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白手起家 察右中旗金矿创始人一一段如意



一提到察右中旗金矿,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带领工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老领导段如意。那些感人的故事永远难忘,并激励着每一位曾经在金矿挖过沙淘过金,为中旗的釆金事业献出青春的一代又一代工人。
1969年9月下旬,旗领导李贵根据“灰腾梁有黄金”的传说和内蒙地质局一队1968年在牛庆沟一带做过地质普查工作的情况,委派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段如意,旗工业局干部赵清海二人到牛庆沟村,向社员进行实地了解。接到通知后,军人出生的段如意带领赵清海立即出发,二人一路马不停蹄,爬山过岭,不辞艰辛赶往牛庆沟村。到村后,不顾路途疲劳,走访知情社员,进一步调查了解黄金储藏情况。在他看来,早一天找到黄金,为旗里开釆黄金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进一步的认识,就能早一天为中旗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经过此次考察了解、摸底调查,证实了“灰腾梁有黄金”这一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后,旗里研究决定在灰腾梁开采黄金。

1969年10月,段如意受旗领导委派开始筹备采金队。没有资金,什么也办不成,如何找黄金?这是个大难题。当时由工业局出面向旗财政局借款5000元作为筹备启动资金。
先从头号公社冯家营大井指挥部抽调15名社员,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七岁。因为要去灰腾梁,他们各自准备了行李,过冬的棉衣棉鞋,路上的干粮。17日这天,天刚蒙蒙亮,他们带一辆马车从头号公社出发了,前往牛庆沟村探矿采黄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跟着这位扛过枪、打过仗的英雄好汉,心里很是放心,一路上有说有笑。马车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虽然他们徒步赶路,但每个人的心中有一种高昂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能投入到为国家寻找黄金的工作之中,路途再遥远,也觉得光荣。
太阳偏西,大约已是下午三点左右,他们到达科布尔镇。只顾赶路午饭也没吃,当时镇里只有国营食堂,饭不贵,但要粮票,只有市民才有粮票,因此在这里吃饭的农村人寥寥无几。歇息的时候,大家拿出了家里给带的干粮,有的是玉米窝窝,有的是莜面炒面。几个年龄最小的是白面烙饼,估计是家里把招待客人仅有的一点白面烙成饼给出远门的儿子带着。他们随便吃几口后,一起上了街,一来是购置生产工具,二来是到处逛逛看看。从小生活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里刨食,没有特殊事哪有时间下来逛街。
购买了铁锹、镐等生产工具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后,不知不觉已是黄昏,在一家车马大店住下。店的规模很大,几间屋内都盘着大火炕,院子里有打车的空地,还有不少牛马棚。住进店里有了开水,拿莜面炒面的喝起了莜面糊糊,其余的也只能是喝开水,吃家里带的干粮。第二天,从科镇出发往西南走,经过一里坡、大东沟,上了灰腾梁,翻山过梁,当时没有公路,只能在牛板板车压下的沙土路上行走,上坡的时候马拉不动,还得人帮助推车,车上拉着行李、劳动工具、面和山药。走了整整一天,晚上住在宿麻湾村。经过两天的行程于19日到达牛庆沟村。听说来了采金队,生产队和社员们大力支持并积极协助,当天分别住在老乡家里。10月20日找了几间破旧的闲房,将食宿安置下来。10月21日又从当地抽调了刘保定、杨林维两名社员共18人组成了采金队。

从那天开始,他们顺着牛庆沟洪水冲开的河床两岸用铁锹、洋镐掏沙,掏出来的沙再用铁簸箕淘洗。每天早出晚归寻找样品。沙里淘金谈何容易,加上洗金工具不得手。几天的淘洗效果并不理想,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洗出黄金,这个问题难住了这位英雄好汉,他静下心来,每天跟上采金队细细的观察,慢慢地发现了自然金粒,接下来又仿照地质队淘洗样品使用的手摇盘,开始用木板自己制作手摇沙盘,木制沙盘做好后,将掏出来的沙子放进沙盘里,在水里不停摇晃,把沙子摇出去,把金子留在沙盘里,这个洗金过程一直延续了下去。
十月的灰腾梁虽然没立冬,但已经很冷,采金队员们都穿上了从家里带的棉衣棉裤。泥里水里整天的掏沙洗沙,晚上回到驻地浑身上下都是泥,遇上变天,衣服上都结了冰。掏沙洗金长时间在水里、泥里作业,需要穿高腰子雨鞋和毡袜,而采金队员们十几个人共有两双低腰雨鞋,没有毡袜,只能轮流穿。一天下来腿都是直的弯不回来。驻地破旧的房子四面透风,西北风常常袭来把门刮开,半夜冻醒是常有的事。破旧的房也不宽大,都住不下,有几名队员借住在老乡家里。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粮食、肉类所有的食品都是供应,市民男人每月30斤粮,女人每月28斤,粗粮70%,细粮30%,农村社员口粮好年景360斤,灾年280斤。在这种情况下,十五名队员出发时从家里带的莜面、山药、玉米面来到牛庆沟没支撑几天,便吃完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吃马料,喝草麦面糊糊维持。
时间一天天过去,冬天已经来临。灰腾梁变化无常的天气,给找沙洗金带来很大不便,困难重重,加上在牛庆沟一带,一直找不到品位较好的矿地。一个多月时间,只生产砂金20多克。
段如意十七岁参军,部队培养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枪林弹雨没有吓倒这位英雄好汉。这次真急坏了这位老党员。他觉得这样下去既浪费人力,又洗不出金子,他害怕会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粗中有细的他日夜琢磨,一支接一支的抽烟是他考虑问题的习惯。他把队员们召集在一起,群策群力,研究是否能边探矿边往牛庆沟以东的村子和地区扩展。会上重新制定了方案,决定抽出6名同志作为主力另找矿地。方案制定了,马上行动。11月16日那天,他亲自带领6名队员,肩扛铁锹洋镐,手提水桶摇盘从牛庆沟往东的东房子、西菜园方向扩展延伸。
出工的时候是上午9点,因为是冬天,天寒地冻,队员们只好一老晌地干,下午四五点收工。上午的太阳从东方升到半空,虽不特别暖和,但也不觉得冷,微风轻轻的拂在他们的脸上。灰腾梁的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将近中午,起了风,黑云压顶,西北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打在脸上生疼。正在洗沙的队员们无法继续进行,只好找个山弯弯避避。大约过去半个多小时,风雪渐渐地停了,太阳又从云里转出来。队员们接着洗沙。苦力活儿费饭,早上喝了草麦面糊糊早已消化,队员们饿得前心贴后背,盼着早些收工回家。可队长段如意板起面孔继续干,难道他不饿吗?他也饿得直冒虚汗,可找金心切,只能坚持。直到太阳快落山才收工。回到住地,棉衣棉裤早已结冰,又没有替换的,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捂干。

采金队连续作战半个多月,有时顶风踏雪,多数是饥肠辘辘。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共挖了上百个探井。终于于12月初在西莱园村南找到品位较高的砂金资源。那一时刻,这位时常板着面孔的英雄好汉笑啦。因为他内心深处觉得没有辜负旗领导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更没有辜负党对他的培养,在他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时刻就下定决心为党工作,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
别看段如意平时总板着面孔,可严厉的背后是更大的关爱。他关心这些撇下妻儿久驻异乡的农村壮汉,又疼爱这些远离双亲和他朝夕相处没有成家的农村娃娃,为了寻找黄金,他们把青春贡献在山高风大、气候恶劣的灰腾梁上。这一切时常牵挂在他的心中。
自从找到了高品位的矿藏后,队员们干劲十足,釆金队员全部迁到西菜园村开始有序的开采。从此西菜园成了金矿的大本营。新队员陆续增加,从18人增加到42人。
截止1970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春节放假,近两个多月时间共产纯金61.06两,价值1.5万元,首战告捷。从此,揭开了察右中旗开采黄金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内蒙西部区开采砂金的序幕!
段如意出身于农民家庭,艰苦朴素。他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需要签字时常常盖他的手章。但他记忆力很强,是一名有勇有谋、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几十年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面对察右中旗贫穷落后的局面,他用心血和汗水开辟了中旗釆金事业的先河,把热情投入到为中旗寻找黄金的工作之中。以铁人的精神战胜了灰腾梁恶劣的天气,带领采金队创造了前人不敢想的最高纪录。发扬“为旗分忧,为中旗人民争气”的爱旗爱家园的精神,为寻找黄金日夜奋战在灰腾梁上。也铸就了这位英雄好汉无私奉献的可敬之处,为我旗黄金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的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来自四面八方的采金工作者,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金盆地区早已复垦,不再采金,但金矿的创业精神依然存在。每当我们相聚的时候,共话峥嵘岁月,共诉工友之情,共道人世沧桑!就会想起这位老革命、老党员、老领导。他的精神永驻在每一位金矿职工的心里。多少年来,我们这些从金矿走出来的人,就像星星散落在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人生,演绎着各自的悲欢离合,但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一直延续。心中的那座“金矿”依然存在,永远不会枯竭!
作者简介
     杨美林,(网名)老美,女,出生于1958年2月。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过队,金矿(工人)开过车,人大办当过公务员。现已退休,居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中旗。作品在呼和浩特头条、国际诗歌文化传媒、凤凰古韵三社、察右中旗诗词学会、神州古韵精英诗社、红梅诗歌文化传媒、中国网络诗歌、察右中旗人的故事等网络平台发表。
                     
察右中旗作家协会组织机构
        名誉主席:田胜  石厚
        顾问:刘玉昌  白宽旺  胡马
        主席:王继英
        副主席:贾焕文(常务)  
                      常海英  杨雪晴  张文杰
秘书长:杨雪晴(兼) 
副秘书长:郭建广  张志明  于云丽
本期编辑:张  盟
平台编审:文  杰
《辉腾锡勒文艺》邮箱:cyzqwl2018@qq.com
察右中旗诗词学会邮箱:zqscxh2018@qq.com
察右中旗文联地址:
旗政务服务中心大楼6楼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