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人民大会堂,它的背景故事,只有老北京人知道!




北京这座伟大的建筑,承载了无数荣耀!
在陕西省,西北部的延安,有一个叫做杨家岭的地儿,那儿有一座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1945年,第七次代表大会,就在这座大礼堂当中召开,那个时候,红军刚完成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在这儿,zhuxi想到了一件事情,提出了当年很多人都不敢想的一个话题。
直言:将来要跟北京建一个能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当年,谁也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就在成立十周年的1959年奇迹般地变为了现实,十个月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实现了他最初的设想。
1959年八月底,国庆十大工程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按期完工。准备在1959年9月24号正式交付使用,但在交付之前,人民大会堂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在九月十号,人民大会堂将迎来它的第一批客人。
与其说是客人,不如说是亲人更贴切,毕竟人民殿堂,人民建,第一次使用也应该是人民,是无数北京工人的日夜坚守,才打造出了现在的人民大会堂,所以在这里的开始第一场演出,一定是为他们而表演。
就这样,10000名大会堂建设者代表,走进了这座他们亲手建造的宏伟殿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大会堂工程竣工表彰大会,这也是大会堂建成后,举办的头一个的大会,而在这10000建设者中,一半以上都是老北京人。
听老人们说,周总理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迎接他们,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不少北京人走进去后,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波动,一进大会堂北门,整个北大厅都水汪汪的,就像一池碧水,清澈明亮,灯光辉煌,心情甭提多激动了。

后来又在同年的9月30号,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招待会,5000人共同参加的盛大晚宴,将使这里瞬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以张善兰和邱桂荣为代表的第一批服务员们,要在国宴前夕,完成大会堂的打扫和布置工作。

其中包括十七万多平米的厅室面积和所有十七米高的大玻璃窗户,还要布置三万多件地毯,沙发,桌椅等物品,压力可想而知,即便条件很艰苦,但他们还是出色完成了任务,不论男女,干活儿都不惜力,要不怎么说老北京人都实在呢。
第一批服务员共有200人,平均年龄都在17岁左右,大部分都有过短暂的服务工作经历,每一个走进这里的服务员,都要经过严苛的训练,从托一块儿板儿砖开始,严格训练服务技巧,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这种训练方式,始于老一代大会堂人,六十年前的那段记忆。
但直至今日,大会堂里桌椅的摆放等等,依然延续了当年老北京人留下来的规矩,5000人的大会,472桌儿,不包括水果点心,每桌儿上15道菜,加起来就是7080道菜,可当时服务员只有200人,今天来看,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服务员要从客人的左手上菜,右手上酒,右腿要上前一步,防止酒洒,稚嫩的服务员们正在按照规矩进行着紧张的训练,到宴会举办只剩下不到七个小时,这个时候,国安球迷都熟悉的张路老爷子的父亲,沈勃正在食堂吃饭,突然接到了北京市委的一个电话。
让他立马到办公室,连忙赶过来后,屋里的几个人都看着沈勃,默不作声,由于当年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民大会堂的顶棚,采用的都是木龙骨架,虽然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可顶棚上电线密布,当大礼堂的灯光,全部亮起来的时候,电线就会发热,有300多个接线盒儿。
任何一个产生电火花,木质结构的顶棚,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火灾,后来从张路老爷子口中可以得知,工人在吃饭的过程当中,谁都没有想到,在他们头顶上的天花板上面,竟然藏着50多名,手持军大衣,随时准备灭火的老工人。
直到宴会结束,沈勃老爷子紧绷的神经才算踏实下来,从此以后,人民大会堂,正式投入使用,许多的外宾都对咱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当年的国庆招待会不仅是北京城的一次重大宴席,同时也为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国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9年,沈勃老爷子最后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来,有人问他,您当初凭什么相信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大厅就是安全的?老爷子自豪地说道:我的信心来自那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十个月,简单一句话,可见在老爷子的心中,大会堂有多么重要了。
而老北京人经常提起的118厅,背后还有一段特殊的含义,距离人民大会堂西南门很近,这是唯一用原始号码命名的厅室,因距离门口和大礼堂的主席台都很近,所以118厅,成为了很多人最喜欢的厅室。
现如今的118厅,无论是家具和装饰都已经和六十年前的样子大不相同,118厅有几间小厅室,zhuxi曾经在其中的一间居住,战争年代,就养成了上午休息,下午和晚上工作的作息习惯,这个小过道儿就是服务员们执勤的岗位。
为了适应不一样的作息时间,服务员们要在这儿24小时轮班儿,从1959年到现在,很多老北京一直在为人民大会堂默默贡献自个儿的力量,毫不夸张的说,人民大会堂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当我们通过纪录片儿,跟随着镜头,回顾六十年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人民大会堂的确是在很多人质疑,甚至是怀疑的目光下伫立起来的,六十多年过去了,它不仅成为了北京的经典,也成为了很多北京人的集体记忆,关于它的历史故事,值得被所有国人铭记!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