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10-1911年,清朝苟延残喘阶段的社情百态


本文选编的老照片拍摄于1910-1911年之间,展现了清朝苟延残喘阶段的社情百态,我们一起来看看。

码头工人。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男人的辫子是怎么放置的。对于劳动者而言,大辫子并不是像影视剧里展现的那样缠在脖子上,而是盘在头上,这样干体力活的时候就爽利多了。缠在脖子上容易勒脖子,不舒适。话说当时朝廷已经默许剪辫子了,但是除了个别先进人物之外,真正剪掉的很少。

三个小男孩。
他们已经被剃了额头,等头发足够长,就要编辫子了。时至1910年,剪辫子不再被视为罪行,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蓄辫的习惯过于强大,大部分人还不愿意剪掉。

捕鱼。
渔夫并不是撒网捕鱼,而是在渔船上安装了扳罾。扳罾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楚辞·九歌》里就有“扳罾何为兮,木上做渔网”的记载。扳罾网呈正方形,网目约2厘米见方。渔夫通过多根竹竿把网推出去沉入水中,鱼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罾的范围。他每隔一分钟就要拉起网具,网中有了鱼,用抄网捞取。

小吃摊。
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摊主做小吃,想必香味扑鼻。你喜欢传统小吃,还是网红小吃?

武昌黄鹄矶。
黄鹄矶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上面原本矗立着黄鹤楼,1884年毁于大火。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曾计划重建,结果没有实现。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了两层西式红色洋楼,称“警钟楼”(照片中标A建筑)。1907年,湖北军学界又筹资在黄鹤楼故址附近建“奥略楼”(照片中标B建筑)。

村民正在吃饭。
这张照片展示了村民吃饭的场景,但是没有展示出他们在吃什么这个细节。根据文献记载,晚清农民的伙食可谓粗茶淡饭,主食都是粗粮,菜品都是咸菜。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见不了几次荤腥。

妇女纺线。
在农民之家,纺线织布是女性的基本技能之一,通常所说的“女红”,就包括这类活计。在小农经济社会,家庭分工模式为“男耕女织”,女性如果不会纺线织布,找婆家都很难。

碾磨谷物。
这两个孩子看上去只有七八岁,小小年纪就要替爹妈分担家务劳动了。有一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谓“早当家”,就是早早地明白生活的不易,没有开心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凡拿得起笤帚,就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

两位旗人妇女。
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上,八旗子弟不种田、不经商、不务工,只当兵、做官,靠朝廷发下来的俸禄养家糊口。到晚清时期,国库空虚,朝廷发给八旗的经费拨不出来,若非八旗贵胄,一般旗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石拱廊桥。
以前我国南方各地普遍建有廊桥,既能遮阳避雨,也可供行人休憩,同时也增强了桥梁的美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