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历史趣闻,外国记者眼中的北京城,驴唇不对马嘴,槽点无数
老北京文化规矩多,外国记者难琢磨,皇帝祭天,为什么群臣懒懒散散,同治皇帝大婚,有人偷偷摸摸,老北京二环路在哪儿?一座奇怪的王爷府,隐藏的细节令人瞠目结舌,今儿就跟大伙儿聊聊,外国记者眼中的老北京故事
最独家的报道,同治皇帝的婚礼
新闻报道追求独家,能独家报道紫禁城皇帝的婚礼,绝对可以让一份儿报纸卖疯,同时打造一位知名记者,在‘帝京印象’中有一组版画,专门介绍了同治皇帝大婚,这组图片的作者正是伦敦新闻画报的名记,叫威廉·辛普森
咱先看这张《新皇后的嫁妆抬了五天》所谓的同治皇帝的新皇后,应该是阿鲁特氏,这位大小姐是一官二代,她老家儿是清朝的正部级干部,嫁妆多那是肯定的,但是有那么邪乎要抬五天吗?事实上,报道确实有点小差错
根据史料记载,这位皇后的嫁妆足足抬了六天,得,还多了一天,您再看这张《窥视各省进贡的贺礼》西方人总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来观察老北京,所以这张画里,记录下了他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细节,偷窥的老百姓
或许外国人不明白了,为什么那么漂亮的皇后,不许老百姓看呢,其实这也有好处,至少适度的神秘感能摆脱记者的困扰,不至于像戴安娜王妃那样,被记者追到撞车身亡的地步,外国记者更不明白,既然说不让看,那为什么老百姓还要偷看呢?
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态了,时至今日,看热闹,还是咱北京人重要的业余生活之一呢,现如今很多北京人都对王府情有独钟,去王府溜一圈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首先王府有四合院的氛围,但是比起普通民居,要豪华很多
不光是北京人,外国人也喜欢咱北京的王府,所以早年间的画报上,出现了一组新闻图片,就叫《京城王爷府》可您想想,王府里讲究这么多,连咱自个儿人有时候都弄不清楚,所以说这事儿,在外国人笔下也闹出了一个笑话
二:四不像的京城王府
眼前的这幅画绘制于1843年,名叫《京城王爷府》画上的内容是王爷福晋,坐在宽敞的游廊里乘凉的情景,从这咱们能看到他们身后的河水跟石桥,这幅画的色彩的确很漂亮,但是画儿里的内容可并不真实
其中就有四处错误,老北京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外国记者画出来的《京城王爷府》一张画里竟然出现了四处错误,可谓笑料百出,首先您看看两边的柱子,奇高无比,王府的柱子有多高,这是有等级限制的,您自个儿可不能随性子私搭乱建,越过了紫禁城的规制搞不好就得掉脑袋
再有您看右边地上摆着的是什么,一套既现代又艺术的组合柜儿,还挺时髦,但是老北京王府里没这么时尚,再往远处看,又见着了那令人熟悉的热带风光,三棵椰子树,最后呢也就是最夸张的地方,这福晋手里边,您看看拿了一把什么扇子,大蒲扇
好歹人家也是身份高贵的福晋,怎么着也得拿个团扇儿,宫扇儿做搭配吧?再落魄咱也不能跟济公一个档次啊,那为什么这幅画会画得如此离谱呢?看了各种老北京资料才知道,那时候到广州的外国人比较多,广州的建筑是比较西洋化的
所以他们很可能是参照广州的建筑和人文风情,再根据自个儿的想象画出来的,于是就画出了这幅‘’四不像的老北京王爷府,现如今说到北京二环路,大伙儿没有不知道的,但是老北京那会儿,京城也有一二环路,这个二环路还是专用车道
但不是给皇帝准备的,是给北京人准备的,老北京人都讲规矩,不合要求的车辆,绝对不能上道儿,北京人城的二环路很多人经常走,但您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老北京的二环路吗?而且路线跟现在的二环是一样的
不信吶,您往这看,这幅画是1985年刊登在外国画报上的描绘的是朝阳门外的一景儿,冰上高速公路,过去老北京城外边四周都有护城河,从12月到来年2月,护城河就会结成厚厚的冰,这就给会玩儿的老北京人又提供机会了,可以溜冰啊
于是玩儿着玩儿着,大伙儿又发现,这溜冰还是一种不错的交通工具,于是今天的二环路沿线,当年就形成了一条冰车专用车道,老北京过去有个职业叫‘冰上拉脚’指的就是冰上拉车的行当,您看,一辆车上通常坐三四个人
过去这在冰上一跑起来,时速它也不低吶,另外也有自备交通工具的,有人在自个儿脚上绑上平滑的铁片儿或者竹片儿,这种方法也能派上用场,既锻炼了身体,正事儿还不耽误,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了!
三:名记也会有失误,天坛祭天
清朝皇帝祭天,到底什么样儿呢?从前似乎没有亲历者,画过这样的景象,而在《帝京印象》的版画上,可以找到一组皇帝祭天的新闻图片,只不过图片上的细节让北京人产生了怀疑,这怎么可能呢
外国名记画皇帝祭天,竟然严重失实,祈年殿画得还算真实,圜丘坛细节上也没有什么问题,皇帝应该站的地方也没什么错,史书上好像也是这么描述的,但是您往这儿看,嘿,您看看这几位,嘛呢?
人家皇帝在那儿祈祷‘老天爷保佑’ 大臣们却在底下,仨一群,俩一伙儿的侃大山,你们还想不想混了,当然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幅景象是不可能出现在皇帝祭天之时的,看来这位外国记者有点想当然了,记者威廉·辛普森或许的确来过天坛,见过祈年殿,圜丘坛
但是想亲身经历皇帝祭天,并且公开报道,清政府估计还没这么开放,无奈之下,威廉只好凭着文字记载,再加上自个儿的想象,把京城皇帝祭天的景象画了出来,但是您要知道,京城古代的大臣们讲究的是纪律,连山呼‘万岁’都是异口同声
怎么可能在祭天的时候如此散漫呢,由此可见,对于记者来说,在报道过程当中总是‘想当然’是会闹出大笑话的,所以北京人看完都会忍俊不禁!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