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历史,浅谈崇文区民间趣事,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儿!




浅谈崇文区的民间趣事
过去老北京有这么一句俏皮话,叫打磨厂儿的大夫,懂得帽儿,这是一句典型的老北京俏皮话,说白了就是指对方四六不懂,不少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老北京会有这么一句俏皮话,所以今儿就聊聊老北京崇文区打磨厂儿-110103

众所周知,打磨厂儿是崇文区的一条胡同,前门大街有条小吃街叫鲜鱼口儿,从这儿进来一直往东,出东口儿,隔着一条马路,对面就是打磨厂儿西口,打磨厂儿在咱北京算是最长的一条胡同,按老北京的说法,门儿见门儿,三里三

意思就是说这条胡同从这头到那头,差不离得有三里多地,您从西口进去,一直往东走,走到头,就到了崇文门新世界,同仁医院这边儿了,进打磨厂儿西口往东走,没多远儿有条南北向的胡同,这条胡同早就拆了,不过老崇文人都还记得

后来改成了大马路,打磨厂儿分东西,以新开路为界,路东叫东打磨厂儿,路西就叫西打磨厂儿,北京孩子中学语文课都学过一篇儿课文儿,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是肖复兴

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作家,他小时候就住在崇文区打磨厂儿,这就是为什么大伙儿常说崇文区人才辈出,卧虎藏龙的真正原因,整个打磨厂儿知名度最高的人家姓乐

西打磨厂儿胡同里有同仁堂医院,这是同仁堂自个儿开的医院,跟同仁医院两码事儿,电视剧《大宅门》北京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来源于同仁堂,而同仁堂的创始人正是姓‘乐’,他们家的老宅子就在崇文区西打磨厂儿,相当于《大宅门》里白景琦他们家

同仁堂博物馆旁边还有一条特别窄的小胡同,叫同乐胡同,这条胡同过去叫乐家胡同,西打磨厂儿南边儿有条胡同也特有名儿,叫草厂社区,按几条来分,以此类推

之所以叫草厂并非浪得虚名,事实上,北京叫草厂的地儿不止这么一处,比方说白塔山往北走,西直门内大街,离新街口教堂不远,马路北边,有条胡同也叫草厂

过去老北京凡是叫草厂的地儿,都讲究定在城墙根儿底下,原因有二,其一是老北京的城墙上,每天都得有兵来回巡逻,守着城墙,方便给马开饭,还有就是方便周围居民编制一些草帘子什么的

要知道,老北京传统城墙跟现如今砌的院墙不一样,尤其是红砖墙讲究磨砖对缝,传统城墙就完全不同了,外头一层,您能瞧得见的地儿都是城砖,里面全是夯得黄土,最怕的就是淋雨,赶上下雨天儿只能拿一些草席子临时盖上点儿,所以老北京,凡是叫草厂的地儿多数都在过去老城墙根儿底下,方便下雨的时候就近儿

西打磨厂儿南边儿,草厂社区紧挨着崇文门,守着北京内城的城墙,当年就是给城墙做雨衣的地儿,永乐皇帝修北京城不光要烧砖,烧瓦还得有师匠负责凿石头,老百姓也离不开石匠,吃粮食都得推碾子,都是石头做的

而崇文区打磨厂儿明朝那会儿,是石匠一条街,见天儿跟石头打交道,如今打磨厂儿只占了个“磨”字儿,而打说的是打铁的铁匠,两者缺一不可,石匠干活儿得有工具,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家伙什儿,铁匠跟石匠当街坊,就伴儿开买卖,谁都不耽误

不过打磨厂儿的铁匠不光给石匠服务,捎带手自个儿也做买卖,打点儿别的物件,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切菜刀,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五十年代以前,光是打磨厂儿这条胡同挂真正老王麻子刀剪店的铁匠铺,往少说也得七八家

但谁家更正宗不好说,早年间打磨厂儿确实有一铁匠姓王,一脸的麻子,给自个儿的字号起名叫王麻子,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别的铁匠铺一看人家会做买卖,就开始想辙蹭热度,比方说汪麻子,旺麻子等等,真假难辨,不过老北京那会儿,山寨的质量未见得就比正品差

1956年,公私合营,计划经济,北京市把一大堆麻子都规制到了一块,这才有了后来的王麻子刀剪铺, 永乐年间北京城盖起来之后,用得着石匠的地方就少了,守着前门大栅栏,开这么些个石匠作坊,实在没必要,只能把低端产业迁出去,给高端产业腾地方

到了明朝中后期,打磨厂儿慢慢就变成了文化一条街,原因很简单,它挨着崇文门,崇文门的鲤鱼胡同,贡院,这是全天下举子进京考状元的地方,弄个文化一条街主要就是为了给他们服务,话说到这儿北京小曲儿《探清水河》跟打磨厂儿还有不少渊源

从京西蓝靛厂传进北京城,经艺人的手,改编成小曲儿以后,红遍北京城,打磨厂儿书局甭管大小,都趁热乎劲儿,开始印《探清水河》的唱本儿,萝卜快了不洗泥,没留神,印出问题来了,有的唱本儿印的是松老三,有的是宋老三,事实上,正确的唱法是松老三

举子来北京考进士,不能光看书,还得吃喝拉撒,而打磨厂儿的人气儿旺了以后,各种买卖字号也就全齐了,老北京过去最有名儿的八大祥,其中瑞福祥最像样儿,过去八大祥有个买卖字号叫瑞生祥,它就在打磨厂儿

老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这四位老先生,老北京人都知道,他们下头还有四小名医,其中之一就是今儿聊得懂得帽儿‘董德懋’,他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徒,满族人,在旗,四十年代后才成的名,1950年以后被调到了医院

老爷子高寿,1912年生人,2002年才过的世,医术确实过人,特别擅长治肠胃上的毛病,之所以留下这么一句打磨厂儿的大夫-懂得帽儿,说到底,还是因为北京人贫,没事儿喜欢逗咳嗽,有些玩笑说出来并没有什么恶意,如今去西打磨厂儿,同仁医院那片儿就是懂得帽儿开诊所的地儿

过去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最省事儿的办法就是把招牌儿做的大点儿,门口儿挂了一大招聘,写了董德懋诊所,五个大字儿,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全北京人都知道了,偏赶上这个帽字加上北京的儿化音,成了帽儿,搁在老北京土话里,也算一句比较文明的骂人话

比方说老帽儿,傻帽儿,而董大夫这个‘懋’写起来挺复杂,写法不同,但发音一样,由此一来,董大夫就算彻底倒霉了,俩北京老爷们儿拌嘴,时不时就能冒出一句,您这打磨厂儿的大夫,懂得帽儿

听老北京人说董大夫知道这件事儿后,心里憋屈了半辈子,所以事实证明,为人处世,有些玩笑不能乱开,老北京胡同历史,崇文区打磨厂儿趣事,未完待续!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