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特别“倒霉”的城市,曾是六朝古都,如今沦为四线小城!


前言。
甘肃是中国西北大省,土地幽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可在这土地上有一座城市,他曾是中国古代名城,是六朝古都、汉唐名城,境内有著名的汉长城、雷台等历史遗迹。
但随着历史的轮回,这座城市逐渐衰落,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座四线小城。
究竟这座城市是哪里?
它为什么会有这种经济发展的现状?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座城市的面纱!
甘肃特别“倒霉”的城市,曾是六朝古都,如今沦为四线小城!

一、甘肃武威,六朝古都!。
位于甘肃省的武威市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交易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边疆城市。
它曾是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最繁荣的都城之一,汉武帝在这里扩土置地,被称为武城,”威”这两字则与其所置地名一致。
随着历朝的更迭,武威也兴则繁荣如军事、经济中心。
兰州、武威、最大城市,是西部第二重镇,当时影响力排名第三。
据史料记载,武威曾被称为中国第三大城市,可以看出当时武威的地位之高。
当时的武威市,现存许多文物古迹,包括举世无双的铜奔马”和在雷台上被发现的一块陨石,这些都是武威过去的辉煌印记。
武威市在历史上曾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它曾是北朝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五朝首都,宋朝时为吐蕃建立的独立政权六谷吐蕃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
除了政治地位,武威市在经济社会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它是十六国后期商贸和制陶业的中心。
2018年武威市的GDP达到1565.3亿元,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武威市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镇。
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如今却变得黯淡无光,究竟是为什么呢?
令人惋惜,如今武威市已经沦为一座四线小城。

二、历史辉煌后的衰落。
南北朝时期的武威市曾是中国西北地区最繁荣、热闹的都城。
地处河西走廊中心的它是十六国各势力冲突、交锋的地方,也是文化交汇、传播的地方。
早在北魏时期,武威市就已经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最繁荣的都城之一,当时的城墙面积竟然达到了47.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30万之多,它的繁荣可见一斑。
武威市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体现在十六国,西凉,为兴起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国所在地,也是前后几任国王的主城,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在后来的各个朝代,武威城都是十六国军事、文化中最重要的城市,东到兰州,西到敦煌,北至朔漠,都受武威城控制,有着军事制胜的先发优势。
武威城之所以能够在历朝历代中屹立不倒,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它位于黄河、又有祁连山作为自然屏障,可以说是天然的军事要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十六国中,武威都是最后被攻陷的城市。
除了军事用途,武威城还有很多农田,产出丰富,在整个西北地区也是农业重镇。
但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武威的地位也逐渐减弱。
直至元朝时期,武威市的繁荣逐渐减弱,经济开始出现倒退,元明时期。
水源枯竭,农田开始逐步荒凉,加之后来明清时期,战乱不断,使得当地百姓疲于应付。
到了清朝时期,武威再次发生了变化。在清朝时期,西北地区继续无法摆脱战乱的阴影,即使有多位叛乱的军事将领羌民起义,但最终仍旧是被清朝镇压。
这段时间,武威市的城墙一度被毁,城市也变得更加落魄。
后来,武威市成为了中国在西北地区设立的一个清廉政区,经济价值也变得更加有限。
可惜如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却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逐渐不适应,其产业、经济开始衰落。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武威的经济冲击非常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也使得武威的老字号和传统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武威位于黄河支流雅水河的中上游,地处干旱海洋气候区,每年的降雨量和水资源十分有限。
由于天然条件限制,武威的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大部分土地都被沙漠化吞噬,导致跟很多非沙地农业的地区相比,武威的农产品产量较低,甚至有几年连续发生了旱灾,导致农产品的丰收更加困难。
除了农业,武威的工业发展也不十分突出。
虽然有大中型企业涌入当地,但这些企业的数量有限,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就成立的国有企业,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以及管理层不断因时代的变迁而落后,或多或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有部分企业因此而被淘汰。
再加上人才流失、当地市场饱和等问题,造成武威的工业产值整体下降,对于武威市的居民而言,他们也普遍生活在中低收入阶层,市区的建筑、设施也显得有些陈旧、落后。
总而言之,沦为四线小城,主要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滞后,产业单一,这也是所有二线城市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唯有不断发展和更替,才能保持城市的活力。

笔者认为。
虽然武威已经沦为四线小城,但是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旧无法抹灭,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那位高大神武的汉武帝。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武威的发展也会愈发迅猛,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座曾经繁华过的六朝古都,一定会重现身姿,重新辉煌。
那您对这座城市已经沦为四线小城的现状有什么看法吗?
欢迎留言评论分享您的观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