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吧。
《纽约时报》的记者在一次采访当中问巴菲特:“您认为是什么造就了您这位商业巨子?”
出乎意料的是,巴菲特并没有回答是因为他的商业导师格雷厄姆,或者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策略,而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高尔夫球!”
小时候的巴菲特在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打零工,看到那些富人徜徉在高尔夫球场的时候,他总是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成功呢?"
在观察这些高尔夫球场上的富人后,巴菲特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将高尔夫当成一项单纯的运动,而是作为获取资源的一项工具。他们可以在打球的同时,发现一个又一个商机,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对接更好的教育资源。有的人甚至在打了一场高尔夫之后,就谈成了一笔上百万美元的生意。
那些背着高尔夫球包的富人,组成了一个隐形的关系网。凡是加人这个“俱乐部”里的人,都可以相互交换他们想要的资源。
于是,巴菲特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他不再只专注于小球童的打杂工作,而是有意和那些成功人士建立联系,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结交成功都时族的美国正好处于“二战”后的复苏时期,股票投资市场方兴未艾、投原投资人都会在股票收盘之后,来高尔夫球场打球。
巴菲特在这些投资人来打球之前,将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他试验一个波度的球速和方向,每天巡视一遍球场,会为来打球的投资人选操最好的打球位置,让他们赢得每一场比赛。
投资人也开始注意到巴菲特,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孩子。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股票投资人很喜欢在打球时与巴菲特聊天,并且和他说说自己的股票交易策略。
巴菲特也在和这位投资人的交谈中,建立了对股票的初步印象。直到晚年,巴菲特还回忆道:正是那位投资人,为我揭开了股票投资的神秘面纱。这也正是巴菲特将自己的财富成就归功于高尔夫球的原因。
那时的巴菲特还是一名寂寂无闻的小小球童,却通过这份看似卑微的工作,积累了自己的第一笔资源--对股票投资的认知。
贫困不仅仅意味着没钱,还意味着你无法与那些能帮助你的人建立联系,没法从人际关系网中获得资源。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就必须敢于主动去挖掘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