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大年初一早上,太阳升起来时,我在北京给远在河南农村老家的爸爸视频拜年。
“爸爸,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长命百岁、长命百岁……”爸爸开心地接
应。
“二百岁!哈哈……”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欢声笑语。爸爸说:“是北院你三伯家的兄弟几个来拜年,磕完头大家正聊天呢。”
一瞬间,吉祥喜庆的年味儿温暖了千里之外独自过年的我。
关掉电话,我的思绪回到了童年的年。
一 准备过年
我的童年是在太行山脚下的豫北农村度过的。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从进腊月开始营造气氛,这种气氛会足足延续到来年的二月初二,前后整两个月的时间,都算“大年下”。
进了腊月,老人就开始交代孩子,不要吵闹哭泣,尽量不要打盆碎碗,因为这样不吉利。如果家里有矛盾,大家也会念在进了腊月的份上,作出各种让步和收敛。谁要还是撒泼打诨随意发脾气,会被认为不懂事理。用奶奶和妈妈的话来说,大腊月、大正月,不兴这样。
过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开始琢磨过年的事儿了:今年割多少肉?条件好、人口多的人家会杀一头猪。记得我们家经常是买半扇猪,外加一套猪下水和一个猪头。买回来后,爷爷就开始拾掇,他会加热一些沥青浇在猪皮上除毛,剥下沥青后,再细致地把猪毛一根根拔得干干净净。
放多大响的炮、院子里挂几盏灯笼、买什么规格的酒、今年有几家新亲戚要来压岁钱大票要准备几张、蒸馍用的柿饼核桃枣赶集买了没、柴火准备得够不够、孩子的新衣服都添置了没有……这些事情大人每天在盘算。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和过小年。门后的老灶爷像要换新的,“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要用绿纸写。这天晚上家里人都要回家吃饭,不能在别人家逗留;之前街坊邻里之间借的东西要物归原主,不能被“系”在别人家。
二十三晚上要给灶王爷上供上香,除了供品外,还要将灶糖竖到灶王爷的嘴上,意思是灶王爷的嘴被甜到了,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保家家户户平安。
二十四,开始扫房子。庭院的角角落落、室内的犄角旮旯、墙上的蜘蛛网、床下的陈年灰,都要彻彻底底地打扫清除。
农村条件差、农活重,桌上的塑料花、房梁上的灯笼平时大多只用鸡毛掸子弹弹灰,只有过年要全部取下来好好清洗干净。
二十五,县城还有一个大集,这天爸爸会问爷爷奶奶和妈妈过年还缺啥,他就再去大采购一次。
二十六,开始煮肉,家里买的猪肉、牛肉要上锅煮。肉除了煮好准备吃外,还要切几个方块插上筷子,用来除夕夜敬祖宗。
二十七,归置食物。摘菜洗菜、剥葱姜蒜、切红辣椒,洗海带,这些食物要全部收拾得能随时拿出来用,然后煮红豆馅、做包子馅,为明天蒸馍做准备。
晚上睡觉前要发一大水缸面,发面是过年各种事务中用体力最大的一项活儿。平时不怎么做家务活的爸爸这时候要出手,因为力气大小决定发面质量的好坏,发好了面,蒸出好看又好吃的馍,预示着来年的日子排场称心。
二十八,蒸馍。早起开始,一家人齐上阵,爷爷爸爸负责烧火,奶奶妈妈负责和面包菜馍、豆包、做枣花,小孩子负责来回端锅盘,阳光洒在院子里和屋门口,屋里我们几个孩子除了听大人使唤,还会捣鼓收音机、录音机后来是电视机,放出各种过年的曲目,好一番欢快热闹的场景。
过年的馍要吃过元宵节,有的家里能吃到二月二。我记得我曾问妈妈:“温度高了馍能不坏吗?”妈妈说:“过年馍不会坏的,这是皇帝封的。”妈妈非常笃定,我也深信不疑。
长大了才知道,那些不坏的馍馍和枣花,应该是因为风干了,过了很久会像石头一样坚硬,吃的时候会硌牙,我曾经在快出正月的时候吃过。如今想来,那个磨牙的样子,已经成为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
二十九,做饺子馅,炸小花、炸丸子、炸小麻糖。
三十儿这天早上,爸爸带着我们打上浆糊,拿上刷子,先把家里所有房屋的旧对联全部撕干净,然后贴上今年的新对联。红红的对联一帖,气氛马上就不一样了。
贴完对联后,女性在家准备午饭,男丁全部带着鞭炮去坟地请祖宗先人回家过年。
家里的家谱图要挂起来,祖宗三代的牌位要立起来。祖宗先人请回来后,一家人上香、磕头、上供品,礼毕后坐下来吃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人神一起,其乐融融。
到这时,过年辛苦的一面就结束了,开始进入享受大年的模式。
二 除夕拜年
三十晚上,守岁。孩子们看春晚、放鞭炮。奶奶和妈妈包饺子,晚上吃一顿,还要包好初一早上的,因为初一这天忌讳动刀。
过年最神秘和庄严的时刻是年初一的五更天。凌晨三四点大人小孩都要起床了,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妈妈轻轻拍醒我的时候,爸爸已经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奶奶已经把饺子煮好上供了。
这天一定是穿新衣服的,等一家人全部起床洗簌后,爸爸和弟弟开始放那一挂长长的鞭炮。村子里谁家炮响早了,说明这家人起得早、准备的从容。炮放晚的家庭多少透露出主人的懒惰和做事的没谱,一般是年轻人。
炮放完后,晚辈开始给祖宗牌位和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磕头的时候要喊应爷爷奶奶,这时候爷爷奶奶早拿好压岁钱笑呵呵地在等着发了。
孩子领完压岁钱,全家人开始吃饺子,这顿饺子是新年的第一顿饭,大家要吃的祥和舒心。全家人会有一个吃出含硬币的饺子,据说谁吃出来谁一年好运,如果是男主人吃出来,则代表着一家人都会好运。
吃完饺子后,爷爷奶奶在家等人来拜年,我们则跟着爸爸妈妈出门去给村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去血缘近的老人家里还要端上一碗饺子敬奉。
大半个村子,只要平时有来往的,家里有老人的,都要进门去,给老人磕头,问问身体情况,再聊几句后离开。
老人们脸上挂着慈祥满足的笑容。这一天,他们集中体验到了被那么多人尊重孝敬的感觉,特别是当那些平时还有些浑不吝的子孙跪下给他们磕头拜年时,老人会由衷地感到这年过得好。
一圈下来,回家的时候,太阳也差不多升起来了。小孩子最高兴的是衣服兜里的压岁钱已经攒一大把了。那时候基本是一毛的,两毛的、少几个五毛的。记得有一家奶奶有一年给了双份,我们不敢要,这个奶奶给妈妈说,去年来的时候屋里人太多,没顾上给孩子钱就走了,今年补上。
乡亲们就是这么朴实,谁家孩子压岁钱没给会记一年,必须还来年补上。
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几十年前条件不好,家家都有困难,但一到过年,大家会自我安慰和相互鼓劲:都过去了,新的一年一定会更好。人们就在这种希望和期待中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和劳作。
过年也是一个解决各种问题的一个好机会。平时不太孝敬父母的,由于怕过年左邻右舍看见说闲话,说啥过年都会对老人好些,比如让老人搬进相对好些的住处。平时兄弟邻里不睦的,趁过年相互给老人磕头、给孩子压岁钱,就很可能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了,所以过年自带欢乐祥和的气氛。
过了初一五更,这年就算拐过弯了。
初一白天,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年中唯一没有家长催促干活学习、指责教训的一天;对大人来说,天大的事情也要过完今天再考虑和安排。老老少少随便玩,聚在一起唠家常、打秋千、打扑克,扔硬币,即使来点小赌,也没有人会说不应该。
“大过年的”,成为所有人性格温和、情绪怡人的共同理由。
三 走亲访友
农村的春节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年初二开始的串亲戚。
年初二要回家里最长辈老人的娘家。比如我们家初二历来是回奶奶的娘家,初三再回妈妈的娘家。然后才是姑家姨家一天天挨着来。这里面有着严格的规矩和长幼次序。
到了亲戚家里,大人会坐下来就着菜和酒,慢慢聊聊过去一年的光景和日常,说说来年的打算和期望,也是相互慰籍、相互祝福鼓励的好机会。小孩子们则一边交流放什么炮、新衣服好看不好看、挣了多少压岁钱、寒假作业多不多,一边就满院子玩儿去了。
日子都清苦时,亲戚们在一起聊的内容简单朴实,就是怎么把日子过好。大家的认知里没有太多超出吃饱穿暖、婚丧嫁娶以外的需求。也少有冒出来一个突然飞黄腾达、再不懂得低调收敛的人,搅和的一群人心神不宁,然后就开始生出各种怨怼的情况。
所以小时候过年很少有催婚催学、相互攀比等如今社会常见的过年“综合征”。
亲戚多的要串到差不多初十,亲戚少的也要串到初五左右。亲戚串完了,朋友开始走动聚集。
亲戚没法选择,待见不待见都得见。朋友则可以选择,只有能说到一起的人才会张罗聚集,到一起自然少不了喝一顿尽兴的大酒。
这时候的成年人,会把一年来憋在心里的话借着酒劲倾诉出来,也会把一年来一直藏在心里的喜悦吹牛给大家,那个畅快淋漓的一吐为快。所以这一段时间,大街上遇到走路东倒西歪的人一点不用奇怪。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十六。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会再做顿饺子,上香上供后,把族谱和排位收起来归置好,表示年过完了,祖先也可以离开家,去他们的世界各做各的事情了。
学生们一般正月十七开学。
在豫北,正月是农闲时节,所以没什么要紧的农活,那时候也很少有人出去打工赚钱,乡亲们会一直继续在初春的长阳下,趁着年味享受悠闲到半个月后的二月初二。
过了二月二,麦地里的杂草野菜开始长出来了,所以勤快的大人们就背上锄头,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和对丰收的期待。
至此,年味消失,进入如常日子。
该理发的理发,该上工的上工,当然想瞪眼的瞪眼,人们再也不拿“大过年的”来做懒惰或隐忍的理由。
中国老百姓骨子里有一种深深的信仰,那就是信祖先、信血缘、信抬头三尺有神明,由此而生出西方人不可思议的巨大凝聚力,以及各种戒律和敬畏,这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也是这个民族历经无数磨难依然得以繁荣延续的重要原因。
过年,无论是请祖先回家,还是给老人跪下磕头,还是一定要面面俱到的走亲访友,应该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相互抱团取暖和中国人重视亲情血脉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的过年形式越来越淡化,那也许正是我们已经过上了祖祖辈辈曾无限盼望的生活。
怀念童年的年,更要过好当下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