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雪球花甲老头”→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留言请发消息
最近,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当别人几百块几千块一平米买的房子,你用几万块买走,你会发现努力变得毫无意义。”
我曾想过我们会用房子来区分人群,来增加当地收入,但是没想到这杯酒如此令人沉醉令人上瘾,以至于欲罢不能。
当一屋子人都醉醺醺,他们就容易产生幻觉,而清醒的人反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会被当作异类。
房地产浩浩荡荡几十年,里面聚集了人们70%的财富,早年间买了房子的人也许生活中赚不到钱,但是因为有套房子或者家里拆迁,也会认为自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豪,这无疑增加了自信。
这是一个比较闭环的市场,所谓闭环就会有两个实质性的现象,第一不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说白了相对稳定,外资很难做空我们楼市吧。第二是流通性差,尤其是当泡沫堆积的时候,买的不着急卖的不降价,就僵持着吧。
所谓的财富幻觉,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好像还没有人特别讲过并且定义这种现象。但是我很早就发现了,并且这种现象对生活影响巨大,这和现在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也有关系。
我之前讲过金融属性产品是如何定价的,比如一个小区有一万套房子,之前一直是一万一平米,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个人以三万一平米成交了一套或者几套房子。那么整个小区就沸腾了,他们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房子值三万一平米了,他们也不管事实怎么回事,没准是买家和卖家就是一伙儿人,就像股市里的庄家对倒拉升,也没准卖家给人家买家办事儿,以这种方式表示感谢。
其他的9999套房子,就在一夜间价值翻倍了,其他业主和中介开始分析利好。为什么翻倍了呢?可能是我们小区门口那个修了十五年的地铁,价值被发现了,也可能是说八年后这里要修一个大公园等等。
没人关注真正为什么涨的理由,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涨。重要的是大家陷入了一场狂欢,然后不断制造焦虑让大家买涨不买跌,一个小区的业主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来之不易的价格泡沫。
当然,这个现象也会蔓延到其他小区,也有可能其他小区也有这种一两套溢价买卖的现象,所以就陷入了全民狂欢。
接下来我还是拿北京举例,因为这里我比较熟悉毕竟生活了几十年,而且买的房子也大多数都是这里。但是这个例子却也不恰当,因为这里毕竟是首都,房子有稀缺性,所以其他城市房价打折的时候,这里还能维持着高价。
很多城市成为了鬼城,那就是没有人住,这些城市根本不具备稀缺性,但是房子曾经也炒到很高,或者盖了很多。
一位读者跟我说:“寿老,我是做主播的,原本想回老家,但是又担心家里说没闯出名堂。在北上广肯定不划算,因为房子高。正好网上说鹤岗便宜,一两万一套,我就灵机一动。选择了个类似的城市,买了个房子。有电有网我就能直播。”
“您知道吗?这可真是鬼城,小区里晚上黑黢黢的,虽然有水有电,但是也很恐怖。清明节和鬼节的时候尤其热闹,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城里人或者一线城市的人嫌墓地太贵,买这里的房子放骨灰!我们这小区晚上黑着灯的里面不少都是这样的。”
他说的这个事情,其实之前就知道,天津滨海就有个小区里放了十万个骨灰,而且地下室特别好卖也更贵,因为阴人走地下。
想一想也对,几平米几十万二十年租期的墓地,肯定没有几万块几十平米七十年的房子性价比高,也没人规定屋子里不能放这些。
这算降维打击还是逆向思维呢?但是可怜的是有人不知道这个事情,真的是一家子自住。
北京有近两千多万套房子,事实上被定价还不是因为成交的几千套和几万套。
这里面,所有业主都享受了一把莫名其妙的财富狂欢,他们只是买了房子为了住,却莫名其妙成了百万富翁,甚至有人懊恼当初没有买更多,还有人抱怨工作没有意义。
人人恨炒房客,但是如果没有炒房客这一点火苗,也不会燃起所有业主的海天盛筵。
现在结婚率为什么低?除了高房价,其实还有高彩礼,大操大办等等。这些也要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仿佛也是财富泡沫。
比如一个村子有50个姑娘待嫁,原本都是一万彩礼,结果有个姑娘遇到个有钱的婆家给了20万彩礼。剩下的49名怎么想?原来我们值20万,既然男方给不了,那就等对的人出现吧。
这样就造就了结婚晚的一些现象,当然婚姻和工作压力、城市节奏也有关系,这个就不细说。
因为信息的传播和比较,所以很多人都会陷入这种忽上忽下的定价游戏之中。
是泡沫就一定会有人接盘,接盘力量不够就容易破,因为有人想兑现,任何泡沫从产生到破裂,就是三种人。
第一种是及时兑现,泡沫之后会说好险,股市里尤其明显,就是那些逃顶的人,看着如今腰折骨折的股价,很庆幸赚了钱走了。
第二种是接盘的人,现在这个词叫做接盘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说的是不仅有义气还有勇气。这里面也有诸多心酸和自嘲,因为现实所致没有办法。
第三种是做了一场财富盛宴之梦的人,在股市里也很明显,哪里起来的回到了哪里,终点又回到了起点,黄粱一梦。
这段时间回到北京卖了些房子,之前17年高点都没卖结果被中介和买家说我占着教育资源。有的时候,接盘侠也拦不住的,我当时和那个租客说:“现在房价太高了,你买不合适。”他跟我反驳了很久,最终的意思就是别耽误我发财,也别管我怎么样,我有一万个理由买入。
因为2017年我工作也忙,最终也没有卖给他,后来房价下行一段,他还挺不好意思当初所言。
之前的文章说过,很多小区的房价,业主和中介就像对婴儿一般呵护,若有人打破规则,就会受到排挤甚至怠慢,尤其是北京这边房价高,差一点也不是小数目。
最近卖的房子并不是不看好市场或者套现,这个钱我也花不到,我是把学区好的房子挂出来,就像之前有人说别占着资源。说实话,之前紫竹院附近那个总价高的反而成交快,可能遇到的人看我低于市场价就入手了。
最近有一套老房子,看的人很多,大部分人还是狠不下心买,因为房子有些老但是学区好。我把钥匙给了亲戚和小管家她们,大部分时间钥匙就放在中介那里。
亲戚跟我说有一户看房子的是一家六口来的,还没等我回应,她说:“小两口,公公婆婆,还有爷爷奶奶。”
我可以想象这一套房子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亲戚说:“那对年轻人爷爷奶奶八十岁了,全家人一辈子的钱都放里面了,褶皱如枯枝的手伸出来,老人说他出了三十万,是棺材本。”
那个准孙媳妇跟亲戚说:“我不是北京人,老家也穷,父母也给了十万,不过对于买房子也是杯水车薪。我男朋友是北京人,不过一直没有买房子,一直生活在农村,本以为可以赶上拆迁,结果现在村庄成为了自然村,也不会拆迁了。我倒是可以不买房结婚,但是将来有了孩子也要上学,没有房子只能在村子里上,我们就合计还是买一套,毕竟现在几代人住农村屋檐下也不方便。”
这是众生相的一幕,中介跟我说买家也诚心能不能再便宜,其实我报的价格已经低于市场价了,所以才有络绎不绝的人来看。我跟中介说:“可以便宜些”
中介回复说:“那肯定不能降价了,您再降价别说这小区不好卖,我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后来我还是决定再降价,不出意外就卖给这六口之家的客户吧。结果不知道是谁走了风声,不少人打电话,有不同中介,有同小区业主,还有其他买家。
留的是亲戚的电话,我也能听出个大概。中介希望别降价,但是言语间还很客气,那意思权衡一下,毕竟这一套低价出,就有参照物了,房价会降了。
还有同小区的业主,他们便没有那么客气了,因为他们最不希望房价会降。甚至有些人还说约到中介处当面理论,理由是我们这么卖房扰乱了房地产的正常秩序。
当然,也有其他的买家,比如他们之前看的同户型卖800万,我这边600万可以卖,他们通过中介联系我,希望卖给他们,加钱全款都没问题。有一个人跟我说:“我们家也很惨,不是为了孩子上学谁买这个,我是单亲妈妈,老大去世了,现在老二我想好好培养。老公也离婚了,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盼头。”
这就是众生相,怎么做都不对,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许在自己看来是善行,但是也影响了其他人的饭碗,这种结果招来的怨恨是更多的。
房子的话题可以说很久,里面的故事不会比股市少。就好像期房最大的风险就是烂尾,而公摊也非常不合理,未来能不能取消,拭目以待,我们现在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公摊卖的时候按每平米收费,再把公摊的面积做成车位什么的二次售卖,建造的学校商业电梯广告也能带给开发商收入,物业费也要按照公摊面积每年收取。
房子,现在最重要的作用有点像科举:“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读书人都去考试了,也就不寻思别的了。
现在核心的房子有点这个味,房贷可以让人尽白头,忙到死穷到死,岁月殆尽,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我还是认为很多买了房子的人,在一场财富的泡沫幻想中,
当然这个泡沫有些是涨起来的,有些是买过来的,但是真的兑现时候就有流动性问题了。
这些年的房子买在了北京,看中了城市的稀缺性。房子的流通性一定是有问题的,但是价格还绷着。我并不是看空楼市,因为这背后代表太多,更不会看空北京的楼市,因为这个地方过于特殊。
但是未来即使是北京,可能也会面临着流通性问题,就是即使价格不跌但是成交时间要很久,甚至无法成交。北京也分很多地方,不同地方的发展走势肯定不同。
还有就是感慨,在这次泡沫盛宴中,真的是有一代人在六个钱包负重买单,这是有些残酷的。
北京的情况比较特殊,毕竟属于稀缺的资源,现在很多城市已经跌了不少了,尤其是几线城市的县城房价,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梦醒了的现实。
个人的看法是,这趟车如果车票太贵,就别太难为自己,毕竟这是历史罕见的情况,六个钱包不仅掏空了钱,更掏空了生活。
还想通过这个事情投机的人,也可以收收心了,不太容易了。各种成交系统,税务系统非常完善都是联网的,金额都不能差的,这是很完善的交易系统了。
还是那句话,著力即差,如果你觉得太辛苦,那就换一种思路,才是最适合的。我卖的都是学区比较好的房子,不是都在抢教育资源么?其他地段的房子也懒得挂了,涨跌就随它。不过,一线城市房子真的是压得太多人喘不过来气。
房子,这么多年牵扯方方面面太多,很多话没法说。
真心建议,对于资源类的东西,在别人看不上的时候买入,这才是比较好的策略。
投资一定要趁早,尤其是大家都会形成共识的东西,越早上车收益就越丰厚,而不是追着买,毕竟没有几个车票如房子这么长。
晚安,各位读者。
学些书本上没有的投资知识
人情世故,生意之道
长按扫码可关注
本文收录于:《我对股票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