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记忆,胡同大杂院里的人情味,这是老北京人唯一的念想!




不进胡同,难知北京——老北京胡同里的人情味儿
不进胡同,难知北京,这句话很在外地游客中,早已达成了某种共识,因为只有胡同它的这种历史遗存和北京人的生活是结合在一块儿的,上故宫,天坛都已经人去楼空了,实际上只有一个空壳儿,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北京胡同就不同了

胡同是北京人现实生活的一个环境,而这个现实生活跟楼房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从某种层面来上,胡同就是北京历史的一个活化石,也是一种古迹,胡同里斑驳的墙壁,有些残损的窗棂,常常能引起很多北京人对于胡同,对于家的记忆

胡同里的文化无处不在,但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就大有门道,有句老说得好,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这些胡同的名字,一开始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为了区分地点自个儿随口起的,比如较宽的胡同就叫‘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 ‘斜街’弯的是‘八道弯儿’

有官衙府邸的胡同,就叫禄米仓,兵马司,有市场集市的胡同就叫鲜鱼口儿,缸瓦市,有卖吃食的就叫羊肉胡同,这些老北京胡同的名字抢眼上口,同时也表现出了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毫不夸张的说,凡是胡同的名称,它都有一个典故,一定都有一个由来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通常只是参观游览故宫,颐和园,长城,这样的名胜古迹,所以那个时候,北京的胡同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充满了神秘,当他真正走进老北京胡同后,都想让老北京人来给他做向导,带领他们参观老北京胡同

外国人对胡同里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比方说北京大爷下棋,聊天,遛鸟,或者北京大妈推着小车儿带孙子在胡同里转悠等等场景都特别感兴趣,其次胡同里还有很多社会管理信息,黑板上会写下居委会大妈留下的很多宣传语录

外国人对胡同表现出来的兴趣,让不少北京人意识到了胡同文化的价值和社会意义,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新的建筑已经很多了,围绕着二环路,三环路两边儿都是新的建筑,但想要了解老北京它的城市历史也好,老北京人的生活也好,都要走进老北京胡同

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北京胡同都被拆除了,大部分北京土著都搬进了楼房甭看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都特别完善,有公园,有健身器材,但在老北京人的心中,仍然对胡同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大杂院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不是北京土著永远都无法体会

个人觉得用守望相助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一个院里住的全都是北京人,大伙儿都很亲密,您如果需要帮忙了,院儿里喊一嗓子,全院的人都会过来帮忙,如果您不在家,家里来了亲戚朋友,这时候肯定会有邻居站出来帮您接待对方,并且告诉对方您上哪儿了

胡同邻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儿,远比单元房,关上门儿谁都不认识谁要强,要亲密得多,往小了说是人情味儿,往大了说就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构建的一种关系,我打小儿就一直住在崇文区龙潭北,胡同大杂院里,真正的老北京胡同,甭管大伙儿堆多少东西,它都是规规矩矩的

别看生活条件不好,但咱北京人的讲究一个都不能少,老北京到冬天,几百棵大白菜,几百块蜂窝煤,摆得都理得顺直着呢,院儿里上了岁数的老头儿老太太,见天儿都扫院子,连院子带胡同,都扫得倍儿干净,走进胡同见着熟人都打招呼‘吃了吗您嘞,早上您上班儿啊,这么早就回来了’

这都是曾经在胡同里,见天儿都能听着的声音,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院儿里用电的少,因为老北京人都节约,会过日子,过了九点多钟,胡同里几乎就没有亮灯人家了,每次停电,街道主任挨家挨户儿通知,提前告诉大伙儿多会儿停电,那时候盒儿里经常放一卷儿保险丝儿,刚开始是细的,后来就慢慢变成粗的了

因为后期用电的人多了,意味着北京人的生活水平慢慢都提高了,往远了说,早年间,内城不允许有娱乐场所,戏园子这些地儿,基本上都在咱们的家门口,宣武区的樱桃斜街,梨园工会,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地就在宣武琉璃厂,两个诞生,可见宣武区的文化底蕴到底有深厚了

任何一条胡同都有说不完的历史,地根儿生,地根儿长,对一个地区有着感情,不是老北京搬进楼房里都觉得特压抑,不舒服,还是觉得住胡同舒坦,起码早上送孙子的同时,还能吃口早点,跟街坊唠唠家常,顺便把菜也买回来了,见着谁都特亲切,如今则是为了买菜而买菜

众所周知,咱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溯本逐源,胡同这个词儿来源于蒙语中的水井,这个词儿本身就是聚族而居的意思,北京的胡同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在土著眼中,地道的京味儿生活,市井气息藏在了每条胡同里

有位老街坊发私信给我,问我胡同记忆,为什么没有东城区的,言语间,字字都透露着对胡同的不舍,老街坊说的这条胡同全名儿叫海运仓胡同,它与扁担胡同,蚂螂胡同离的不远,全长只有493米,宽10米,明朝的时候属于南居贤坊,宣德年间建起了海运仓,号称京师十三仓之一,在众多老北京胡同当中,地位不容小觑

之所以叫海运仓胡同,说白了就是这条胡同自古以来担负着南粮北运,储粮的责任,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这三条胡同属于哥仨,如今海运仓这片儿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了,打小儿在这条胡同长大的北京孩子,每次回到这儿都会触景生情,小时候经常会跟胡同发小上中国青年报社大院里玩儿,因为当年这儿有报社宿舍大院,跟扁担胡同,北弓匠营胡同,簋街,都特别近,附近的孩子都会跟这儿聚齐儿

记忆中,没建楼时,宿舍是个大杂院,前后俩大门,分两个院落,天棚鱼缸石榴树,甭提多惬意了,后来有了宿舍楼,在报社院里玩儿得照样开心,电视剧快开播时,还会到电视厅占座儿,当时恨不得直接包场,齐刷刷的全都是胡同孩子

2002那会儿开始腾退,后来建成了海运仓小区,只把胡同名保留了下来,但老街坊差不多都搬离了这里,除了老北京人外,大伙儿对这儿的印象更深的是东直门医院,至于海运仓胡同的历史由来,以及胡同记忆以及很少有人提及了,老胡同的消失,意味着历史终将会被人忘记

但生在胡同,长在胡同,对北京人来说,胡同就是生命的一种寄托,无论生活环境怎么变,北京人对胡同的情感都不会变质,胡同成就了北京城,胡同里住着北京人的魂,虽然它早已封存在了老北京人的记忆当中,但它是北京土著唯一的念想儿!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