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竹斜街,就在前门外西南方向,距离大栅栏西口大概一里地,如今到处都能看到设计独特的小店,但就是在这样一条时尚的街区,却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故事,老北京有四大商场,分别是西河沿儿的劝业场,王府井儿的东安商场,宣武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
还有一个就是这杨梅竹斜街上的青云阁,准确地说,青云阁不仅是个商场,而是个集餐饮娱乐于一身的购物中心,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众多文人骚客经常会到这儿品茶会友,思文赏乐,但今儿要说的主角儿却是一对假戏真做的有情人
1913年,袁世凯为了扫清复辟帝制的障碍,找借口将手握云南兵权的大将军蔡锷调到北京,实际上加以笼络与监视,所以当时的蔡锷经常出入繁华的大栅栏找乐儿解闷儿,就是在青云阁里第一次结识了冠绝京城的名妓,小凤仙儿
当年小凤仙儿的青吟小班儿在陕西巷,离这儿不远,蔡锷住在棉花胡同,当时的大将军已然被风姿绰约的小凤仙儿所打动,经常穿梭于八大胡同的烟街柳巷,人人都以为大将军纵情于声色,但是蔡锷却有自个儿的小算盘
当年有个说法,说小凤仙儿是袁世凯故意安插到蔡锷身边儿的,那么正好蔡锷将计就计,然而出乎蔡锷意料的是小凤仙儿对他情真意切,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解救蔡锷脱离袁世凯的软禁,回到云南,成功打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
可惜的是蔡锷英年早逝,年仅34岁就死于喉癌,并没有跟小凤仙儿终成眷属,八十年代的电影《知音》就是根据蔡锷与小凤仙儿的爱情故事改编的,并在青云阁的原址上拍摄完成,袁世凯称帝梦碎之后,没过多久日本投降,但是并没有彻底安宁
蒋介石开始大批暗杀,于是北平的革命人士不得转移到地下秘密进行活动,当时接头的地儿在东升平浴堂,以搓澡为掩护,在这儿进行接头,这儿是解放前北平最好的澡堂之一,过去老北京的浴堂分三等,福堂,官堂和客堂,东升平浴堂就是当时的‘头等官堂’
1948年就有110多名员工的浴堂自然有别于北京普通的平房四合院建筑,得向上发展,盖成了楼房,给房顶开天井就解决了采光问题,这些护檐板儿除了装饰以外,最初的作用就是防止露天的雨水留到廊子上,不过地下党们看上的却是这里的独立空间
当时负责地下工作的赵凡,苏一夫等人经常潜伏在浴堂的单间里面,表面上扮成大老板来洗澡,实际是听取支部的工作汇报,布置任务, 杨梅竹斜街66号就是老年间京城老百姓常说的‘京城三王’之一,王回回狗皮膏药铺,从明朝万历年间创立开始,就一直在杨梅竹斜街上
将近400多年没挪过窝儿,或许是狗皮膏药治疗风湿病,腰腿酸痛的疗效比较显著,所以小说家张恨水儿在他的小说《春明外史》当中就描述了主人公回老家之前,必须会到杨梅竹斜街买王回回狗皮膏药带回去
甭看这儿有一堆商铺,到了清代的时候,杨梅竹斜街也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我在胡同里发现有一个院子的门脸儿不大,但门口和其它四合院都不太一样,是下沉式的院子,跟老北京人打听完才知道,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旧居
这个名字听起来大伙儿都不熟悉,但您要知道,这东阁大学士位居一品,参与修著《四库全书》的梁诗正比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级别还要高一级,之所以住在外城是因为梁诗正是han人,清代的时候,北京实行满汉分居,甭管您官儿多大,没有入旗就不能住在内城
由于地面被后人不断地垫高,所以在北京城里越是低洼的院子可能年代越久远,后来院子早已变成了大杂院,从某种层面来说,杨梅竹斜街可以称得上是一标准的商业街,书局多,最早指的并不是书店,而是指官府编书和刊印书籍的地方
到了民国以后,有的书店和出版社也被叫书局,作为民国时期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企业,创办于1922年的世界书局,相比当时早已站稳脚跟儿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只能算是晚辈儿,但是两年左右的时间,世界书局就有和前辈们平起平坐的势头了
只不过从创办之初,就一直被扣上俗的帽子,原来世界书局的创始人沈知方曾经是商务书馆的骨干,后来被中华书局挖走了,跳槽成为了中华书局的元老,几年之后,自个儿另立门户创办了世界书局,变成了前两任东家的有力对手
只不过当时城市的教科书市场基本已经被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瓜分,沈知方就另辟蹊径,发行当时深受大众喜爱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儿,发行通俗小说儿,是被当时同行嗤之以鼻的,但是站稳脚跟儿的世界书局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将教科书发行到偏远的郊区县,从此跻身到教科书领域, 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在离世界书局不远的杨梅竹50号,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我找到了老北京原汁原味儿的木板年画,老北京年画以神像纸马为主
老北京每逢过节,老人都会请相应的纸马神像来祭拜,纸马并不是纸糊的马,而是由于一些神像都是站在马上的,所以叫纸马儿,如今在北京已经很难找到专门从事木板年画的手艺人了,因为相比于盖房的木匠,木板年画儿不仅小众,而且需要同时具备雕版印刷和美术的功底,所以这门儿手艺不该被人遗忘
总之,老北京胡同,才情未老的杨梅竹斜街,承载了无数人的京味儿记忆!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