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历史, 熟悉的国子监,陌生的小故事,最高学府里的北京情结




老北京最高学府,国子监里的北京情结
最高学府里的王牌教师
众所周知,国子监这个地方一向盛产才俊,这点无可厚非,毕竟它是老北京的最高学府,不过学生学得好,也得感谢人家老师教得好,国子监里有一个博士厅,这就是当年那些王牌教师们的办公室,国子监的老师全部来自皇帝手下

一水儿的政府官员,而且品级分明,从下往上说,国子监里的班主任,算是级别比较低的,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再往上是教授,从七品,教授上面是训导主任,正七品,至于训导主任上面的领导就顶到头儿了,就剩下校长,副校长了

国子监校长的官级是从四品,副校长是正六品,虽然一品二品大官儿没能来到这所学校执教,然而已经没有哪个地方能跟这儿的师资相抗衡了,毕竟这儿的老师都是天子的下属,这样的王牌师资队伍,已经是超级无敌了

最高学府里的生猛学生
说完了老师,咱们再说说国子监里的学生,琉璃牌楼两旁的六堂,就是他们的教室,一所学校的升学率,不仅取决于老师,生源也很重要,如今孩子上小学初中,都是就近入学,跟过去的重点中学择优录取相比,生源的好坏得到了平衡

从这点来看,北京国子监的学生,绝对堪称生猛二字儿,他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按照类别分的话,第一类是实力派,这部分人完全自个儿的实力,分别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出来的杰出人士,第二类是有背景的,这些人是京城大官儿的子女,俗称高干子弟

只有三品以上的才行,要是六七品官儿的孩子,您还不够资格,这第三种是有钱人,您只要交了足够银子,孩子就能跟这儿上学,颇有点像现如今的‘自费生’最后一种就是留学生了,比如琉球,也就是日本,朝鲜,俄罗斯等等,要说外国人留学生搁现在不新鲜

可是搁老北京,还真挺少见的,有了这些种类的生源,您说国子监的学生能不称之为‘生猛’吗?

最高学府的黄金就业
六堂里的率性堂是国子监学生们的里程碑,因为这儿是国子监的最高年级,在率性堂结业之后,学生就可以圆满毕业了,都说国子监里的学生底子好,老师教的也好,造就出了一批人精,他们毕业后不是好找工作,简直是太好找了

其实只要能到国子监来上学,就一点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国子监的学生一脚刚迈出校门儿,就有黄金就业岗位,这点很让家长们省心,毕业分配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品学兼优者直接授官儿,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毕业生刘政等六十四名优秀毕业生,就被任命为行省布政使

按察使,这些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检察院,检察长,二三品的大员,多少人干一辈子都熬不到这个职位,这几位仁兄一毕业就搞定了,至于第二种就业分配,略次于第一种,但是也不错,这就是通过实习,到六部去做官儿

六部指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教育部,建设部,司法部,到这些地方当官,前途自然也是光辉灿烂的,最后就是最差的学生了,不过就算最差的学生,也能分配到地方学校当老师,受人尊敬与仰慕

最高学府的点卯桌儿
顾名思义,所谓的点卯桌儿就是点名用的,平常老师手里还会拿一个点卯册,地点就在国子监的藏书处,彝伦堂前边儿的平台上,这个平台还叫灵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而卯时正是早上5点到7点

事实上,点卯本来是对古代官吏实行的一种考勤制度,例如《水浒传》第二十四回里说到,武松每日自取县里画卯,承应差事,人家本来是专为官员制定的行为手册,到了国子监,搁学生身上套用了

不过谁让国子监这个地方是官员们的摇篮呢,索性同学们饭庄迟早要当官,不如提早进入磨合期,适应这项规章制度,于是早上不到6点,学生们就得来喊到了,比起如今的上课时间,现在的北京孩子幸福多了

最高学府的背书情结
为什么说国子监有背书情结呢?这是一张国子监的课程表,一个月初一十五休息共两天,老师讲课共六天,学生复讲六天,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背书,其实这个学习方法在老北京由来已久,不只是国子监,自打学生进入私塾,就是这么教育

不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您知道老北京的学生怎么背书呢?这有一张老照片,学生背书的时候,不仅要背诵,还得立在老师的书桌儿旁边,背对着老师,这就是背书这两字儿的真正来源

诗文背诵是古文学习的基础要求,您想想,老北京不比现代,现代学科门类多还灵活,这科差一点,能用其他科给补回来,可老北京考试就一种类型‘八股’不背好这些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您考试的时候怎么能拽好词儿,拽好句子呢

况且有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老北京人的‘背书’情结很重!总而言之,熟悉的国子监,陌生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趣事,未完待续!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