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中国红/童年,那浓浓的年味/红灯高挂年来到/除夕抒怀/回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2022年察右中旗春节联欢晚会结束曲












愿新年,胜旧年。新年快乐!
      新*春*散*文
*          春节里的中国红
张志明
一场瑞雪让塞北大地银装玉裹,以圣洁的礼服迎接着新春的到来。春节是祥和喜庆的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熠熠生辉、色彩斑斓、满载祝福和希望的美好时光。从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一路走来,为她画上浓墨重彩的,就是生生不息、光耀神州大地的中国红。
每当新春佳节,在人们辞旧迎新的热血沸腾间,那一抹抹、一条条、一簇簇、一团团的中国红,如火焰般热烈燃烧,似红梅般鲜艳绽放开来。此刻的中国红,红在婀娜多姿的春风里,红在万象更新的岁月间;红遍辽远广袤的田园乡村,红遍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
多少年来,在阖家喜庆、欢度春节的幸福时刻,我的思绪每每回到童年时代,油然去追寻那中国红的遥远足迹。
我的故乡在辉腾锡勒北部的后山地区。那几年虽说正是“破四旧,立四新”的特殊时期,很多的“旧风俗”被一扫而空,但乡亲们约定俗成地坚守着过年挂灯笼、贴春联的传统。每到年三十夜晚,家家户户便挂起红灯笼:有树条或麻杆绑成的,有长形的、方形的、圆形的。外面用红纸裱糊起来,里面点上一支红蜡烛或煤油灯,就是过年的红灯笼了,如果是用木头制作安上玻璃罩的,那就是最高档的了。红灯笼高高挂在屋檐前,红色的光圈辉映着窗间,也在院子里洒上一抹橙红的颜色,呈现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生气。后来村里上了电,红灯笼内的红蜡烛、煤油灯便自然“退位”,由电灯泡取而代之,家家的红灯笼便“涅槃重生”,放射出愈加璀璨的色彩。
每当除夕夜晚,村南村北红灯高挂,站在高处远眺,一幅灿若红星点点的景象,给年味浓浓的小山村增添了更加艳丽的色彩。最感兴趣的要数小伙伴三五成群地挨门逐户跑大年、看红灯笼啦。大家怀着好奇的心情观赏品味各具特色的红灯笼,评论着谁家的灯笼做得最漂亮,点得最亮堂。那一盏盏红灯笼在春风里摇曳,下端红色的穗子像一团火焰般在轻盈舞动,在我幼小的心灵激起无限遐想,留下深深印象,现在想起仍韵味无穷。
我至今难忘我的父亲制作灯笼的情景。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腊八过后的一天傍晚,父亲从生产队的农田里拣石头回来,很是郑重地说:“去年咱家大年挂的红灯笼让大风刮坏了,今年还得好好扎一个”。于是找来一些早已备好的木条,左挑右选后,用刀子把这根刻刻,又把那根削削,直到吃晚饭时才把架子绑好。饭后,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戴着老花镜,用大红纸裱起灯笼来。他用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在灯笼架子上量好尺寸,又把红纸一小块一小块的裁开,神情专注地裱糊起来。纸块放斜了,重新摆弄,纸面折皱了,用手轻轻抚平。临睡前,灯笼终于做好了——通身鲜红亮泽,造型朴素大方。年三十夜晚挂起来,在土里土气中透着一种质朴粗犷之美,与别人家的比起来毫不逊色。我为父亲的“杰作”感到欣慰和骄傲。长大后才深深悟到,这小小的灯笼里,蕴含着父亲们流淌在血液里的世代相传的滚烫情缘,延续着铭刻在先辈骨子里的一种坚守和追求。
春节里的中国红,不仅红在万家辉煌的灯笼里,也红在墨香飘逸的春联里:“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龙腾虎跃人间景,鸟语花香大地春”。一幅幅鲜红的春联,无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时代的赞美,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祝福和期愿。红在妙手精工的花窗里:鱼跃龙门、连年有余、喜鹊登梅、金鸡报晓,一纸纸惟妙惟肖的红色窗花,无不寄托着人们纳福迎祥的企盼和对事业兴旺、丰衣足食的希求。
风雨沧桑,天地流转。在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今天,从远古走来的那一抹温暖而深情的中国红,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里愈显浓烈色彩和蓬勃生机,并不断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光华。春节来临之际,塞北仍是寒凝大地,但从首府青城到边陲小镇,处处闪耀着中国红的绚丽光彩。人群熙攘的大街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大小小的超市里,缤纷绚烂的条幅、彩带突显出热烈浪漫的红色基调;马路边出售灯笼、春联的摊点形成一道火红的风景线。时尚经典、造型精美的红灯笼悬挂在城乡的大街小巷;“泼墨洒金”、锦上添花的春联张贴在节日的千家万户。每年春节,城里机关单位的干部纷纷下乡村,进农户,开展“新春送福”赠春联活动,红色艳丽的春联传递了深情浓浓的祝福,也送上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春节里的中国红,那是流淌在世世代代血液里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昌盛吉祥、国人安康幸福的图腾,是迎来新的春天和新的希望的“开门红”。
“那片红就是中国红,那个梦就是中国梦”!

 
童年,那浓浓的年味
杨美林
      岁月如梭,时节如流。转眼就到了大寒节气,一年的时光已经匆匆走到了尽头。民谚曰:“小寒大寒,一年就完”。每年一到这个季节,新春佳节就要到来,我常常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有时也讲给外孙听,外孙瞪大眼睛听我讲那童年的岁月,讲小时候过年的陈年旧事。外孙很好奇地问这问那,在外孙的心中这就是故事吧……
      小时候,我们住在东门外一个大院里,两排子平房,一栋房住七八户人家,每家都有三、四个小孩,每逢过年可热闹了。每年的腊八一过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家家开始蒸枣山、馍馍、花卷、还有几个糖三角,还要点上红点,在馒头上放一个红枣,说是过年了喜庆喜庆。我妈手最巧,常常被邻居请去捏枣山。我曾经问过我妈,为什么要捏枣山,我妈说: 枣山是花馍中的典型代表,枣山有其吉祥寓意,红枣的颜色象征吉祥与好运,“枣”又谐音“早”,寓意“早春、早福、早富”,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红红的枣儿点缀在层层叠叠的面食上,寓意着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守护人间平安。小时候我吃枣山,喜欢先抠那上面的枣吃,既甜又软,那味道终生难忘,那味道也只有家里才有。
      邻居们你帮我家,我帮你家。尤其是压粉条需要更多的人,今天给东家压完,明天再给西家压。我妈是和粉面的能手,每年一过腊八,就帮助左邻右舍开始压粉,家家都要压三五十斤粉面,人多的就压一百多斤粉面,把一年的粉条压够了,到了天暖和了晾干,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泡上一把就可以,炒上烩上都方便。在那个年代里,计划经济下,肉、油、白面,都是按人口供应,平时没有更多的好吃的,只有玉米面,白面多数是等过八月十五和过大年时才能吃到,平时只等来了客人后才能沾上点腥荤。
      由于家大人多,从小母亲教育我们勤俭持家,热爱劳动。每年养头猪,到了冬天大小雪季节开始杀猪,那时候家家都杀年猪,四邻五舍在一起吃杀猪菜烩,条件好的炸油糕,蒸馍馍。每人一碗烩猪肉粉条,再倒上一杯酒,推杯换盏划拳喝令。邻里之间你请我、我请你,那个热闹。小院里不时的飘来大锅里炖肉的香气,让你直流口水,馋的我们一群小孩早早的围在锅台边……
      进入腊月,扳着手指头盼过年,从买上新衣服的那天起,隔三差五的把新衣服、新袜子、新鞋拿出来看看,试试后再脱下来叠好放到柜子里,等到除夕那天穿。男娃娃能有几十个小鞭炮就很满足啦。女娃娃能戴上漂亮的新发卡,扎上五颜六色的头绫,那心中高兴的都乐开花。
      那时的习俗,是大年三十煮猪头,据老人们说,过年的时候之所以要吃猪头肉,是因为人们会用它来祭拜神灵或是祖先,祈求一家人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平平安安。所以年三十那天煮猪头,吃猪头肉是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了猪头肉,晚上那顿饭,有鱼、鸡、骨头,自家生的豆芽菜拌细粉,再煮一大锅水饺。那吃得真香啊。开饭前,给爹妈磕头拜年,祝爹妈健康长寿,爹妈给两张嘎嘎新的一角钱压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吃年夜饭。没等吃完年夜饭,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来找出去玩。你家进,我家出,看谁家的年画是什么图案,念谁家的对联写的是什么内容。那时候叫“跑大年”。过了十二点,外面冷啦,孩子们穿着塑料薄底条绒鞋,不能继续在外面跑,都集中在一家打扑克守岁等待接神。过去接神是在凌晨四点左右,现在接神一过十二点就开始啦。
      记得各家各户,用干柴在院子拢起了旺火,点燃一串小鞭炮,再放几响大炮接财神,期盼来年生活富裕起来,手里有余钱。其实,国家才是财神,国富了老百姓才能富起来,国富才能民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今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而今走进新时代,东方中国强起来,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真是沧桑巨变。
      小时候过年,家家都要挂灯笼,各种各样的灯笼,都是亲自动手糊的,有的画上风景画,有的画上“八仙过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方的,有圆的,有西瓜灯,白菜灯还有六棱宫灯,八棱宫灯等等。里边放一根蜡烛,比比谁家灯笼好看。年三十天一抹黑,家家的灯笼就都挂起来了,现在想起来,那真是小镇过年一道风景线,很美的。每到这时,娃娃们就挨家挨户观赏花灯,还互相争吵谁家的灯笼好看,谁家的不如谁家的。
      小时候那浓浓的年味,早已刻在童年的记忆里。一到过年就自然想起,是那样的挥之不去。那年月买不到水果,也没有闲钱去买,只是快过年时买几斤橘瓣儿糖、黑枣、柿饼子,买回来后母亲把这些悄悄地藏起来,等到熬年时拿出来给我们几个每人分点儿,然后把剩下的继续藏起来,等正月来了客人才拿出来。现在想起这些童年的年味也许就是乡愁吧?也是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有趣经历。 
  现在,虽然找不到儿时的那种年味,但我们都赶上新时代,天天像过年一样,想吃什么有什么,想买什么有什么,这些都要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要记住小时候年味的乡愁。要将这小时候的年味讲给后人听。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好时光,珍惜每一粒粮食,懂得勤俭节约,在欢声笑语中,去回味人生的美好时光!

红灯高挂年来到
姚万财
      年根儿近了,这几天,看着儿子和儿媳千里迢迢赶回来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还有每天从驿站取回网购的快递,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是的,这年味儿又来了。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依稀的记忆就是忍饥挨饿,再加上家里姊妹多,唯一的期盼就是过大年。记得那个时候正在读小学,冬天特别的冷,我穿着粗布棉裤和印有蓝碎花的小棉袄,也没有什么外套,再戴一顶邻村我姥爷给缝制的狗皮帽子,脚穿一双妈妈用细麻绳纳着千层底的棉布鞋,这,就是我过大年的最好行头啦。等到大年三十的早晨,我就早早穿上这身新衣服,也奇怪,大人们却没有穿新衣服,不光我父母亲,就是村里的长辈们都没有穿。在我幼稚的印象中,大年三十这天,应该是都穿上新衣服才叫过年呀,也许是大人们舍不得穿,怕干活弄脏了吧,我想。接下来,吃罢早饭,母亲便给我和妹妹每人的衣兜里装上五六块“洋糖”,(那时弟弟还没有出生),就领着妹妹出门啦。父亲共弟兄姊妹六个,父亲排行老三,我们依次去大爹家、二爹家和四叔五叔以及姑姑家。我们叔伯姊妹和表兄妹十几个,玩得好开心,吃着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包裹的糖块,放着花花绿绿的小鞭炮,再就是比谁衣兜里装的糖块多、鞭炮多。当然啦,走到那家,大人们都会给些糖块和鞭炮,等到下午回家吃饭时,我和妹妹的衣包里装着满满的“年货”,尤其是我更高兴,因为妹妹不敢放鞭炮,理所当然她的小年货也就归我啦。
      那时候没有电灯,过年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唯一的奢侈品就是蜡烛,也没有红色的,全是清一的白色。而蜡烛和煤油也是由供销社统一供应,不是你能随便花钱买到的。记得腊月二十七、八,父亲就开始做灯笼,以往年是麻纸糊着的纸灯笼,里面再用铁丝固定一个煤油灯,而今年父亲给灯笼更新换代了,他先是请村里的木匠给做了一个安有四根木框外加上下座的灯笼架,又请一个在公社中学教书的老师给划了四块玻璃,自己带回来准备安装玻璃灯笼。当时,我们一家甭提有多高兴啦,你想啊,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亮堂堂的灯笼往院里一挂,火光闪闪,满院生辉,多牛气啊!吃罢晚饭,父亲就开始动工,母亲在身边帮忙,我和妹妹好奇地瞧着,等着,可是直到我们迷迷糊糊睡醒来,看到父亲还在煤油灯下做着,直到听见外面鸡叫看到东天边亮起来,父亲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说做好了,依稀记得父亲说是有一块活动玻璃最难做,它需要在木框里上下抽动,方便取放煤油灯。令人欣慰的是五十多年过去了,虽然老父亲已作古,可那盏小灯笼还在我老家的房屋里高挂着,四周木框的红漆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光泽,而贴在玻璃上面的对联小横批“红灯高照”依然清晰可见。
      说起对联,那更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记得那时正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我们穿着新衣服逛大年,已经不像当年只贪那几块洋糖和几十个鞭炮了。每到一户人家,第一件事便是争先恐后大声念对联。那时候的对联全是请村里有文化又会毛笔字的人给书写的,百十多户的人家也只有两三个会写对联的人。时间已迈入七十年代了,当时的对联跟时代息息相关,“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堵住资产阶级的路,迈开社会主义的步”,更多的是毛泽东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也有寓意双关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那时候,家家户户允许养几只羊,于是羊圈门上便贴着“大羊年年产,小羊月月增”。我记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大年初一那天,我们去一户人家逛大年,那户人家的正房家门框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槽头清洁六畜兴旺,地里辛勤五谷丰登”(槽头,盛牛羊草料的一种器物),横批写的什么忘了,时至今日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呢。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转眼之间,半个世纪已经成为历史,当年那个戴着狗皮帽子,捂着衣兜里的糖块,逐家逐户大声念着对联的我,现在已经两鬓斑白,面对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祖国,我深感欣慰,更为孩子们欣慰。
      只是,在这堆积如山的年货中,是否还能寻找回儿时那淡淡的年味儿。

                 




除夜静思(外一首)
张文杰
无眠的除夕之夜
静静浏览微信朋友圈
温润的不仅仅是手机
句句祝福从心尖滑过
五花八门的祈愿
宛若窗外的华灯
璀璨着这个清吉静谧的世界
没有爆竹轰鸣烟花怒放
团团旺火依然从心底升腾
久未激动的心情
澎湃如潮
站在年末岁首
深情回望
已逝韶华不负
岁月静好 未来可期
心念间是丰满唯美的情愫
元日感怀
新年新景
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喜庆的味道
新衣秀发
笑颜如春花绽放
每个人
呈现出的都是
整年最美妙的一天
把脑海的吉言统统说出来
让深诚的祝福泛滥成灾
心暖暖的 软软的
宛如元日初升的太阳 
轻轻一掐就会挤出水蜜桃般的柔情
撕绺吉祥的朝霞
把新一年装点成
一幅凝香流韵的画
一曲荡气回肠的歌
人生又一段美轮美奂的时光











除夕抒怀
郭慧峰
万家团圆
星火璀璨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唯愿山河无恙     
岁月静好
辞旧迎新      
总有万千感慨
万千悲喜    
万千滋味
回忆如锋利的尖刀
让你笑着笑着就哭了
回眸
哭过笑过
忧伤过快乐过
万家灯火里  轻漾的光晕里
时光清浅  搁浅着谁的岁月
如梦繁华  支离着谁的往事
愿离别的还会重逢
愿等待的不再漫长
陌上花开
世间所有美好都该如期而至
挂一盏灯笼
寄一份遥思
去往天涯
灯火照亮故乡
愿远去的人不再孤寂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明明灭灭的灯火里
曾闪烁过谁的寻寻觅觅
曾迷离过谁的心心念念
团圆饭  人间至味
柴米油盐 平淡生活中的温暖
愿许愿的烟火中有你幸福灿烂的笑靥
检点行囊
除了一身征尘
似乎还有未尽的梦想
怎能舍弃心底的旧梦
怎能遗忘曾经的承诺
一杯浊酒敬过往
让你我沉思反省
翻检一年来的辛苦与错漏
积攒力量  继续前行

  #迎新年 · 集五福#
福印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回乡
冯忠亮
春节 中国人的节
我不知道节从何时起
我更不知道怎样去传承
我从那一抹中国红中走过
我从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走过
我的心情,我的脚步
只想寻着故乡炸天的烟花
不走冤枉路
溢满眼眶的泪
朦胧中上映旧时的乡里乡情
透过那一滴
我看不清
真的看不清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岁月如歌 长歌当哭
我仿佛听到长城内外欢乐的笑声
也听到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
在流传了二千多年的传统节
登上返乡的归程
我不敢下车
好像只是从家门口路过
幻想中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从心中诵过
四十多年前
我从这里出发
改革开放的大潮
开创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乡村 城镇和我一起走过
岁月中涌动的浪花
打磨着一段人生的旅程
每一步 每一段
说不清是欣慰是忧伤
我的春节 我的记忆
在这一刻
被泪水冲破
只有梦中的母亲
慈祥地打量着我的眼神
窥探着我多年漂泊的轨迹
从门前太阳升起的地方
又从夕阳落满的山岗
记录着我走失的每一个季节
此刻
我多么希望
母亲就在身旁
老家还是我的柔乡
我的家乡啊
不要 不要变成故乡

HAPPY NEW YEAR
         

本期编辑:张文杰
本期摄影:张文杰
《辉腾锡勒文艺》邮箱:
cyzqwl2018@qq.com
察右中旗诗词学会邮箱:
zqscxh2018@qq.com
察右中旗文联地址:
旗政务服务中心大楼6楼西

 
察右中旗作家协会组织机构
        名誉主席:田胜  石厚
        顾问:刘玉昌  白宽旺  胡马
        主席:王继英
        副主席:贾焕文(常务)  
        常海英  杨雪晴  张文杰
秘书长:杨雪晴(兼) 
副秘书长:郭建广 张志明 于云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