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回忆德太炉村老支书王喜



岁月的流逝,真的是不可能把每一个人在心底里对故乡那最难忘的记忆给冲走的。反之,历久弥新般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老支书”,这个熟悉的名字在我父亲的口中每每念叨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父亲又讲起我们德太炉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喜带领村民造林兴水的感人事迹。
王喜出生于1930年9月,祖籍山西省浑源县。1965年任村主任,196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离任。

先说德太炉村北滩造林。那是1966年至1967年,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高潮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德太炉大队出现两位主任,王喜任大队主任,王长命任革委会主任,生产上的事王喜兼管。村北每年从西沟渠和张羊柱沟下来的洪水汇集北滩将这里淤成一片沙石地,毛草不生。王喜深知:治水必先固沙,固沙必须种树。只有让树木在沙滩上扎根,泥沙才不会乱跑,好土良田才保得住。先做样板,再辐射推广。王主任决心在相邻毛吾素东坡的北滩沙河地,建一片示范林。
听说要在北滩造林,时任革委会主任的王长命连连摆手说:“那片地全是石头沙子,在上面种树?你有没有想过白费人工啊,哪能种活树苗?”
搭档不认可,群众也不支持,他们都认为是异想天开。但这些都没让王喜泄气,他反复与王长命沟通,给群众讲道理:北滩沙石地虽然地皮薄,但只要肯下功夫,方法得当,树苗就一定能成活。同时,王喜主任还召集四个小队的队长商量如何能控制石头涌入北滩地,大家一致认为在沟渠内分段建筑石坝,这样洪水带来的石头沙子会留在坝内,最终洪水到北滩只有淤泥、蒿草、牛羊粪,这些粪便还能增加肥料。栽上树苗弄好了还会保住水土流失,对造林绿化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1966年春节刚过,在王喜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全大队干部群众进军北滩。先捡石头、后砌坎,顺畦随形,平成梯土,水流不走。大家相信这样做树苗成活率一定能得到保障。
在沟渠内修筑石坝不用水泥,而是用8号铁丝制网拢住石头,既省钱又实用。说干就干,大伙儿上山采石,马车拉运,年纪大的当师傅,一个春天的忙碌石头坝新建成功。
看着王主任的方法靠谱,原本观望的群众觉得有希望,纷纷投身植树造林,在次年春节前就完成了树苗种植任务。北滩造林的成功,让各大队看到了信心。随后东滩和南滩也栽上树苗,淤泥地里长出了花草,彻底改变了环境,保住了沙化的土地。
人民公社化后,集体力量壮大,利用河水可以浇地,小水井的作用逐渐减小。农业学大寨时,水车代替了辘辘,大大减轻了劳动负担。但这种铁制水车,搬运安装很不方便,使用不到几年,也就自行淘汰。靠天吃饭是不行的,如果能打眼大井就有救了。1968年郭根宝调回头号公社铁木业社,王喜任村党支部书记,边喇嘛任主任。当时农业学大寨运动推进造林治水,德太炉大队党支部在王书记的带领下决心要改变洪灾肆虐、土地日益沙化、群众广种薄收、良田缺水的现状,和全国一样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运动。

德太炉大队由四个生产队组成,一队耳根无素,二队德太炉东村,三队德太炉西村,四队是小德太炉。在他们的带领下德太炉四个小队全部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经大队讨论决定,在德太炉村南打大井以用来灌溉村南和村西沟渠隔断的土地。王书记挑选村里的骨干,和水利局的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勘察调研,王书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符号,上面记的全是他对当时打井引水建设的设想。打大井防涝抗旱需要很多人力物力,他走村串户动员全体社员义务投工投劳,开辟新粮地。
村子离打大井的地方有一里多地,为了打好井,王书记在这条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谁也说不清。但每次他都是步行去,步行回。上午去,下午还去。社员收工后,他才收工。大口井就是他心血和汗水的见证。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一个直径7米,深10米的大口井建成了。这是村里最大的一眼井,也是全公社最大、出水量最好的一眼井。
井是打成了,可西沟渠隔断的西头地浇不上怎么办。王书记向中旗水利局反应,旗水利局配专业技术人员下来勘测。几经周折一部“架沟飞”(当时人们就这么叫)U型排灌渠建成。它是通过U型管原理,沟的两头各设计一口竖井,上下全用水泥管封缝,两个井口都在同一水平面上,井底也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挖开河沙水平预埋水泥管也封死缝隙。这样从大井抽出来的水流入东井口,灌满后从西井口又流出来引入田地。这样的“架沟飞”当时人们很稀罕,个个挑大拇指赞夸。大口井起到了良好的灌溉作用,周围大片土地几年间变成了良田,三个队(二、三、四队)的人们精耕细作,亩产量逐步提高。
  父亲讲:哪个村有多少眼井,谁打的,何时打的,我都无从考证,唯独这大口井,给他、给许多社员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老年人们至今说起老书记,无不感到敬佩。
       王书记的作风,对社员是无声的教育。那时候,村里风清气正,一片和谐,人们一心扑在种地上,种植的粮食收入很高,人均分红在全旗数一数二。

  流年似水,岁月无痕。水井由兴盛到衰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前些年,一种新型水井得到推广,家家户户受益。圈灌滴灌省时、省工、安全、高效,村里有了自来水,延续了几代人的担水习惯,自然也就成为历史的记忆。有多少人还能记起老水井的作用和老书记的功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敲响了时代的宏钟,改革的春风带着习习暖意,吹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给德太炉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老书记不在了,一个个新书记继续带领人民群众从土地中致富,从土地中发家。农民衣食住行改变了,新的高阶大瓦房盖起来了。农家院又现春风,牛羊遍草滩,村村铺新路。种种迹象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看着今天的新面貌,父亲闪着兴奋的眼神说:老支书带领着我们社员,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爬着,他把毕生精力交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交与那同根同族的亲人们。
心里想着群众,干事为了群众。这些,就是发生在一个普通村支书身上的平常事。但我认为,就是这些平常事实实在在地表现出共产党员的永恒初心和使命担当。
 
作者简介
    刘永国,笔名文启,内蒙古察右中旗人,现居包头市。察右中旗作家协会会员,凤凰诗社入住诗人。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
                     
察右中旗作家协会组织机构
        名誉主席:田胜  石厚
        顾问:刘玉昌  白宽旺  胡马
        主席:王继英
        副主席:贾焕文(常务)  
                      常海英  杨雪晴  张文杰
秘书长:杨雪晴(兼) 
副秘书长:郭建广  张志明  于云丽
本期编辑:张志明  张盟
平台编审:张文杰
《辉腾锡勒文艺》邮箱:cyzqwl2018@qq.com
察右中旗诗词学会邮箱:zqscxh2018@qq.com
察右中旗文联地址:
旗政务服务中心大楼6楼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