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水虿的食量很大,一只水虿一天就要吃掉十只左右的小鱼或小虾,而它们将在水中生活2-3年的时间才能够羽化成为蜻蜓,所以水虿虽然也捕食蚊子的幼虫,但通常被当做害虫还看待,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地区,水虿的泛滥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鱼塘发现水虿,请把他捞出来扔进自然水塘或河里。水虿是益虫,可以消灭大量蚊子、苍蝇、虻蚋等害虫。现在城市与农村都很少见到水虿了,都是人类大量使用农药杀灭的。
②蜻蜓目昆虫属于半变态发育,经历卵、稚虫、成虫三个阶段,不是所有的水虿都需要发育七八年那么长,有的一年之内就能羽化,有的一两年羽化。除此之外,水虿在养蛙场的蝌蚪池里特别多,这货吃小蝌蚪特厉害,吃蚊子的幼虫也厉害。以前养蛙时在蝌蚪池能捞好多,知道是蜻蜓的幼虫,放外面水沟里了,不能凭它吃点鱼虾就说是害虫。因为鱼虾的繁殖力也超强,吃掉一部分鱼虾也正常,鱼虾也不会绝迹的。如果把蜻蜓的幼虫全部干掉,蜻蜓就绝迹,难怪现在蜻蜓越来越少,快绝迹了。
③人类捕食根本不会引起水虿种群下降,主要原因是污染。水虿对水质要求高,变色变味的水无法生存,农药化肥更是让水虿遭遇灭顶之灾,我们小时候夏天蜻蜓成群结队,青蛙蛤蟆到处都是,现在很难看到蜻蜓了,青蛙已经很多品种绝迹了,只还有极个别的适应力强的挣扎在存亡边缘,反而是福寿螺、蚊子这些害虫没有了天敌活得种群兴旺。
④在六十年代时,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成群的蜻蜓在空中飞舞,就是70年代也不例外,而且我是城里人,不是农村的,都能见到成群的蜻蜓,可见那个年代的野生动物多么的繁荣昌盛,然而今天就是到了农村山沟子里也很难看到了,这主要是水质的被破坏的原因,那个时代在水里经常能看到水虱(青水虱红水虱还有黄水虱等),现在很难见到了,改开后不重视环境污染是事实,发达国家也是这个样,为了钱,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层出不穷。
⑤无论数据如何,蜻蜓毕竟真的能消灭蚊子。记得小时候,放暑假了,整整一个假期都能看到蜻蜓,而且很多很多。20年过去了,现在的蜻蜓很少见了,蚊子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一个池塘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小时候在水边玩耍,在水面水底见过各种各样的小小生物,至少有个几十种,它们互相克扣,互相依存,构成了一个精巧丰富的生态空间,而这一切都在城市建设中永远的消失了。
⑥自然界的动物的益与害只是相对人类来说的,对人类好吃害虫的是有益的,对人类有害传播疾病叮咬的是有害的,这都是人类的主观想法。自然界只有食物链没有益害之说,食物链是动态平衡的不能破坏灭绝食物链上某一动物否则引起生态灾难。人类正是破坏生态的罪犯,多少动物直接或间接灭绝于人类枪下和嘴里,希望大家保护自然界每一个动物。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