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京都第一税关——崇文门税关
在北京,古钱币博物馆里有钱币,古钟博物馆里有古钟,朝阳区太阳宫附近还有个税务博物馆,老北京人可能还都记得,九十年代那会儿,自行车也要上税,在阜成门附近,当时有一个北京税务局的征集点儿,是一个路口儿,每次都得跟家里要10块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自行车,跟如今的汽车是一样的,在北京人家里算是奢侈大件儿,所以有车族得交税,与它类似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逛公园,2000年的时候,紫竹院公园2元,地坛庙会5元,当时北京人的平均月收入不过八九百块钱
这搁在今天,就相当于去一次公园要花几十元钱,如今很多公园只是一两块的象征性票价儿,甚至有不少都是免费的,为什么会越来越便宜呢,而公园的费用都来自财政拨款,说白了就是税收,里九外七皇城四,说的是老北京城门的数量
而博物馆里的北京城沙盘是民国期间的北京地图,北京人都知道,在明清时代,每个门的功能都不一样,比方说阜成门走煤,西直门走水,九个门大部分都要征税,崇文门是其中最高的,崇文门附近的胡同里,会馆扎堆儿,豪宅成群,因为崇文门也称为‘税门’
不少富商聚集在这儿,办手续交税方便,在博物馆里穿过一座城门,能看见一处四合院门,曾经的税务官员就是城门里的四合院内办公,话说到这儿,老北京每座城门都设了税关,唯独崇文门被称为‘税门’
原因并不复杂,明清两代,流经崇文门东面,大通桥下的通惠河与大运河相接,漕运成为当时京城与南方各省客货运输的主要渠道,因而崇文门也就成了南方各省客商进出北京城的重要关口,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加筑了外城,崇文门变为内城
这时的崇文门关,已经是京师十三门的税收大户,到天启五年,崇文门税关年收税银定额已达89929两,列全国八关之首,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个镇馆之宝,号称‘秦权’文物能凑起一整套着实难得,据说这个‘权’是衡量秦半两的砝码
秦半两说白了就是春秋战国以前各个国家自个儿的货币,流通过程当中,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它的秦半两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个货币的重量半两,用‘权’来衡量
2015年9月北京税务博物馆新馆在朝阳区太阳宫开馆,曾经因为地儿小光线暗,北京人看不清楚的镇馆之宝如今能完美亮相了,建馆初期,还征集来了中铁匠胡同数间民房历经六次买卖的一个契约,从乾隆十年一直到民国,历经几代经过转卖,上面有它的房价的价银
名字叫‘六朝长契’也是镇馆之宝之一,长达3.37米,清朝初期,旗人入关,大肆圈地,造成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到了康熙朝,为了缓和矛盾,就在八旗则列中去规定,旗人在交易田宅的时候,必须将上一手的老契粘贴在左侧,证明土地和房产是可靠来源
中铁匠胡同也就是如今的文昌胡同,北京人每次买房花多少钱,交多少税,都在这儿记录着呢,第一次买卖‘乾隆年间’房价是135两,当堂收税银4两零5分,税率是3%,第六次交易,发生于光绪三年,这时候房子加盖了,有15间,当时的房价改为了400两,纳税银12两
也就是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房价虽然有变化,但税率依然保持在了3%,每件税收文化背后,都有一段老北京微观经济史,这让很多世界级的经济官员和学者大为惊讶,税务博物馆里不少馆藏文物,来自税务工作人员的辛苦搜集和企业的无偿捐赠
上世纪八十年代,同仁堂的一些老药工对同仁堂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有兴趣,当时到第一历史档案馆搜集同仁堂供奉御药时期的一些资料,从1723年,就是雍正元年开始就供奉御药,一直供奉了八代皇帝,一共是188年,到清王朝才彻底结束
在档案里头有明确记载,同仁堂准备好了药,由药商经过崇文门的商税事务衙门,然后再送到御药房,在崇文门商税事务衙门,还要核准价格,其实与税务相关的文物来源五花八门,很多都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的
每年年初,年收入超过12万元,都需要在网上申报个人所得税,如今吃饭打车得开发票,基本由机器完成,普通人很少有机会接触税务工作者,在馆内有一处场景,让老北京人感慨不已,因为它记录着老一辈的税务干部,分别有80年代的自行车,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时代
资讯这么发达,很多时候都要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里,克服这么多困难,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因为税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研究者找到史料,亲历者找到回忆,如果展览您看完还没过瘾,博物馆还设立了图书区,有不少都是绝版的书籍
一起回忆了税收发展的历程后,相信大伙儿一定很想亲眼目睹这些珍贵的馆藏文物,相较于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朝阳税务博物馆才是真正应该去的地儿,在这儿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税务形式的演变,以及不为人知的京味历史!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宝藏博物馆!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