好方案,就得真的理解各国保险产品,不管是寿险、重疾险、万能险、指数型万能寿险(IUL),分红储蓄险还是投连险,虽然我的学习能力挺强,但是也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吸收的。我还搭建了新加坡、美国和香港的保险合作伙伴网络,筛选出高效靠谱的合作方,帮助我准确地将客户需求转换成方案。最近刚帮一个上海的客户做了考虑祖孙三代需求的财富传承和财产保值增值方案,主要考虑了新加坡和美国的保险产品,跟客户一起理清需求、完善方案,非常有成就感。
我的境外保险文章可以翻翻这几篇:
1. 一个净资产千万的家庭是怎么买保险的?
2. 重疾险买香港的、新加坡的还是美国的?
3. 新加坡保险值得买么?
End~
后记:
这次来坡是我第三次出国,
第一次是24岁去委内瑞拉工作,世界上经济最悲惨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是28岁去美国读书并生娃,这段经历详见此篇文章:
怎样在读美国读MBA的第一年生个孩子,完成课业并且找到实习?
第三次,就来到了东南亚这个华人治国典范的弹丸之国(此处弹丸是爱称)
如果你对对保险配置,对来新加坡工作,送孩子来新加坡上学,或者对去美国读MBA、去美国生娃有兴趣,都可以跟我交流。我的微信号:qiaochaoshigetubaozi  加我请注明来意哦。
下面是我的保险名片。(这张照片是我四年前拍的,去年剪短了因为到新加坡落发变严重了,这到底因为岁月增长还是因为水土不服哩?)

小手一点关注我的公众号,一起变得富有和自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