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 点击上方“破局邦”关注我
这是我日更的第260/300天
大家好,我是惟乔,坚持日更1000天,破局从行动开始!
这个专栏是讲赚钱、财富相关的,说到这个话题,必须绕不开房地产,本期就来谈一谈,房。
01 房地产的本质是什么?
毛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
要看明白中国房地产,首先要明白:
在中国,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体量,必须服务于政治。
经济必须在政府的监管下发展。
“监管”二字听得很多,各行各业都有。
所以,讲房地产的供需关系、金融工具、土地财政,都是流于表面。这篇文章都不讲,而从更本质的角度来分析。
先问一个问题:
怎样让一个国家富起来?
放到家庭里,你会认为,只要钱多,那我就富了。
放到一个国家来看,能不能多印钱富起来呢?
答案是不能。

钱只是一个信用工具,一串数字而已。有再多的人民币,在国外也不好使,别人不认。国家出去买东西,还得用外汇。而外汇则是出口粮食、煤炭、稀土、汽车、小商品等资源换来的。
想要换得多,那就得让自己多生产。
我们生产出来东西,一部分自己消耗,一部分卖出去,卖出去的才会转变成财富,这就是劳动剩余。
劳动剩余越多,就越富。
古代富不起来,就是因为农耕时代,种田生产的粮食基本只能满足温饱,遇到天灾收成减少,连吃饭都是问题。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耗完,根本没有剩余。所以几千年来,都很穷。
进入工业时代后,生产力大幅提升,劳动剩余增加,社会整体才富了起来。
但是想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有研究人员,还要买生产设备、建厂房等,这些都要花钱,这里的钱也是来源于其他工人的劳动剩余。

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一部分人让出劳动剩余。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想让家族富起来,现在需要开厂,资金需要100万,家里5个兄弟,总得有人把自己的存款拿出来,不然厂开不起来,只能继续穷下去。
一个国家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富裕不是看有多少钱,也不是看有多少黄金,有多少美元外汇等,而是在于有多少劳动剩余。这才是国家的硬通货。
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需要一些人把劳动剩余(钱)拿出来,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那问题来了,有的人不愿意把劳动剩余拿出来怎么办呢?
毕竟,经济发展好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成果,每个地方的人享受到的成果也不同。
这其实是一个大难题。
一个家庭,几个兄弟间尚且做不到齐心,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呢。
历史上有两种方法。
一是强行征收。
以赋税徭役的形式,挨家挨家收,这种方式容易激化矛盾。人力成本也高,就像以前农民交粮,又要安排工作人员,发工资、吃住,还要运输、仓库费用,这些成本一扣,收上来的只剩下很少一部分。

所以,现在的收税重点,都是放在企业上。企业利润高,赚得多,能收到的税也多。
二是变相征收。
不容易激化矛盾,不知不觉中征收。
比如古代的盐铁令,禁止老百姓卖盐、卖铁,只能由官家贩卖,通过垄断经营,把税隐藏在盐、铁的价格里,就把税收上来了。
现在的国企垄断,也是这个道理。国家直接赋予企业垄断地位,而为了确保企业有了利润之后能够继续再投资而不是挥霍掉,并且还能防止投资方向不是国家想要的。
那么这与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呢?
还真有。
房地产就是巧妙征收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
当上亿的中国人都去买房时,都是把自己的劳动剩余,让渡给国家。国家把这些劳动剩余当成经济发展的资本,去投资产业,修路、修高铁,去购买国外先进设备,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生产力的提升。

把基建做好以后,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企业来入驻,推动经济更快发展。能收更多的税,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飞轮。
去看一下经济发达的城市,又没有什么资源的,无一不是产业发达,企业多且大。比如合肥、常州等。
你可以简单理解,房地产就是一种收税。
在国家层面,土地的成本几乎为零。
这里是几乎,因为还有土地平整,拆迁安置的成本,但这些成本非常低。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个村的人,只需要修一个小区就安置了,一个村多大面积,一个小区又是多大面积,完全不可比。而拆迁赔的钱,最终也会流回房地产。
政府把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盖房子,再把房子卖给劳动者,劳动者用劳动剩余换房。这是整个过程。
在这过程中,不仅是源头才积累劳动剩余,而是整个环节都有。
开发商盖房子,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都赚到钱,也要交税。
房子买卖,仍然要交税。
每一环,都离不开劳动剩余积累。
而在这个环节上的人,注定也能跟着发达。
但要使房地产“收税”成立,关键是:怎么让劳动者心甘情愿买房。
有两个措施很关键。
1、资源配套
大力建设城市,在房子周边修地铁、公交车站、商场、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运动场等,配套一到位,房子就能升值,买房者就会很开心,继续存钱买,愿意让出更多劳动剩余。

2、房贷
房价涨太高,普通人买不起,有了房贷,借30年,相当于把未来30年的劳动剩余集中在当下,一起出让了。
劳动剩余收上来以后,用在哪里呢?
基建、科研、军事等领域。
比如说高铁、高速、电网、信号基站、水利设施,就这些基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远超欧美国家。钱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明白了吧。
近30年经济能快速发展,主要就靠房地产来钱,快速积累原始资金,有钱去发展各个产业,提高生产力。
对劳动者来说,虽然透支了,但却是双赢。
因为买房就是把劳动剩余给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实力增加,经济环境好了,城市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参与得越深,买房越早、越多的人,得到的好处也是最多的。
但是,作为一个积累劳动剩余的工具,房地产正逐渐失去作用。
前面说了,这套系统要能运转,关键是劳动者愿意买房。
现在情况正好相反。
房价不涨了,买房投资的动力没了;
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5%,农村人该进城的都进了;
青壮年人口红利消失,缺少买房后备军。
......
运行不下去,就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所以要极力维护房地产市场,让它继续为经济输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稳房价都是一个重要任务。
但这只能延缓,作为一个积累劳动剩余的工具,房地产必然有历史舞台的那一天。

所以,房地产在中国,就是收拢劳动剩余,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具。
了解了房地产的本质,能让我们少一些情绪,多一些理性。要顺势而为,顺应国运。在未来风口来临时,能够适当入局,成为受益者。
下面,接着讲。
大家都关心的,怎么买房,怎么卖房。
02 如何买房?
买房分两种情况。
一是投资。
当下坑非常多。不像10年前,闭着眼睛买都行。
小县城,人口流出的城市,这些地方没有投资的价值。别说是这两年,就是前面四五年,小县城大多都是亏本,放得越久,亏得越多。
投资房地产的机会,在一线大城市的核心地段,以及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这个城市要是人口流入的,经济要持续增长,最好已经布局朝阳产业,说明潜力大。
包括:北、上、广、深、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苏州、合肥、长沙等。具体还要根据产业进一步筛选。

这样的房子,放在全球视野内,它都是一个好的资产,所以说即便是遇到经济下行的状况,它也是能够穿越周期,慢慢的再涨回来的。
若没有专业的眼光,这类资产也少碰。
不要想通过买房致富,时代已经不在了。
二是自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