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工美大厦,美了六十年的情与义
当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么普遍,购物中心也没有这么多的时候,在咱北京城要想花钱购物,必须得有技巧才行,比如,您要买新潮点儿的奔西单,买传统点儿的奔前门大栅栏,而要想买艺术气息浓一点的,除了宣武区的琉璃厂,还有就是王府井大街南口儿的工美大厦了
而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这儿叫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您有所不知,这座以工艺美术著称的商店,在建立之初,它的背后,还藏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工美大厦,如何美了六十八年
把守着王府井儿商业步行街南口的王府井工美大厦,是这条中国商业第一街上的标志之一,工美这俩字儿,是工艺美术的简称,可您有所不知,在六十八年前,这个名字却来历不凡,六十八年前,在王府井大街东侧的校尉胡同,是北京最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当时协和医院的对面正是中央美院,而在美院的后院,一间美术教室改成了工艺品仓库,几间办公室和十几个员工,一个美术商店开张了,当年北京人对轻工,工艺美术非常重视,一家美术商店到1954年12月12号,成立了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
六十八年前的12月12日,王府井工美大厦的前身诞生了,之所以叫美术商店,是因为按照当时苏联老大哥的叫法,经营工艺美术品的部门儿就叫‘美术商店’后来它搬了几回家,从王府井大街97号到265号,最终落户在了200号
也就是后来王府井工美大厦的位置上,1959年郭沫若先生,还为它提写了新的店名,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1995年大楼重修之后,才有了后来王府井儿工美大厦的名字,从1954年开始,这个美字儿就被永远定格在了这家60年的老店身上
听名字这地方和艺术圈儿有关系,其实它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外交使命’建国之初,咱们国家首先开展了‘工艺外交’50年代送给前苏联象牙雕刻《北海全景》70年代送给联合国的《成昆铁路》90年代送给联合国的丝绫堆绣《清明上河图》这些重量级的国礼都是由北京城工美包办的
换句话说,领导人出访的‘国礼’从六十年前开始就是由工美代为初选的,为什么要把这么重大的外交任务交给一个商店呢?重大外交事件的国礼由工美督办制造,而日常出国的小件礼物,则直接到工美来挑选,您知道都选些什么吗?
比方说景泰蓝的花瓶儿,漆器花瓶儿等等,五六十年代生活物资很匮乏,北京人购物还得凭票儿,而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却能搜罗不少工美艺术品,300块,放到现在,这可能还不够您买件唐三彩的工艺品,而在六十年前,300块居然挽救了这个行业
唐三彩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工艺,可建国初期,唐三彩的工艺几乎失传了,于是当时的服务部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拔了一笔巨款,300元作为恢复生产的资金,300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什么概念呢?那时候北京人吃一次老莫儿大约2块钱
五六十块钱虽然紧点,但也能够一家四五口人的生活,换算一下三百块,相当于现在的三到五万,着实不算多,可就是这300块钱,让唐三彩起死回生了,在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日用品的供应都成问题,而这些工艺美术品,更让人望而却步
很多北京老手艺人靠手艺压根儿就养活不了自个儿,而那时的工美就开始默默地扶植着民族工艺,比方四川自贡有一种竹丝扇,直径24厘米的扇子上,能编织出700多根竹丝,扇面儿上还用竹丝编织仕女花鸟,这种扇子北京人也叫‘龚扇’
到了五十年代,只有手艺人龚玉章父子还会这门儿手艺了,于是当时工美服务部,按照每个人每个月40块钱给龚扇的手艺人发工资,后来龚扇不仅在国际上得了大奖,还作为国礼送给了外国元首,为了扶植苏绣,工美服务部投资更加大手笔,一共5000元
帮着苏州建立了苏绣研究所,它那儿绣的最好的就是白猫螳螂,50年代的时候,几只白猫螳螂的双面绣被送到了北京,在工美服务部引起了轰动,原因并不复杂,要知道,这苏绣小猫的毛是将一根丝线劈为48根细丝之后绣成的,而猫的眼睛由十几种颜色的丝线混合而成
丝线本身就有着纯天然的柔亮色泽,再加上苏绣精湛的技艺,服务部这才决定扶植苏绣,不过这保护方案,可不是光投钱就能行,还得帮他们销售,当年的服务部和老手艺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有销路这手艺才有生存的空间,可那时候的物流还不发达
苏绣仅在苏州市场很小,有好手艺却没有好买家,还有一些手艺甚至深藏闺中无人识,于是工美服务部为很多工艺美术品打开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销路,这种保护方法即便是在今天也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所以说它是北京城最美的商店,一点都不为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