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感受清末人间烟火气息,店铺伙计穿破旧衣服


清朝末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守旧的、革新的,内部的、外部的,各种力量交错左右着社会发展。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呢?我们通过老照片,感受一下1900年前后的人间烟火气息。
站在脚手架上砌砖的泥瓦匠。
1900年,北方战火纷飞,南方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环境。同为大清子民,南北方百姓的境遇完全不同。
挑扁担做小买卖的商贩。
这位商贩的扁担上挑着竹篮、竹筐、竹篓、簸箕等日常生活用品,恰好他路过的名为“万生号”的店铺,也是销售竹筐、竹篮这些东西的。以前家里用竹制品乃是寻常之事,现在家里众多塑料品中摆几件竹器,就显得有了几分文艺气息。
孩子们围着一个小吃摊。
孩子们正在焦急地等待美味出锅,一定馋得流口水了。想想我小时候的经历,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那时候普通家庭都没有闲钱,很少让孩子去买零食,一旦有这样的机会,孩子会高兴得像过节似的。
剃头匠正在为顾客刮胡子。
剃头匠作为一个职业,是清朝开始出现的。清朝以前,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只是偶尔对头发进行简单修剪,并没有促生出理发或剃头这个行业;如果某人被剃头了,那只能说他受了髡刑。
店铺伙计,穿着破旧的衣服。
那时候店铺伙计大多来自穷苦之家,进城打工攒点老婆本。心灵手巧的能学一点技能,成为匠人;能说会道的,可能成长为店铺掌柜。
“拉洋片”的摊位。
拉洋片是一种民间艺术,顾客可通过镜头看到木箱里一组展示完整故事的画片。老板操纵着画片的转动,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其中的情节。这玩意儿大概很有趣,连一位僧人都驻足观看。
等待生意的独轮车车夫。
这种不起眼的独轮车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能运送货物,也能载人出行。车夫借此谋生,就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不过,驾独轮车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没有训练很难保持平衡。我曾在工地试驾带斗的独轮车,不容易掌控。
工人将货物扛进仓库。
工人进去的时候,左边有人递给他一支竹片,可能是以此计算工作量,并作为领取工钱的凭证。
在田里劳作的农民。
这位老农手持铁耙,叉腰站立,看上去有几分神气。他正在平整收割后的稻田。
农民的院落与菜园。
这是一幅清末乡居图景,种菜没用农药、也没用化肥,环境纯天然,但是家里没有电灯、没有网络,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吗?其实,那时候的农民赋税徭役负担很重,生活很苦。
END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