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仍然整理发布一组晚清老照片,看看大家能从中发现什么有价值的历史讯息。
这张照片弥足珍贵,为迎合西方人士对中国生活习俗的猎奇心理而拍摄。晚清时期,让裹小脚的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脱下鞋子并拍摄,并不容易,她们忌讳裸露面部和手肘以外的皮肤。这种情况下,摄影师需要努力去沟通与协调,可能还需要金钱的辅助。
商家挂出各种药品、补品的招牌,琳琅满目。十八甫位于广州西关,18条商业街相连,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晚清多位摄影师都到此地拍摄过街市繁盛的面貌。
照片中算命先生戴着西洋眼镜,鼻下贴两撇假胡须,装扮和表情十分夸张,颇具喜感。他们身后“清川含藻景,丹华耀阳林”的对联藏有耀华照相馆的名字,富有趣味。
老袁身穿短衣、头戴草帽,站在小船上,如同一个渔夫。但他不是在江边海边,而是在自家堆了假山、建了凉亭的豪华庭院里。1909年,摄政王载沣解除了袁世凯的官职,袁回到彰德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他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意思是说我要远离政坛,隐居天涯。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朝廷政局的关注,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文韶、铭安、孙家鼐、豫师。王文韶曾任云贵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来入值军机处,升武英殿大学士。铭安历任仓场侍郎、盛京刑部侍郎、吉林将军等职。孙家鼐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升文渊阁大学士,赏太子太傅。豫师在历史上名气小一些,曾任兰州道、西宁办事大臣等职。
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都是引人注目的景观。在特定的时间,潮头飞驰而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现在临近中秋节,钱塘潮最壮观的时候又要到了。
这一家人个个五官端正,眼睛都很像。从他们的衣着和气质来看,家庭条件属于中等以上阶层。
以前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单调,杂技、马戏、戏曲是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在当时,从事这些行当的演员往往出身贫寒之家,身份低微,被看不起。
那时候的孩子流行穿虎头鞋,驱鬼辟邪,保护孩子没病没灾。我小时候也穿过。这俩孩子大概是双胞胎。
官话就是官僚通用语,因在官场通用而得名。清朝前期,官话以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中期以后逐渐被北京官话取代。晚清时期,官话教学蓬勃兴起,不仅有培训班,而且进入了学堂的课程体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