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在河南这场暴雨灾害中,有几则关于孩子的新闻格外令人泪目:在洪水灾区医生用手机照出亮光迎接顺利出生的孩子、满脸稚气的兵哥哥紧张地端着刚救出来的婴儿、几个成年人不顾危险去抢救陷在洪水旋涡里的儿童、一位母亲用尽最后力量把孩子撑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让孩子获救……为什么这些画面特别令人动容,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中国医生》里,武汉金银潭医院在最混乱、最艰难的时候,迎来一位被感染的临盆产妇。一个传染病医院帮产妇生孩子本来就是跨业务,何况产妇已经昏迷不醒,命在旦夕。
救,要冒着医院被砸牌子、医生被追责的职业风险;不救,最多就是在已经不断上升的新冠肺炎死亡数字里再增加一个。情况非常紧急,也非常明朗,一分一秒都在煎熬着医护人员的心,包括张涵予演的院长。
就在大家快要默认不救的无奈下,袁泉演的文医生和院长说:“疫情总会过去,日子还要过下去。”院长也终于以良心直觉战胜了职业思维,下决心成立医护组对产妇实施剖宫产,竭尽全力同时救大人孩子,万一出了事故,责任他来承担。
天佑生灵。孩子经过非常困难的过程被医生从妈妈肚子里取了出来,而且经核酸检测呈阴性。那一刻,这个蠕动的小生命让所有医护人员留下了热泪。身患渐冻症预期生命只有几年的院长欣慰地说:多好啊,我的生命在倒计时,可她的生命才刚开始。孩子的出生,给令人绝望的环境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有希望,就有无穷的动力和战斗意志。
关于人生的意义,在多的数不清的答案中,我非常认可的一种是: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事情,纵然被打回原形、打翻在地一时半会儿翻不过身,只要心中的希望还在,那股由希望带来的骨气和精气神就会把你带到不一样的前方。即可以有败绩,不能有败相。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锦衣玉食却活得没劲,有的人身居底层却满眼有光。
贰
心存希望积极进取,知止不殆知足长乐,怎么去平衡?
哲学家周国平说,积极进取的目标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精神型的,就是沿着梦想和希望的道路让自己不断变得更优秀,有真才实学;另一种是功利型的,就是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拥有财富和地位,这两个目标并非不相容,但如果把变得优秀当做主要目标,把成功当做优秀的副产品,得到了最好,没有得到也不在乎,就基本是一个知足的心态了。相反如果只有功利性目标,就是欲望占上风,很难知足。
佛语讲,优秀是因,成功是果,应该在因上积极进取,在果上知足随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发觉,基本的生活有保证外,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前几天,我洗完被罩去装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这个当初30元买的被罩已经用20年了,且越洗用着越舒服。我就想,照这样下去,我一生能用几个被罩?
单位每天的工作餐是自助餐,按说可以随便吃,可“多吃一口,难受一宿”的感觉越来越真切。再好的肉类,吃三口五口足矣,多了就是负担和病因。
我出身普通农家,天生对各种昂贵的衣物敬而远之。三十五十的衣服穿上像赚了钱似的,三百五百的衣服穿着已经是极限,上千的衣服鞋子穿在身上会浑身不自在。
我也知道,颜值形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格外尊重和欣赏那种衣品人品都高端大气的人。但人与人的需求和福分不一样,每一份收获不仅要一份付出,还需要相应的福分能应承。对我来说,布衣素缕、粗茶淡饭恰恰好,如果再有平静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简直就要时时感恩。
欲望大于所得一点点,心就是穷的;欲望小于所得一点点,就会感觉富有。
多少灾祸和烦恼,源于欲望和得到的不相匹配。幸福感需要奋斗,也需要心态和认知的适当调整。
繁华落尽,一念归心。特别是近两年地球频繁出现的肆虐疫情和极端天气,不断给人类上课和提出警醒:如果早上醒来,没有病痛和灾祸,就已是大福。
心存希望,能昂扬精神;知足知止,会看到更多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