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失联,请关注以下账号备用:
在毛泽东外出巡视期间,按照中央的决定,李德生于1971年8月14日至9月3日,率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了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这次访问是在我党为改变我国在国际关系上比较孤立的状态、加强与各国发展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李德生从参加政治局多次活动中,体会到毛泽东、周恩来花很大精力抓国际大事。
李德生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后,于9月3日回到北京,紧接着投身于四届人大的准备工作。自9月11日起,他又积极参与修改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政治局会议。当时,中央已经决定在国庆节前召开三中全会,国庆节后再召开四届人大。时间已经十分紧迫,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张的安排中。
在临近中午的9月12日,李德生在家中接到了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从天津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在中午12时前赶到丰台车站。一般情况下,中央办公厅的通知通常由秘书处打电话,详细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需要携带的文件。有时为了保密,通知可能不透露会议内容。这次通知也是如此,显得非常紧急、重要,但却没有透露具体的会议目的。
接到通知后,李德生匆匆用餐,准时赶到了丰台车站。中央警卫团已经在车站设置了警卫。纪登奎、北京市委书记吴德以及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陆续到达。不远处,毛泽东的专列缓缓进站,停在专用车道上。李德生曾听说,每次毛泽东外出巡视回京,很少选择中午到达,而且通常不在丰台车站停留。这次为何会有所不同?
正思考之时,随同毛泽东外出巡视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走下专列,与在场的众人打招呼后,邀请他们一同登上了毛泽东所在的车厢。
李德生和纪登奎、吴德、吴忠三人回到北京后,毛泽东神情愉快,保持从容不迫的状态。毛问李:“你访问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怎样?” 李德生说:“他们对中国友好,国内政治稳定,但群众生活一般。” 毛问:“谈到尼克松访华,他们有何反应?” 李德生实话实说:“阿尔巴尼亚表示坚决反对美帝,对中美关系政策持保留态度。” 毛笑言:“他们左派,我们右派。
他们担心美国撤离亚洲,增加他们压力,希望我们留住美国。但撤军未必增加他们压力。” 气氛轻松后,毛转入主题,批评庐山会议和林彪的政治主张。李德生已熟悉毛的谈话方式,静心聆听,认同毛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四人认真记录,毛深入谈党内大事,话题包括庐山会议、林彪的“天才论”等。谈话长达一小时,内容经整理后于1972年3月17日发至全党。
有一些当时未加引用的言论,例如在讨论林彪是上了党章的“接班人”时,毛泽东在1971年8月16日武汉与刘丰、刘建勋等交流,以及在9月10日杭州与南萍、熊应堂、陈励耘等交流时都曾提到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了,要培养六十岁以下三十岁以上的人,像李德生、纪登奎同志等。”“要培养年轻人到中央,如李德生、纪登奎、华国锋那样的,光是老将不行。”
李德生首次系统地听到毛泽东讲述党内斗争的经过、性质和方针政策,深感斗争的严重性。在谈话结束后,毛泽东示意李德生留下,郑重交代他准备调一个师到北京北郊的南口。这一时刻让李德生感到一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仿佛接受了一项紧急的战斗任务。
显然,同林彪、黄、吴、叶、李、邱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在言辞上、会议上的较量,还需要做好武装准备。林彪、黄、吴、叶、李、邱现在掌握军权,必须保持警惕。毛泽东一向强调,有备无患。李德生明白,毛泽东的决策涉及到整个斗争大局,至关重要。
李德生告别毛泽东后,迅速离开专列,与纪登奎一同驱车直奔西山北京军区机关的驻地。
当天是星期日,李德生立即让作战值班室通知军区主要领导,包括陈先瑞政委等前来作战值班室,共同研究和部署紧急任务,即调动三十八军一个师迅速进驻北京。
离开北京军区后,李德生匆忙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早已确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