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前,拥有三份收入,构建自己的第二曲线,抵御职场衰退的宿命!



上周写了一篇文章《35岁以后,别做没有选择权的人》,谈了对职场35岁现象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今天是第二篇,从实践的角度谈一下具体的方法来应对职场35岁现象。
一、烤熟的鹅
最近,“腾讯T13技术大佬黄希彤遭裁员”的词条登上热搜,黄希彤2005年入职腾讯,是腾讯首个web前端专家,13级在腾讯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此一位大神最终也逃不过大厂裁员的宿命,不禁令人唏嘘。
其夫人透露了其被裁员的原因:“没有坐上管理岗位,不会向上管理,不愿意被PUA”,网上也有很多专家很认同“没有坐上管理岗位”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摆脱职场35岁现象的关键是要在35岁之前坐上管理岗位。
事实真是如此吗?
欧洲最著名的管理思想大师、“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比喻“烤熟的鹅”,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中。
什么叫“烤熟的鹅”?
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高层能看变化,感受危机,一线员工能得到用户及时反馈,知道产品在真实场景中的问题。
只有企业中层,既缺乏整体视野和战略能力,又缺乏一线员工对市场变化和具体业务问题的敏锐感知,成为中间尴尬的夹心层。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说过:“企业的中间层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什么神经,也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出来。”
所以,经济环境好,市场赚钱,公司发展好的时候,没什么问题。
中层高管,听着体面,收入也不错。
一旦市场行情恶化,公司就立刻开刀,企业中层很容易沦为被裁撤的“烤熟的鹅”。
腾讯总裁刘炽平曾经在2018年底腾讯20周年会议上表示,未来一年内,腾讯会让10%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退下去,尤其是在中层干部这个领域,腾讯的中层干部,指的是包括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级别的中层管理者。整个腾讯有两百多名中层干部。
有报道说,不少离开腾讯的中层干部,都是司龄十几年的老腾讯,“是腾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2019年,京东刘强东在一次高管会上宣布,会对10%的副总裁以上高管进行优化;
同年,百度也推出了高管退休计划。
养鹅千日,终有一杀。
由此可见,晋升到管理岗,并不能安枕无忧。
二、为什么会有35岁现象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根据大量商业实践总结,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条曲线。
弗农认为,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培育、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这是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不仅产品如此,企业、行业、社会经济运行,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如此。
本质上,每个职场人都是一个产品,都会经历培养、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

在这个变化迅猛的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以企业为主要代表的组织忙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因此变得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没有人性,越来越强迫员工长时间工作;而个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只有疲于奔命,许多人实际上除了工作外几乎不再有别的自由空间,即双休日、节假日也都在公司中度过,对他们来说,人生就是完成一项又一项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任务。
忙碌往往会让人们迷失,甚至自我麻醉。以为通过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时间投入,可以突破衰退的命运。
很遗憾,对大多数人来说,宿命可以被延迟,但却无法完全摆脱。
经典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这些理论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生命周期曲线就是所有职场人都逃不过的宿命。
既然逃不开,那该如何应对呢?
三、找到自己个人的“第二曲线”
如果不想沦为等着被裁撤的“烤熟的鹅”,最好的方法,查尔斯·汉迪其实也给出来了:找到自己个人的“第二曲线”。
第二曲线是指,当企业经营要素出现业绩增长拐点的时候,就必须思考通过创新发现“第二曲线”来弥补“第一曲线” 即将面临的增长放缓,甚至业绩下降。

既然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在衰退发生之前,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通过第二曲线的增长来弥补第一曲线的下滑。
必须在曲线尚未到达顶点之前,采取变革措施,积极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当第一曲线到达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滑时,第二曲线已经开始快速增长。
企业能够永续经营的关键,在于发展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改变。
职业发展亦是如此,在35岁之前,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
三、35岁之前,拥有三份收入
当你只有一份收入来源时,你不可避免会担心工作安全的问题,新人年轻,能力比你强,体力比你好,工作时间长,工资还比你少,落入35岁陷阱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在35岁之前,不仅要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更建议你逐渐构建起至少三个收入来源:
一是本职工作的收入,用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二是兴趣爱好的收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并有机会超越工作收入;
三是投资产生的收入,让你不错过财富翻倍的机会。
具体来讲:
1、工作的收入
35岁或者40岁之前,工作收入是你的主要收入,这个收入让你付房租、房贷、车贷、家庭开支。总之,是你日常生活的最重要来源。大多数人在40岁之后,工作收入会到达天花板,增长缓慢甚至不再增长,如果遭遇经济环境不好,公司裁员,这部分收入还会大幅下滑。所以,只有工作的收入远远不够,职场人的不安全感也来源于此。
2、兴趣爱好的收入
兴趣爱好的收入是在时间和利益上与本职工作完全不冲突的收入。这个工作中,你的雇主和股东都是你自己,你为自己工作。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者兴趣爱好,都可以发展为第二收入。比如写作、知识分享,这些都是典型的兴趣爱好的收入。
兴趣爱好的收入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可以让你再投入到自己的各种兴趣中去,比如写作的收入,可以给自己买入最新的MacBook,购买更多的书和知识付费内容;喜欢摄影,可以买新的单反相机。
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喝茶,身边也聚集了很多爱喝茶的人。他的家庭收入并不高,但是每年都会花很多钱买茶,后来他跟卖茶的人谈了一种模式,他给茶叶店带过来的朋友每买三斤茶,茶叶店就送他半斤,就解决了他自己在买茶上的消费。久而久之,他在茶叶圈的人脉和资源越来越多,后来自己也做起了茶叶生意,收入不菲。
兴趣爱好的收入,首先用来满足再投入到兴趣爱好中,这会激发你更大的热情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进而形成飞轮效应的正向循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哪天你的兴趣爱好的收入可以维持甚至超过你的家庭开支,你的第二曲线就超越了第一曲线。那么恭喜你,你基本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最重要的是,当你达到这个状态后,你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可以从房贷、车贷、孩子的账单中抽离出来,重点关注那些长期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工作机会。
所谓改变命运的工作机会,是指那些能给让你的家庭总财富在未来10年提升10倍的工作机会。比如创业,其本质就是「牺牲」短期收益,去换取长期机会。
注意,发展兴趣爱好的收入的前提一定是与现有工作完全无关,否则,你就会陷入利益冲突中,不可避免的会牺牲公司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利。
3、投资产生的收入
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兴趣爱好产生的收入,都是加法,就是随着时间的长期累计一点一点地累加上来的,需要很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产生倍数或者指数级的增长。
只有投资,是指数运算,就是可以在 本金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保持倍数甚至指数级的增长。简单来说,就是在拥有工作收入和兴趣爱好收入的前提下,通过投资获取更大的收益。
但要注意,这里讲的是「投资」,不是「投机」,投资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风险评估,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投机就是在赌博。所以,在投资之前,让自己掌握投资的能力非常重要。推荐大家阅读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实现财务自由》。
写在最后
无论是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还是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早规划,早受益。
对于企业而言,你别等衰落了,才想起应该早点转型。
对于个人而言,你别等到35岁遇到问题了,再想办法。
当你真正知道选择什么的时候,
你往往已经丧失了选择的权利。
35岁后,大部分人,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还要供着房贷和车贷。
不仅要承担家庭责任,小孩教育,还要面对自身知识结构、技能贬值速度太快的现实。
所以,35岁之前,建立起自己的三份收入来源。要学会始终摆一个机会在旁边,你才随时拥有选择的权力。
当工作收入出现下滑时,至少还有两份收入来源可以保证家庭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还可以从另两份收入中逐渐发展出新的机会。
成年人的安全感来自金钱,更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35岁之前,优先投资自己的能力。
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所要做的事情不是拼命攒钱,而是花最多的资源投资自己,投资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变得有见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轻松地工作无法建立核心能力,躺平也无法让你拥有护城河。为什么公司的中层容易成为烤熟的鹅,正是因为你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中层后,认为自己无论在工作经验、行业认知和人脉关系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了,所以可以躺平赚钱了。
事实是,当你躺平的时候,正在消耗你多年积累的优势。
工作的本质是卖时间,你要做到卖一份时间赚两份收入,一份收入是工资,另一份收入是成长。
在工作中,积累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你的时间才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不断尝试,拥抱变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你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后,拥有选择权,只是一个顺带的结果
最后,做时间的朋友。持续在一个正确的方向的积累,才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
推荐阅读:
35岁以后,别做没有选择权的人
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实现财务自由
不要失去对生命的掌控感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