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张年代久远、画面模糊的老照片,都记录着珍贵的历史场景,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炳哥为大家呈现10张晚清老照片,一起去感受100多年前的点点滴滴。
骡驮轿曾经在北方比较流行,相比于人抬轿优势明显:一是轿厢更为宽大,在里面不仅能坐着,还能躺下;二是成本低,省去了雇轿夫的费用;三是骡子脚力更好,连续行走数十里没有问题。现在古装影视剧中还会出现人抬轿,博物馆里也有保存,而骡驮轿则消失得毫无踪影。
城内短距离出行坐这种小轿是合适的,稍远一点就考验轿夫的体力了。
这一处低矮简陋的房屋就是他们的栖身之所,门前的盆盆罐罐就是他们饮食用的物件。墓地虽然阴森可怖,好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清军装备的火器主要是鸟铳和火炮。在冷兵器时代,鸟铳比刀剑、弓箭的威力大,可以远距离毙伤敌人。在热兵器时代,鸟铳与步枪相比,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如装填弹药太耗时、易受风雨影响、射击距离不够远等等,所以洋务运动过程中逐步淘汰。
用脚踩茶是以前制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以使茶叶更好地脱水、发酵。现在各种机器替代了大部分人工制茶的工序,让茶叶更卫生。
更夫又称打更人,每天夜里敲着竹梆子或铜锣,一方面向人们报时,一方面提醒人们防火、防盗。更夫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具体为:打落更(晚上七点),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打四更(凌晨一点),打五更(凌晨三点)。等敲到五更天,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现在已经彻底消失。
晚清时期,能在大婚之际穿着红妆拍摄一张照片(相当于现在的婚纱照),实属难得。旗人新娘不戴凤冠,挽髻、戴绒花,取富贵荣华之意。也许你觉得她这一身装扮并不漂亮,但我们要以当时的审美作为标准,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价。
此人在鸦片烟馆里吞云吐雾,把自己变得干巴瘦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从着装来看,他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为数不多的收入大部分被他消耗在了鸦片上,真是伤害自己、伤害家庭、伤害国家。
1909年3月12日,溥仪小朝廷为光绪皇帝举行出殡仪式,其梓宫运往清西陵梁各庄行宫“暂安”。出殡队伍浩浩荡荡,长达十几里,加上路两边围观的中外人士,使得现场拥挤不堪。抬皇杠人员每班128人,全程使用杠夫7920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于1862年,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特设的朝廷机构,地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大学士赛尚阿的旧宅。在此工作的王公大臣以及章京均为兼差,每月的办公经费300两白银,后来有所增加,也只有区区600两。1901年改称外务部。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