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成年人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特别在面对弱者的时候,更会笃定地认为:我是对的,如果有错,一定是他的错!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当下的想法是对的呢?
因为大多数人一旦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不对,便一定会想办法改变,这是人们最起码的认知。
为什么我们不会改变“自己认为是对的”误区呢?
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在对比了各种状况之后,自己认知范围内能做出的最优决策。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心中有一种预设,这种最基础的预设,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心态。
心态是什么?很多人、很多书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心态是我们心理能量的过滤器——这是《心态》这本书里给出的定义。
很多人平常会有一些无奈、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越是认真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
因为认真的人,大多都会尽力做着自己觉得最正确的事情。
有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雇员都觉得自己的老板很蠢,觉得自己的老板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痛苦,每天工作的时候都不愉快。
很明显,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未必都是对的。
但可怕的是:90%的人在90%的情况下,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的。而一生中90%的判断,都是我们的心态在悄悄帮我们做决定。
一个人一天要做多少个决定?10个?20个?100个?
别逗了!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差不多都要做3万多个决定!记住,是3万多个决定。
从早上起床,我们就开始做选择题:先洗脸,先刷牙,还是先吃早饭?一直到睡觉,一整天我们都在做选择。
3万多个决策中,90%以上的选择,我们是没有任何意识的。
而这些没有任何意识的选择,靠什么来“过滤”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就是靠我们最底层的、最基础的心态去过滤。心态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出现:我是对的!鲜少有人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才能证明我是对的呢?
如果做决定前脑海里这句话稍微改一改,稍微对自己的判断有那么一点点怀疑,稍微停顿一下,问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这是对的呢?万一我这样做不对呢?”
只要这样一问,心态很快就能改变。前几天大清早我见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
在一条只有一个车道的老小区巷子里,一个女人将自己的轿车停下后,慌忙去锁小区车行通道的大门,另一个女人骑着共享单车停了在轿车后面。
下车去锁小区门的女人,害怕自己临时停车会给邻居带来不便,所以专门将自己的车停靠在紧靠围墙的右边,尽量留出左边的空间供大家通行。
骑车的女人呢,坐在自行车上,正好处在轿车的右边。她看到右边的空间无法让她和自行车通过,极其不耐烦地吼正在锁门的女人,让她快点把车开走。
开车的女人一边锁小区铁门一边带着歉意地说:“马上就好,马上就好。左边是可以骑车通过的。”
骑车的女人用脚在地上划了几步后,才发现左边的空间真的够她轻松骑车通过,便气呼呼地从轿车的左边快速离开了。
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女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停车的女人认为:在有限的空间里,我已经尽力留出了左边的空间,并不是自私不为他人着想。
骑车的女人却认为:大清早地将轿车停在唯一的通道上,让自己无法前行,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如果停车的女人在停车的时候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停车对吗?来往的人会看得出来我故意把左边留了出来吗?
这样一问,她或许会选择把车尽量靠左停,而把右边的空间留出来。
骑车的女人在轿车右边等待生气的时候,若能问自己一句:我非得等她把车开走了我才能走吗?左边能不能通过?
这样一想,她或许一分钟都不会停留,直接拐弯从左边骑车过去了,也不会因此而生气。
老小区通行难,也不是一天两天,开车的人也不愿意大清早把车开出小区后还要停车、下车去锁小区大门,步行或骑车的人,更不愿意大清早出门路上停着一辆小轿车。
一个人发生改变的最基本的路径是觉知、接纳、行动、反馈。
当一个人觉知了、接纳自己了,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我依然爱我自己”了,便会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会给自己不断提供正向反馈,会形成良好的心态,慢慢就不会时刻觉得“我是对的”了。
你若喜欢 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