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3-4月,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R.T. Chamberlin)率队在四川考察,用照相机镜头记录了当地的城乡面貌和百姓生活,如今已成为我们研究清末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我们跟随张伯林的镜头,感受100多年前四川的人文风物。
东大街热闹繁华,不仅有各类店铺,也有很多钱庄,在清朝时就属于成都的“金融街”。张伯林与翻译到这里购置物品,准备前往山区考察。
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versity)位于成都城南,1905年筹建,其组织管理模仿牛津、剑桥的体制,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后来逐渐添设医科、牙科。由于这里的管理者和老师以西方人为主,因此学生也深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清朝时期,重庆属四川管辖,与当今不同。1890年重庆被迫开辟为商埠,这对四川而言是一件大事,它在封闭的四川社会体系上戳开了一个窟窿,使城乡社会缓慢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这座位于岷江岸边的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末“江口沉银”遗址即位于此处。相传1646年张献忠携千船金银珠宝从成都顺水南下,在彭山县江口镇一带遭到南明将领杨展突袭,金银珠宝绝大部分沉落江中。近年来,考古发掘已证实“江口沉银”传说,出土文物5万余件,其种类之丰富、级别之高堪称罕见。
对西部山区里的居民来说,这些金发碧眼的人实在奇怪,那一台黑咕隆咚的机器(照相机)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他们肯定不知道,自己好奇又疑惑的表情被永久地记录下来。
他们分别背负着一大捆草鞋,应是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售卖。在坎坷崎岖的山路上负重行走,那是相当辛苦的,但他们面露微笑,不以为苦。
鸦片战争之后,清廷的禁烟努力在列强的倾销政策之下崩溃,鸦片的生产和销售得以合法化。全国多个省份开始种植罂粟提取鸦片,四川尤其严重,1869-1879年短短10年其鸦片产量从7500担暴增到17700担,到1906年更是疯涨至238000担,成为全国鸦片生产量最大的省份。
大风箱、泥巴堆成的熔炉、铸造犁耙的模子,这种土法融铁铸造技术起始于汉代,在民间流传两千多年没有突破性进展。
这条街巷古色古香,两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精雕细刻,充满地方特色。不知道现在夔州古城内是否还保留着这条街道?
夔州即今奉节,位于长江上游沿岸,地理位置险要,被称为“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明末清初,此地战乱延续多年,造成“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康熙年间外省贫民迁移入川,夔州人口得以恢复和发展,晚清时期人口超过10万。
【如何订阅“小历史”?】“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常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在微信搜索“小历史”或Microhistory;也可扫描下图二维码,或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