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难舍的军人情结,缅怀逝去的青春,致敬最可爱的人!




缅怀逝去的青春,致敬最可爱的人
今儿是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全网都在致敬中国军人,没有疫情之前,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咱北京的长安街都会被堵个水泄不通,全国人民都会在赶在这一天观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咱北京人也不例外,对普通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日子而已

主要针对正在服役的军人以及退役的战友们,但在老北京人眼中,性质完全不同,因为在每个老北京人心中,都有一段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就拿七十年代的北京城来说,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胡同里,都随处可见军人们的影子,当过兵的北京人可谓威风八面,不怒自威

甭管到哪儿,大伙儿都会投来崇拜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当过兵的北京人,个个都是暴脾气,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儿的老家儿一样,家教极其严格,一言不合就会教训孩子,想必打小儿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北京孩子都深有感触,当过兵的北京人,脾气之所以会如此火爆,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一半以上的老北京人,当年都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役,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老兵,经历了各种生死,见到过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大场面,脾气自然要比普通人更大一些,其次再加上北京人的骨子里本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所以说话向来都是直来直往,不会拐弯抹角,有什么心事儿全都写在了脸上

虽然脾气坏点儿,但心眼儿不坏,能当面跟您把实话说出来,证明老北京人真的把您当成了朋友,跟现如今社会上那些虚情假意,总喜欢在背后捅刀子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当过兵的北京人即便离开了部队,回想起曾经在部队的日子依然会感到自豪,没有当过兵的北京人则是对军人充满了崇拜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二,其一,在多部京味电视剧中都有体现,比方说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及《梦开始的地方》两部经典佳作中,都把当年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呈现了出来,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最有发言权,年轻那会儿,胡同孩子最羡慕的就是能跟大院子弟一样,有一身自个儿的将校呢

当年如果能穿一件儿将校呢走在胡同里,全院的孩子都会羡慕死,而家里没有这个条件的孩子,只能穿质量相较差一点儿的军大衣,但即便这样,出门儿都觉得自个儿倍儿有面儿,如今上学的孩子背的是五花八门的书包,七八十年代则全都是军绿色的军挎,除此之外,过去在北京胡同里,还经常会出现‘飞帽子’的情况

可见军人在北京人眼中有多么受重视了,其二,北京作为国家的心脏,北京人打小儿就对军人有不一样的感情,尤其对于打小儿生活在南池子那片儿的北京孩子而言,见天儿都跟军人打交道,有的甚至还跟北京人成为了朋友,在老北京人眼中,他们就是自个儿的老街坊

出门儿就是天安门广场,每次看升旗仪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尽管有不少老街坊已经搬离了曾经生活过的胡同,但对军人的情感未曾改变过,都说北京人有担当,敢爱敢恨,真要往根儿上倒的话,除了老家儿的言传身教之外,其实跟军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每次走到天安门遛弯儿的时候,看到值岗的军人,北京人的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炎炎烈日,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不仅守着天安门,还保证了所有北京人的安逸生活

正阳门广场的军人也是一样,疫情以前,游客散了又聚,聚了又散,而站岗的军人无所畏惧,个个都满腔热血,与日月相伴,用自个儿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换取北京城每一个角落的安全稳定,只因他们是中国军人

话说到这儿,军人的高光时刻绝不仅仅于此,九八年抗洪就不说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天津爆炸,2021年河南水灾,包括反转不断的疫情,是谁冲在了第一线,谁昼夜兼程的赶往灾区救死扶伤,偏远地区的一些哨所,谁在保家卫国,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人

如果不是为国家和人民,谁愿意见天儿待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儿,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受了电视剧的影响,总觉得当兵很好,穿上军装以后比谁都像样儿,导致不少年轻人都梦想着走进部队,觉得自个儿当兵就能被国家养着,走出部队,走哪儿都得有人买账,可事实并非如此

等您真正进了部队就会发现其中的酸甜苦辣,我身边儿就有很多当过兵的朋友,走进部队后,所有时间都不属于自个儿,每天的工作相当单调乏味,有时候碰上执行任务,一走就是大半年,过人过年,全家团圆,但军人不行,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哪里有需要,您就要到哪儿,没有任何多余的选择,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生活,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一天天扛过来的,日复一日的操练,就是为了某一天挺身而出,因为军队特殊的环境,塑造了他们一颗颗赤子之心,他们才是这个国家最苦,最累,最可爱的人,这样说,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北京人反对

阳光依旧灿烂,但岁月不留情,对当过兵的老北京人而言,留下一段美好记忆就足够了,缅怀逝去的青春年华,回想曾经在部队的日子,有纯洁和美好,也有遗憾和残酷,真切而有质感,向所有最可爱的军人致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