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地铁记忆,浅谈北京人挥之不去的月票情结!
说起咱北京地铁报站的录音,不一样的年代,特点也是大有不同,九十年代那会儿,听着特别像英语听力考试那意思,能听出来是女播音员的声儿,语气特别严肃,给北京人感觉一点温度都没有,大伙儿还给九十年代的地铁报站起了一外号,叫‘老阿姨’
如今北京地铁跟公交车都差不多,用的是电脑合成音儿,有点机器人儿那意思,也有一个外号 ,号称‘机械姬’唯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地铁报站的那位女播音员嗓音比较有特点,甜度确实特别高,最后还成为了最经典的一版
老北京人还都觉得她报站味儿比较正,后来又成了她这一版,为了还原她的声音,我还特意找到了崇文门这段,您可以听一下,她报的这些个站里边儿,最有故事的就是二号线,积水潭站,有机会您可以瞜一眼老北京地图
全国各地,带城墙的古城,比方西安,平遥等等,都是四四方方的,唯独老北京城墙的西北角,也就是积水潭地铁站这儿缺了一个角儿,之所以缺个角儿,传说五花八门儿,最迷信的说法是过去有一水神共工,火神祝融
老话说水火不能相容,两人都是属蛐蛐儿的,见面儿就死掐,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儿,突然有一天闹急眼了,共工一溜小跑,冲着西北方向,上演了一出铁头功,可谓天塌地陷,敢情水神共工赌气撞的大山是一柱子,叫不周山
柱子倒了,把地也砸歪了,从此北京才有了这么一传说,老北京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明清两朝,北京城是皇帝的天下,一草一木都得有讲究,有底蕴,而老北京的城墙缺个西北角儿应的就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么一典故
当然了,老北京缺个西北角还有很多说法,甭管因为什么了,自打这以后,就把一大片的水给挪外头了,而这片水就叫积水潭,1958年,积水潭改成了三个公园,分别是青年湖公园,人定湖公园,还有就是太平湖公园
青年湖公园跟人定湖公园还在,唯独太平湖消失了,因为1971年,修地铁2号线的时候,全都给填平了,之后太平湖盖起了一大片房子,几乎都是地铁职工家属区,如今积水潭还能找着一个八十年代的老小区,叫地铁小区
小时候,积水潭这片儿的北京孩子还有一娱乐项目,说白了就是看地铁,地铁站从里边钻出来的这个口儿就在太平湖那片儿,从这出来以后,在跟普通火车一样,顺着轨道往车库里开,地铁公司为了防止附近的北京人出危险,还在出口这儿修了一大铁桥,相当于过街天桥
住在这儿的北京孩子,一放暑假没事儿就会在这儿待着,就是想看地铁从里边如何钻出来,本身地铁就在地下,夏天就算没空调也比北京人家里凉快,三伏天儿要是表现好了,家大人就会给钱让孩子两毛钱,坐地铁凉快凉快
过去坐地铁的人少,多会儿去都有座儿,规矩也跟现在不一样,如今是按站算钱,过去是花几毛就能随便坐,小孩儿带上两本书,上了车找一空座儿,这就算对付下来了,过去开地铁,当地铁司机,有专门的地铁驾校
最早它在积水潭地铁小区这片儿,十五六岁的孩子,初中刚毕业,要是不想接茬上学的话,就可以考地铁驾校,在学校里待四年,毕业以后,直接就能进北京地铁站,开地铁或者是当乘务员,咱北京是全国最早有地铁的城市
上海,深圳有地铁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儿了,所以积水潭驾校是全国地铁的根儿,2007年以前,哪怕不在积水潭住,每个月都得上积水潭报个道,原因北京人都知道,得换月票,三十多年以前,很多年轻人参加工作最大的梦想就是有张自个儿的月票
九十年代那会儿,全国各地的公交月票都差不多,只要有钱就能买,唯独北京的地铁月票,有钱未见得能买得着,因为地铁公司有限量,总共就发行20万张,那时候北京的常驻人口往少说也有两三千万人,拢共就二十万张地铁票,压根儿就不够用,一百个人手里,不见得能有一张
当时谁要是趁一张地铁月票,那意思就跟如今买个豪车差不多,要想弄地铁月票得有充足的理由,比方说您得是首钢的工人,每天都得坐地铁上下班儿,确实需要,单位还能开证明,再就是西单商业区周围胡同拆迁,好多老街坊都搬到石景山那边去了
这些拆迁户儿算是照顾条件,每家儿可以办两张地铁月票,九十年代硬纸板儿老月票跟如今IC卡不一样,IC卡它不记名,只要有钱就行,但老月票上有照片,贴的谁的照片就谁用,不能借人,按月还得上地铁站交钱,换月票
九十年代只有一号线跟二号线,那时候的规矩二号线应该只有积水潭跟西直门这两个站可以换月票,每月的月底乌央乌央排着大队,这也是九十年代北京地铁的一景儿,还有一规矩就是以旧换新,月票的硬纸板儿跟普通的公交月票一样,每年一换
换的时候,必须把旧的给人家,丢了的话就没辙了,不可能让您穷对付或者刷脸,如今北京城早晚高峰跟九十年代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挤地铁的人多,坐公交的人少,生活节奏快了,都图方便不堵车,当然了,散德行的也变得多了,但真正愿意做公交车的,几乎都是老北京人
总而言之,曾经换月票的年代,也算是老北京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打小儿就揣着月票,确实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记忆,这就是北京情结!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