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美味,北京人喜欢的糖炒栗子,吃的是京味儿,品的是讲究!




在北京 没有糖炒栗子的冬天不完整
今儿跟大伙儿聊聊老北京美味,糖炒栗子,在北京城卖糖炒栗子,有史以来都得等过了寒露这个节气,北京人都知道,炒栗子,吃的就是甜跟糯的口感

天儿越凉,栗子的糖分也就越高,吃进嘴里也就越甜,过去老北京,如果九月份就开始卖糖炒栗子得把同行笑话死,一看就是不懂行,用老北京话说就是怯勺,因为九分月卖栗子不像话,现如今都有冷库了,头年的栗子您能一直存着

三伏天在胡同里卖也没问题,但老北京完全不一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到十月,不买栗子,说起来南方不少地儿也都产栗子,但他们那儿的栗子都不好吃,个头儿大,甜度太低,更适合做西餐,比方说栗子糕,栗子粉等等

炒着吃就差点意思了,北方的栗子个头儿虽小,但甜度高,淀粉含量也足,这种栗子越吃越香,说起来,栗子背后也有不少历史,清朝末年,有个上海举子来北京考进士,当了好几年的北漂儿,实在没辙,考不上了决定回家,在北京这段时间里,特别喜欢吃老北京糖炒栗子

后来还把北京的糖炒栗子带回了上海,打那以后,南方这才开始兴吃糖炒栗子,过去老北京栗子都吆喝良乡栗子,上海举子为了显示自个儿手艺地道,特意挂了一招牌,说自个儿炒的是北京栗子

良乡这个地方在京郊房山县,有人说它是北京的地界儿,也有人说它属于天津,其实这都不重要,重点是这栗子,老北京人几乎都讲究吃良乡产的栗子,因为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就提过这么一句,说良乡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

但良乡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乡,满打满算也产不出太多的栗子,所以过去有不少打着良乡旗号的栗子,多数都产自京津冀这片儿的山区,全都集中在这儿,往外搞批发,说白了就是全国栗子的集散中心

甭管是怀柔的栗子,还是良乡的栗子,从根儿上说,都属于燕山地界儿,早在2000年以前,写史记的司马迁就说过,全国产的栗子就俩地方有名,一个是西边儿,山西,另一个就是燕山山脉,话说到这儿,有一现象特别有意思,咱北京人都管这玩意儿叫栗子

而南方人愿意叫板栗,种过桃儿的朋友都知道,桃树都得经过嫁接,还需要后期管理,也有那种吃完桃儿,随手把桃核儿一扔,凑巧自个儿还了芽儿,长成了大树,这种野生桃树,也能结果儿,可桃儿长不大,北京管这种桃树叫毛桃儿

反观栗子也是一个道理,树上的栗子看上去就是一刺儿球,里边包着栗子,就跟蒜瓣儿一样,而野生栗子瓣儿少,就这种栗子南方人叫毛栗子,经过人工培育的瓣儿就大了,讲究一个刺儿球里有五到六个栗子,因为在里边互相挤着生长,有一面儿是平的,所以就叫板栗

不过叫法不同,吃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就拿糖炒栗子来说,南方人炒的时候不停往锅里倒糖水儿,最后炒得了的栗子都发粘,北京人吃一口就会觉得齁儿甜,按咱北京的标准来说就是不地道,因为北京的糖炒栗子不光是老百姓吃,宫里的皇帝娘娘也好这口儿

就拿前门来说,还能找着老字号通三益,卖秋梨膏特别有名,他家是北京最大的干果铺,每年秋冬,光炒栗子就能卖两万多斤,清朝那会儿专门指定他家给宫里送栗子,炒熟了以后趁热,直接送进紫禁城

对栗子都有要求,不能像南方栗子一样,粘手还齁儿得慌,吃完了以后您不能浑身都是,北京的糖炒栗子,炒的时候,往里边放糖稀并不是为了给栗子增加甜度,因为栗子本身就够甜了,主要是为了让它脱水,水分少了,咂摸起来当然更有味儿了

能到什么程度,这就得看炒栗子这人的手艺了,生了吃起来不甜,炒过了栗子就变硬了,嚼嘴里都硌牙,讲究火候儿要恰到好处,得有糖心儿鸡蛋的感觉,栗子剥出来不能碎,搁嘴里用舌头一泯,就能变成栗子泥,那是又甜又香

炒的过程当中,再来点糖稀,真正的作用是为了让栗子出锅的时候看起来油亮,卖相儿好看,再就是能有点儿焦糖味儿,过去看糖炒栗子合不合格,北京人有俩标准,一个是吃完栗子看手,再有就是栗子不能炒得有破口儿必须是完整的

也有卖开口儿的,但都不正宗,不对路,您琢磨吧,炒栗子本来就得用沙子,再加上柴火,街上还爆土狼烟儿的,您把这栗子炒开口了,脏东西都进去了,那这还能吃吗,所以正宗的老北京糖炒栗子一定不能开口,再讲究点的吃主儿,过去老北京的八旗子弟,吃栗子还得看店铺的门脸儿的方位

这可不是瞎矫情,门脸儿朝东或者朝南都行,如果朝西朝北就不行了,因为北京城是季风性气候,夏天刮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过去炒栗子没有在屋里的,都在胡同大街上,风一刮,灶里的栗子就受影响,火来回一晃,受热不均匀,栗子的火候也就不到位了,炒出来自然好吃不了

在老北京人记忆当中,胡同口的干果店每年都会垒起一个炉灶,架口铁锅,把栗子倒进去,打远儿就能闻着香味儿,紧接着就是一句吆喝‘良乡的栗子’讲究至极,所以北京人吃栗子,吃的是京味儿,品的是讲究!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