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旧时光里的老北京——解读卧虎臧龙的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24号院,这个亲切的大院儿是民国才女凌叔华当年陪嫁的房产,兜兜转转,变成了老北京人的回忆据点儿,也就是史家胡同博物馆,事实上,史家胡同的人气一直都很高,北平解放没多久的时候,史家胡同就来了一批俊男靓女
在史家胡同里,不少大宅院儿的门脸儿气度不凡,相比之下,20号院儿显得平平无奇,但外地人有所不知,这里就是北京人艺的家属宿舍,甭看这个院儿的前门儿在史家胡同,后门儿一直开到了干面胡同,解放战争,有很多国民党高官都跑了,但这个院子留了下来
华北人民文工团就选史家胡同作为自个儿的用地,人艺的老演员李滨老师,也就是《甲方乙方》里的齐大妈,就是当年随人艺前身华北文工团一起搬进这儿的一员,听老太太的往期采访可以得知,过去这儿破旧不堪,屋里也没有炉子
1950年,北京人艺艺术剧院正式成立,当时的人艺是个综合艺术团,话剧当年还是艺术团里相对较弱的一环,当年只有演员‘叶子’在北京比较有名儿,正儿八经的国立艺专,第一届的陈白露,其他人都是半不啰啰的
据说于是之老爷子当年都想改行,压根儿就没信心演戏,当年老爷子绝对想不到自个儿后来会出演《茶馆》里的王利发王掌柜,成为人艺里的顶梁柱,但最初让这些演员一炮而红的并不是《茶馆》当年北京命题文章,让写一个反映进城以后,市政建设路线
正好老舍先生回来了,写的这一部命题作文儿话剧,正是经典中的经典《龙须沟》有了剧本儿,当时的人艺院长李伯钊又亲自出山,把焦菊隐请来执导话剧,当时焦菊隐听说是个任务剧,差点甩手不干,直到看着剧本儿才答应下来
有了两位大人物加盟,但当时人艺的演员们心里还是犯嘀咕,青年艺术剧院在东单,排了一个《保尔柯察金》孙维世导演,金山,张瑞芳领衔主演,人艺这边儿正拍《龙须沟》呢,人家就已经开始表演了,无形当中给人艺演员带来了不少压力
1950年10月《龙须沟》正式建组,专心排练没两天,抗美援朝战争就爆发了,显然这时候排‘龙须沟’跟主旋律不符,好在李伯钊掌控了全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1年2月3日,京味经典《龙须沟》首演,一炮而红,正是因为这个剧目,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龙须沟》的另一位幕后英雄就是导演焦菊隐,他是‘自然主义’流派,要求人艺的演员们去崇文区观察生活,还组织大伙儿去龙须沟,也就是今天的金鱼池参观,据老人说当年到了龙须沟都喘不过气来,一不留神就跐溜下去,环境相当恶劣
要是三伏天的话,您琢磨吧,那味儿得多呛,如今在北京人艺博物馆里,还展示着《龙须沟》演员们写的人物小传,通过体验生活,写下自个儿对角色的理解和认识,成了《龙须沟》深入人心的关键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合并为现在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住进了史家胡同的人艺大院儿,焦菊隐的旧居虽说也在人艺大院儿里,但已经到了干面胡同的地界儿上了,不算在史家胡同里
但我却得知史家胡同里还有一个焦家大院,史家胡同的来历,藏在胡同西口的史家小学里,这里曾是一户姓史人家的祠堂,史家胡同因此得名,清朝末年,这座史家祠堂变成了正白旗的私塾,左翼宗学,1909年,举行了第一次赴美考试
550多名考生参加,最终仅录取了47名,其中我们熟知的梅贻琦,胡适,赵元任,都是从这儿考试中榜,从而有机会出国留学的,而据史书记载,在左翼宗学以东,也有一座焦家大院,相传是咸丰年间顾命八大臣之一,焦佑瀛的故居,而焦佑瀛正是焦菊隐的曾祖父
焦佑瀛是咸丰去世前委任辅政的八大臣之一,因为反对慈禧垂帘听政遭到罢免,受到免职处分,归隐老家天津,一百多年后,焦菊隐在天津卫出生,如今焦菊隐的小儿子还住在史家胡同的人艺大院儿里,相隔数百年,焦家的几代人兜兜转转,最终在一条胡同里相遇
不得不说这是历史写下的一个奇迹,而就在人艺的演员们热热闹闹地排练《龙须沟》的那段日子里,史家胡同里还住着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傅作义,他的和平解放的有功之臣,就怕被国民党暗杀,如今史家胡同的51号院就是当年傅作义的宅院
现在的高墙大铁门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甭看北平解放后傅作义被保护得好,在北平解放前,住在这儿的傅作义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因为他已经有和平解放北平的愿望了,但要想进行和谈,没那么容易,为了防止傅作义,老蒋还派了一支军队驻扎在傅作义院子的东边
这支部队跟傅作义的宅院中间,间隔了几个小宅子,不过幸好这支部队能力有限,没能看住傅作义,和平解放交接仪式后,这支听命于老蒋的部队还闹出了一个任性的举动,说死不缴枪,当然了,最后还是被收拾了
而傅作义从史家胡同搬走后,这座宅子又迎来了西康王刘文辉,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这么多名人住过的胡同,必然会发生不少故事,而老街坊告诉我,史家胡同还真有一个未解之谜,就在胡同西口,老街坊所说的谜面,就坐落在史家胡同的胡同西口
灯市口大街与东四南大街的交汇处,就是这位一只没有脑袋儿的石雕,过去是一座二郎庙,里面供奉的二郎神,据老北京人回忆,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所以二郎庙就被震塌了,唯一留下来的只有这么一个石雕了
在这张1936年出版的《老北京风俗地图》上,在灯市口大街东边的位置上,标注着一座‘’狗神庙,那么这座石雕被不少人都说成是传说中的哮天犬,其实不然,在这张老照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郎神庙门前就是两只石狮子,一左一右张望着,应该是辽代的一个建筑
除了史家胡同西口这只老狮子,在胡同东段,还有一块很容易被大伙儿忽略的小石碑,它是一个老北京典型的‘泰山石敢当’有它出现的地儿,对面一定会有一条小胡同,古人认为有一条小胡同,对着自个儿家的倒座房是不吉利的,像一把利剑,那么它就要挡一下
除了这块辟邪的石碑,在史家胡同里,还能发现不少有趣的小细节,比方说史家胡同这个院儿的地面,明显低于胡同路面,它是清朝最早路面的高度,其实在咱北京,这些现象并不是唯一的
因为智化寺的地面更低,那是明朝的路面,要是您去白塔寺还要下台阶,那就到了元朝的路面了,总而言之,这条史家胡同,名人众多,藏着几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无疑是一条最地道的京味儿胡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