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江青如何认识44岁的毛主席?原来江青的老乡康生起到关键作用!


为防失联,请关注以下账号备用:
众所周知江青是毛主席的第四任夫人,两人在一起度过了整整38年的情感婚姻。然而殊不知,江青在遇到毛主席之前,其实曾有过三次无疾而终的婚姻。虽然当时她和数位前夫都情深恩爱,但是唯独第四段婚姻才是她一生真爱。那么,1937年7月下半旬,江青在去往延安之前,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呢?

      江青出生于1914年的山东诸城的一个小县城,其父亲李德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在县城里经营着一间木匠铺。江青的母亲栾氏为李德文的续弦,在她进门之前,李德文和原配夫人已经生有两儿一女。因此对于庶出的小女儿江青,李德文并不是很喜欢。
       江青自小就非常聪慧、倔强,非常喜欢看古典诗词和名著,在学堂里亦是深得先生的欣赏。然而父亲仍旧厌恶她,时常对她和栾氏打骂、撒气。
      有一次,李德文和县城里一个大财主因买地而打起官司,后来导致他钱财两空。吃了败仗的李德文称是小女儿江青和续弦栾氏拖累,回去后就将他们母女二人暴打一顿。
     父亲的日常家暴和虐待,导致江青自小担惊受怕,后来再也不肯轻易相信任何人。于1926年时,李德文病重去世。眼看家中生计难以维持,栾氏就带着女儿江青到天津投奔姨妈。在姨妈家借住的日子里,江青和母亲还到过工厂做工。2年后,姨妈和姨夫一家迁居到山东济南,而江青母女亦是跟着一路过去。而正是在济南谋生期间,江青开始对戏剧有了浓厚兴趣。在姨妈一家的鼓励、支持下,她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考进了山东实验剧院。
       在校就读时期,外貌条件不错的江青很快引起外界关注,再加上她自身原本就非常努力,在戏曲上亦是有着深厚、精湛的功底造诣。毕业后,江青初露锋芒登台演出,深得观众的喜欢和追捧。1930年时,江青嫁给了一个姓黄的富家公子。这位黄公子相貌英俊、斯文,且家中富裕、有权势,乃是妥妥的高富帅。

      然而,江青无法忍受黄家的规矩呆板、生活封建。结婚仅数月后,不堪负重的她提出了分手,然后分文不要地离婚而去。离婚后,江青前往青岛谋生,在昔日院长赵太侔的帮助下,她被安排到青岛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同时还可以在校旁听学习。期间,江青开始接触各种进步思想,而且与青岛大学的进步青年俞启威相识相恋。1931年,家境富裕、出身良好的俞启威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迎娶江青为妻。后来,俞启威因参加革命不幸被捕,而江青害怕牵连,随即逃到了上海躲避,两人原本幸福甜蜜的婚姻亦是因此结束。
       江青到了上海后,开始投身于演艺界,并凭借演出的电影《娜拉》轰动一时,成为红遍大上海的电影明星。1936年时,江青为了前途考虑,决定与编剧唐纳结婚。然而婚后没多久,两人经常为了小事争吵不断,甚至闹得唐纳为了她数次自杀。江青的性格是自由惯了的,向来不受任何人或事约束。所以关于她和唐纳的第三段婚姻,她最后亦是选择果断分手。直到1937年7月时,眼看日寇即将侵入上海,江青无奈放弃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跟随大批进步青年远赴延安。

      
至于江青为什么要嫁给毛泽东,那可以从她的一句话找到答案:“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我如果不能成为英雄,也要成为英雄的终身伴侣。”在江青的眼里,毛泽东就是“英雄人物”。
    而正是在延安期间,她遇到了毛主席,并于次年结婚。而这次的第四段婚姻,或许才是江青一生的真爱,所以坚持了整整三十多年,而且从未放弃。即便后来她被捕、自杀,但是临终前留下的那句遗言“主席我爱您,您的学生、战友来看您了。江青字。”可见,在她心里,唯有第四段婚姻才值得她刻骨铭心,亦是她一生的仅有真爱。
江青来到延安的时候,只有23岁,还只是个青春年少的小女孩,她是怎么接触到主席的呢?要说漂亮,江青确实漂亮,但这种事情光有漂亮肯定不够啊。主席何等人?江青一个小女孩,轻易肯定不能见到主席。必须要一个介绍人,一个牵线搭桥的人。
这个是谁呢?答案是康生。

上图就是晚年时期的康生。照片上,他戴着高度眼镜,额头上布满皱纹,眼睛是典型的三角眼。留着稀疏的胡子。他的这个样子,显得特别冷酷。
康生为什么愿意当江青的牵线人呢?原来,康生和江青是老乡。
康生生于1898年,比江青大16岁。江青到延安时,康生已经39岁,阅历丰富,看问题更长远。康生和江青都是山东诸城人,江青本姓李,康生本姓张。江青还是个女娃子的时候,康生就认识她。他见江青长得标致,人又精灵,十分喜欢她。
康生加入革命队伍比较早,1933年7月被派去苏联,是表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底,康生从苏联回到延安,担任党校校长、社会部部长等职。江青到延安后,先是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久之后,康生就把她调到了党校。
康生是一个非常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当时,他看主席的妻子贺子珍不在主席身边,便打起了主意。他曾说过:“在中国要搞好社会关系、建立友谊有两个法宝:一是教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二是当月下佬,为他人介绍老婆。”他选择了走第二条路。
要是毛主席看上了江青,那康生这个“月老”,可就有了资本了。
康生让江青主动去找主席。没有康生指示,江青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没有康生安排,江青也无法进入主席的住地。
江青第一次到主席那儿,开始说是请教问题,后来又说要给主席帮忙。主席看着年轻的江青,问她:“你对我能有什么帮助?”
江青怯生生地回答说:“我可以管生活、家务。”
说完她开始打扫屋子。
刚开始,主席还对她有所防备。并没有留她吃饭。干完活后,江青就自己走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江青帮主席打扫屋子、缝补衣服。次数多了,主席也就习惯她了。渐渐地,主席就留她吃饭。江青也越来越大方,开开心心陪主席聊天。不久之后,江青就不走了,干脆住了下来。从此,主席就深深爱上了江青。任凭别人怎么反对,他都不愿意和江青分开。
     1938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凤凰山下,警卫班在毛主席住的窑洞外靠东头凉台上,摆了半张乒乓球桌子;中央机关合作社主任吴吉清带着两名厨师赶过来,办了一桌酒饭。前来赴宴的人并不多,只有康生、谭政、萧劲光等几人,毛主席和江青就算结婚了。
  在江青来延安之前,贺子珍由于与毛主席发生矛盾,赌气去了苏联治病。江青与毛主席认识后,感情急速攀升。在结婚前半个月,每个星期六毛主席都要派警卫贺清华和翟作军轮流骑马去鲁艺接送江青。在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江青谈起了自己许多在上海演戏、自费上大学、住亭子间的生活,也问了不少毛主席平时的生活习惯和警卫班日常照顾的情况。

   
对于毛主席与江青的结合,有人反对。但是,王能坤、贺清华、翟作军、邵清元等几个警卫员并不反对。这倒并不是他们如何“思想解放”,而是在贺子珍离开延安后,亲眼目睹了毛主席单身一人的孤寂生活。每日,他除了叶子龙和警卫员及站在门口的卫兵外,没一个亲人在身旁。他也和普通人一样,需要一个正常的家庭,工作和生活需要一个像妻子一样的人来陪伴和照料。许多个人生活方面的事情,乃至人的家庭情感,无论是叶子龙,还是这些警卫员,都是代替不了的。而毛主席的肩上又担负着非同一般的责任,事关党和军队的前途和命运。
尽管警卫员对毛主席与江青结婚,是一致认可的,但毛主席还是十分慎重,并不是像后来一些人别有用心地传说的那样草率行事。他除了向党中央报告,请求组织对江青的历史和政治表现进行调查、了解外,还在同江青接触的过程中问过她过去的历史,要她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情况。江青对此也很配合。
为了让党组织弄清她的历史问题,9月间,贺清华和翟作军多次骑马,陪她向张闻天、陈云、康生等人汇报自己的各种问题,接受询问。
组织上经过考察,认为江青没有问题后,毛主席才决定与江青正式结婚。
结婚后,江青调任中央军委任秘书。她只身来到延安,也没什么家当。贺清华帮她从鲁艺拎过来一只脸盆、几本书和几件换洗的衣服,江青就与毛主席、警卫班生活在一起了。

上图拍摄于1967年,总理、江青、康生一起坐在主席台上。当时,江青深得信任,江青、康生等人如日中天,他们和敬爱的总理平起平坐。
1975年12月16日,康生在北京去世。1980年,原本给康生的《悼词》被撤销,他的罪行也被公之于众。
江青跟毛主席漫长的三十八年的婚姻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贤妻良母”期,从1938年11月到1955年。如前所说这一时期江青是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虽说在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以及在1954年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中她曾经尝试崭露头角。
第二个时期是“分居休养”期,那是1955年江青查出可能患子宫颈癌肿。她几次去苏联治病。并开始与毛主席分居。他们的分居不仅是因为江青患病,而且也由于彼此生活上的分歧逐渐扩大。江青称毛主席是“土包子”,毛主席则指责江青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第三个时期是“政治野心膨胀”期,那是从1963年开始。江青得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支持,开始以上海作为“基地”进行“文艺革命”。她在张春桥、姚文元的协助下,抓八个样板戏,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旗手”。此后,在“文革”中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直至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登上权力的顶峰,人称“红都女皇”。

   江青能够在政治上登峰造极是因为她借助毛主席夫人之名来实现其政治野心。随着江青权力的极度膨胀,政治野心越来越大,她跟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毛主席曾经多次批评过江青,约束她的政治权力。
      据说,江青在批判王光美之前,曾指示红卫兵以其出访印尼时的服装作为批斗的借口,这种说法是否属实?
    这个传说有两点差错。一是在红卫兵批判王光美之前,江青曾经就王光美问题作过讲话,但是并未就如何批斗王光美作出具体指示;二是“以其出访印尼时的服装作为批斗的借口”有误,应是王光美访问缅甸时所佩戴的金项链。
     江青与王光美的出身、经历、素质全然不同。1991年7月7日,我在采访王光美的时候,桌上放着她正在看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的英文原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表明她英语娴熟。
     王光美乃大家闺秀,名门之女。王光美不仅从辅仁大学毕业,而且获得硕士学位。就在她准备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前,到北平的美国军调处执行部做翻译。原本是为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却在那里跟中共代表有了诸多接触,受到很大影响。在1946年8月美国的军调处宣告失败之后,王光美不去美国而是去了延安,后来在那里跟刘少奇认识并结婚。
     刘少奇在1959年接替毛主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后,中国有了两个主席,两个主席夫人。毛主席除去了两趟苏联之外,没有出访过别的国家。而且毛主席去苏联,江青也未能以夫人身份一起前往。刘少奇则不同,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访问印尼、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王光美都以主席夫人的身份陪同出访。这六次出访,使王光美名声大振,拍电影,上电视,各报、各电台竞相报道。尤其是印尼街头,出现巨幅王光美画像……江青的心中不是个滋味儿,中国的“第一夫人”明明是她,可是王光美却四面风光,在海外出尽“第一夫人”的风头。尤其是王光美英语精熟,又擅长交际,海外声誉颇佳。
      还有,就连游泳这样的小事,她也不如王光美。炎暑,江青来到北戴河,下榻于中浴场一号平房。她去游泳,与他人不同的是,江青总是穿一双薄薄的软底鞋,一直走到海水跟前,才把软底鞋脱下。这是因为她的右脚比普通人多长了一个脚趾,她不愿意给别人看到。她只会“狗刨”式游泳。有一回,她在那里见到王光美游泳,王光美时而侧泳,时而仰泳、蛙泳,如同“浪里白条”。好胜的江青深为惭愧,游泳的兴趣顿减,便把更多的时间消磨在打扑克牌上。

                                                        刘少奇夫妇
    毛主席发动“文革”。第一个斗争对象就是刘少奇,王光美也连遭批斗。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举行了三十万人批斗王光美的大会。且不提批斗会上那荒唐的种种批判,王光美在万目睽睽下,最为招人注意的是被红卫兵戴上一长串用乒乓球穿成的项链!
    其中的起因,是王光美在随刘少奇访问缅甸时,在晚宴上戴了一条金项链。戴条金项链,本是不足大惊小怪的。何况那是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革命政府部长会议主席奈温将军赠送的。王光美戴上它也是表示礼貌。
江青在看电视新闻时,居然注意到王光美脖子上细小的项链,她大为不悦。因为她在王光美出国时关照过:
“依我看,有时不戴首饰效果反而好。你穿一身黑丝绒,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显得别致、出众!”她,连王光美戴不戴首饰都作了“规定”!当她见到王光美违反了她的“规定”,就记在了心中。这本是芝麻绿豆之类小事,她在接见红卫兵的领袖们时却说:“王光美出国访问时戴项链,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我本来不让她戴,她也答应我不戴了,后来,在看电视时,我却见她戴了项链!”江青的这番话,充分显示了“红都女皇”的霸气。她的几句话,便给红卫兵们以启发,想出了奇招:给王光美戴上用乒乓球串成的大项链,对她进行羞辱!
毛主席从未把江青列为接班人
江青曾经做过演员,演员本身就是受人瞩目的职业,而政治舞台同样受人瞩目。因此,从政对她来说是否如鱼得水?即她适合这一职业?
我回答说:作为影剧演员的江青在戏剧舞台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但是在政治舞台上就未必如此。江青的政治野心是在毛主席病故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席。
我曾经采访毛主席的儿媳刘松林。她说自己去看望毛主席的时候就问起江青会不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席。毛主席回答说:“不会的,她不行。”毛主席所说“不会的”的根据是“她不行”。江青为什么不行呢?毛主席深知,江青缺乏驾驭整个政局的能力。正因为这样,毛主席从来没有把江青列为接班人。
毛主席最初确定的接班人是刘少奇,后来是林彪。在林彪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之后,毛主席从上海调来王洪文,从湖南调来华国锋,从江西调来邓小平。毛主席先是选定王洪文为接班人,很快又否定了这个“工人造反派”。他让邓小平主持全面工作,又发现邓小平否定“文革”,就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在最后的日子里,他选择了华国锋。毛主席以为,华国锋是一个老实人,他上来的好处是既不会左、也不会右,容易被各方面接受。
毛主席还指出,江青这个人得罪人太多,容易把人推到墙角里去,逼得人家造反。我看,我要不在了,她是不好办的,人家现在都是敷衍她,我走了就不买她的账。我教育她要团结大多数,她不听。尼克松奉承我,说我改变了世界。我说就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现在连自己的老婆都没有改变,还谈什么改变世界呢?她也不是一无是处,优点是反潮流,敢想敢干。

在“文革”中,我由于在电影系统工作,经常要听江青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录音。由于出身演员的缘故,江青的讲话口齿清楚,标准的普通话,不像姚文元讲话带有浓重的上海口音,而且老是“这个就……这个就……”。她讲话从来不要秘书代劳写讲话稿,但是讲话有时候很琐碎,不像张春桥讲话那样思路清晰。江青讲话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总是把“比较”说成“较比”。
江青最后一次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是在1976年9月18日,北京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毛主席大会。江青站在临时搭成的主席台上,在万众瞩目之下,穿一身黑衫,头披长长的黑纱,显得非常突出。据说,她这一袭打扮,是学庇隆夫人。阿根廷总统庇隆(1895-1974)死于任内,庇隆夫人以一袭黑衣出席追悼会,并继承了庇隆总统的最高权力。江青以她特殊的形象出现在成千上万的荧光屏上,仿佛也将像庇隆夫人那样继承丈夫的最高权力。
毛主席对江青的分析也非常精确。果真如同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在他离世之后,人家就“不买她的账”,把她从政治舞台上赶下去了。
当年钓鱼台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大本营。
“金主銮舆几度来,钓鱼高欲比金台”。八百年前,金代章宗皇帝看中此地,前来垂钓,开始在此建园林,从此人称“钓鱼台”。1958年,钓鱼台大兴土木,因为此处被选定为国宾馆,以高标准建造了十六幢别墅式的新楼,以接待外国贵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即将来临,大批国家元首要前来北……
在“文革”中,江青看中了这豪华、幽雅、秀丽的国宾馆。“中央文革”先是“进驻”此地的十四号楼作为办公楼,陈伯达住在那里。江青看中了乳白色的十一号楼,住了进来,享受着国宾的待遇。从此,江青的代号为“十一楼”。康生也占了一座楼。后来,张春桥、姚文元也来此“占楼为王”。这样“中央文革”占领了钓鱼台南半部的五座楼,形成一个“独立王国”。一时间,“钓鱼台”成了“中央文革”的代称。那时候,钓鱼台和中南海的毛泽东与周恩来、毛家湾的林彪,形成了中国政局的“三角中心”。
江青怕声响,她的下榻之处要绝对的安静,甚至连席梦思床上的弹簧在她翻身时也不能发出半点声音!当然,在夏日,她的住处四周的树上,更是绝不允许有蝉鸣声!钓鱼台的工作人员走路必须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不能发出声音。江青为了表示“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度要跟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可是,谁在吃饭时发出咀嚼声,江青就会骂“你是猪”。同桌的人怕吃菜会发出声响,于是专拣豆腐吃。江青觉得奇怪,你们怎么老是吃豆腐?他们只好无奈地回答说,我们喜欢吃豆腐!
江青对住处的温度要求颇为苛刻。她的住室里,不论春、夏、秋、冬,一律要保持二十二摄氏度,不能高一度,也不能低一度!
江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绿色,宾馆里的一切都要绿色的。她最初喜欢蓝色,20世纪30年代她在上海当演员的时候,最喜欢穿阴丹士林蓝的旗袍,她的艺名叫“蓝苹”,也表明她对蓝色的偏爱。后来,到了延安改名江青,也隐含着对于蓝色的偏爱。在五、六十年代,她看了大量的外国电影,知道当时外国电影很在意“出绿”,即在电影画面中要突出绿色。然而,江青容易走极端,她把“出绿”推而广之,用到宾馆之中。我在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时,她回忆起在1962年随同陈云来到上海,被安排住进太原路上海交际处管理的一幢房子。刚进门,就觉得很奇特:绿色的地毯、绿色的沙发、绿色的窗帘,就连桌子、马桶圈、马桶盖,也铺着绿色的丝绒!陈云觉得奇怪,这房子他曾住过,那时候室内并没有这等特殊的装饰。一问,才知后来江青住过。她说她喜欢绿色,绿色使人心情愉悦,她要求上海交际处照她的意见,对屋里装饰进行一番“改造”。据说,仅上海一地,按照江青吩咐做如此特殊装饰的房子,还有三处!
江青知道自己会被抓起来吗?
江青的自我感觉很好。1976年l0月6日下午,她还在北京景山摘苹果呢。她做梦也没想到几小时之后就成了阶下囚。倒是张春桥早就有预感,说自己迟早会被杀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