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老北京,30年前的夏天,北京人跳迪斯科,玩的是一种态度




属于北京人的独家记忆,风靡一时的迪斯科,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
80年代,北京城的夏天,夜晚热闹非凡,节奏强烈的音乐,多彩炫目的灯光,自由劲爆的舞步,迪斯科是八十年代北京青年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喇叭裤儿,蛤蟆镜儿,爆炸头,宣誓着年轻与不羁,港派,洋味儿文化与老北京传统文化碰撞在一起,一时间,人们有些不知所措

任两种文化纠结在一起,共同前行,那时候,不少北京人唱流行歌儿,跳迪斯科,却也有很多单位部门,严令禁止迪斯科,禁止奇装异服,爆炸头,男士披肩发,在当年,这就是不务正业的象征,尽管争议不断,但迪斯科热,还是席卷了京城

90年代,北京电视台还推出了迪斯科健身操课程,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也跳起了迪斯科舞步,锻炼身体,名字叫《中老年迪斯科健身舞》随着身体自由的摇摆,人们释放了禁锢的身心,物质生活的改善,也让精神生活的丰富成为可能

这愉悦的体验随后又跟着音乐让北京人喊出了喉咙,90年代,卡拉ok随处可见,歌舞厅,娱乐城,酒店宾馆,甚至大大小小的饭馆里,都有卡拉OK,吃饭的时候要唱,睡觉前也得来一首,当时的北京街头还有露天卡拉OK,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应该都有印象

那会儿北京爷们儿喜欢唱摇滚,北京大妞儿则更喜欢迪斯科,执着的嘶吼,震颤着北京城的夜空,声音并不完美,却一定激情澎湃,时代变了,流行的歌曲,流行的舞蹈也变了,但是回忆起三十年前,那个热闹的夏天,北京人依旧激情澎湃

当年的往事,现在回过头来看,有种历史的厚重感,让北京人瞬间就可以回到旧时的北京,蹦迪也是当年的一大流行,其实蹦迪先是从欧美传到香港,然后到广州,这才慢慢传进了咱北京城,北京人真正开始蹦迪,是在九十年代,因为八十年代那会儿,不叫蹦迪

北京人都叫跳摇摆,出门儿手里拎着双卡座儿的录音机,梳一大背头,戴一墨镜儿,见天儿炸街,直到九十年代,北京这才有了迪厅,最早一家是在太平桥北,名叫‘苏珊娜’特别有范儿,还有五道口学院门口的酒吧,昆仑饭店的玻璃屋,以及滚石俱乐部,和平house,舞夜快车

当然了,北京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街口的JJ,跟它规模差不多的还有东方一号,外星人等,但大部分北京青年都更愿意上JJ,一张门票50块钱,周末就更贵了,直接涨到80,要知道,90年代,北京人一个月才能挣多少,但即便这样,仍然挡不住大伙儿的热情,赶上人多的时候,里头就像庙会一样,人挨人,人挤人

一说上迪厅,都倍儿兴奋,值得一提的是在迪厅里,没钱的胡同孩子,消费不了里面的酒水,玩儿累了只能到洗手间撅尾巴管儿,这是一句老北京话,说白了就是喝自来水儿,玩完儿以后,还会在新街口附近来顿夜宵,那时候的脏摊儿,远比如今饭馆里做的吃食地道

当年都说经常上迪厅的北京孩子不务正业,其实这就是小青年儿的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不掺杂任何不好的杂质,跟如今的工体夜店完全不是一码事儿,过去北京人玩儿的是一种心态,享受的是过程,反观现在的迪厅既不纯粹又没有人情味儿

话说到这儿,似乎关于迪斯科的记忆,似乎永远停留在了八九十年代,每当提起迪斯科这三个字儿,老北京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北京大妞儿,迪斯科女王张蔷,最近因为参加了湖南台的《浪姐3》再次翻红网络,一上来就是标志性的经典爆炸头,气场全开,时隔三十多年了,张蔷依然没变,对迪斯科的那份热情依然还在

当下的00后,可能听都没说过张蔷的名字,但您回家问问自个儿的老家,年轻那会儿都听过她的音乐《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路灯下的小姑娘》《蹦迪治大病》对此,不少观众都说,张蔷就是一个时代记忆,她的出现,确实奠定了《浪姐3》整档节目的高质量

1967年出生于北京,打小儿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玩儿这么多年迪斯科,唱功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模样儿也没怎么变,严格来说,现在的新生代歌手,管她叫大妈都不过分,但颜值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54岁,最令人钦佩的就是不畏惧别人眼光的性格,跟大部分北京大妞儿一样,甭管都哪儿都是自带光环

初舞台表演,神仙开嗓,表演完后跟宁静的对话飒气十足,直呼除了广东那边儿,华北平原都有自个儿的磁带,不得不说,北京大妞儿就是自信,走哪都不怯场,只能说自信的女人最美,张蔷的出现,再次掀起了迪斯科热,看完她的表演后,令人不禁怀念八十年的北京城

那时候的北京人,玩儿的是潇洒,玩的是格局,玩的是执着,玩儿的是境界,没有经历过迪斯科黄金年代的年轻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北京人心中的感受!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