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规矩,还到处散德行,碰着这几种人,北京人从不惯着!




最不招人待见的四种操作,您遇到过几种?
前些日子刷手机,无意中看着了这么一个短视频,有位博主跟网友分享了北京人最看不惯的一些日常操作,一分半的时间,只跟大伙儿讲了个皮毛,并没有深入展开话题,今儿就借着这个机会,聊聊那些不守规矩的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惹怒一个北京人的!

一:吃饭吧唧嘴儿!
关于老北京饭桌儿上的规矩,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都能看着与之相关的一些文章或者视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比方说老家儿不动筷子,晚辈不能先吃,夹菜时,不能“抬轿,过河”不能敲碟儿敲碗儿,不能把筷子插进饭碗里,夹过来的菜,不能再夹回去等等。
而在众多规矩当中,北京人最讨厌的就是吃饭吧唧嘴儿,跟北京人在同一个饭桌儿上吃饭,您吃多少都成,因为您吃得越多,北京人越开心,证明您没把他当外人,但吧唧嘴儿就太可恨了。
一边儿吃,嘴里一边儿发出动静儿,给人感觉就跟没吃过饭一样,出来那声儿,那叫一个刺耳,再香的饭,让他弄得也会一点儿胃口都没有,这要搁老北京人家,老家儿早就大耳帖子招呼上了,惯吃惯喝,不惯您这臭毛病,老话说,吃相儿看人品,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因为从吃相儿上,北京人就能估摸出对方是个怎样的人,像这种吃饭吧唧嘴儿,把筷子插在菜里乱搅的人,都不能深交,一点儿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人,往往在为人处世方面,都特别自私。
光这么说,您可能还感觉不到,但您细琢磨就会发现,通常有这种坏毛病的人,身边儿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细节见人品,凡事儿都只想着自个儿,不考虑别人,跟他相处下去,迟早都得有后悔的那一天!
二:见面儿不叫人!
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当中,就能判断出对方是不是一个北京土著,这种说法,乍一听,多少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过去在胡同见着熟人,必须打招呼,这是北京孩子打小儿就受到的教育。
尤其是见了长辈,甭管再忙,也得言语一声,吃了吗您,哟,您刚下班回来?临走时都不忘说上一句,得空儿上家来坐坐,张一元的花茶,沏好了等您,简单几句话,把“老北京”邻里之间的感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懂这个规矩,出来进去,仿佛就像走城门一样,甭管认不认识,耷拉个脸,一律装作没看见。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问路连句“您好”都不会说,坐车里,撇着大嘴,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北京人热情不假,可遇到这种情况,从不惯着,知道这个地儿,也不会告诉您,就像电影儿《老炮儿》中的那句台词儿说得一样:出门儿前,家大人没教你怎么叫人吗?
越包容越没样儿,甭跟这儿耍哩格儿楞,北京人不吃您这套,没有家教的人,走哪儿都是一个笑话!
三:欺软怕硬!
生活也好,工作也罢,北京人最膈应的就是“欺软怕硬”的小人,这种人为了达到自个儿的目的,背地里什么事儿都干的出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前一秒还跟您笑嘻嘻的,下一秒就在背后捅刀子。
典型的“势利眼”遇着比自个儿的强的人,就玩了命似的“舔”碰着不如自个儿的就开始“装孙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您就算再有实力,再有钱,北京人也不会跟您成为朋友。
当然了,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北京人办事儿,到哪儿都讲究“有理有面儿”没那么多弯弯绕,而且心直口快,遇着看不惯的事儿从不憋在心里,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明明是好言相劝,可进了他们的耳朵里,您的话立马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意思。
不是给北京人贴上“排外”的标签儿,就是断章取义,所作所为跟“情满四合院”里的许大茂一模一样,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不屑于跟这种人打交道。
四:说瞎话儿!
不说瞎话儿,同样是老北京规矩,打小儿老家儿没少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几年前,还有公众号儿把它列入了北京家庭的32条家规,现在看来,这条家规,依然适用于当下,很多北京孩子还在用这条家规,来教育自个儿的下一代。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彼此之间要懂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生活中,一旦遇到这样的人,北京人都会敬而远之,平日里跟饭桌儿上吹吹牛无所谓,千万甭在北京人面前说瞎话儿,不拆穿您,是给您留面子,别以为我们都傻。
要知道,北京人喜欢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事儿,咱都摆在桌儿面上谈,没必要藏着噎着,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绝大部分人都习惯了说瞎话儿,心里怎么想的,永远不表达不出来,也正是因为如此,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人情味儿。
但北京人始终坚信“以诚相待”才是为人处事之道,张嘴就是瞎话儿,谁又愿意跟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话说到这儿,以上四点,只是冰山一角,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让北京人为之愤怒的事儿,总结成一句话,做事儿先做人,做人前先学会规矩,在北京,就要守北京的规矩!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