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改变了许多人的性情。早上出门,晚上回不了家;今天下班回家,第二天上不了班;高三学子奋战、老人孩子住院、年轻人迎亲嫁娶、远方游子回家等等这些原来人生中多么重要的大事,疫情下都能被叫停、暂缓、静止。
不确定性,成为大疫情下人人面临的一个常态。
如果被疫情带节奏,平静的生活、宁静的心情将会变成一种奢求。
隐隐觉得,疫情固然是人间悲剧,但是不是也是忍耐许久的大自然和人类的一种谈判和较量:用这种方式逼迫我们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回归一些顺其自然的状态,敬畏一些天道轮回的规则,调整一些贪婪冒进的行为。
战争、竞争、斗争……太多的大事平民百姓左右不了,但每一天以什么方式过,我们大致可以说了算。
前几天,手机一直给我推一元钱学手机摄影、六元钱不用背诵就能记住多少单词的广告,推得我不点就进不了我想进的页面。想想摄影、学英语都是我兴致所在,就随手点下了课程。
从点击付费那一刻起,这两个小程序就像炮火炸弹一样不停地给我发各种加群、链接信息,整整三天,一刻不停。我本来是以“小学怡情”的心态报的名,却没想到商业性这么强,加上白天还有足额饱满的本职工作要做,我完全被扰昏了。
实在精力不济,加上怕影响工作,我不得不彻底删掉了这两个小微学习程序。
瞬间,从狂轰滥炸到安安静静。
若水三千,取一瓢饮,足矣。好的东西很多,但自己能不能消化下、享受了,是个要拎得清的事情。
各种原因,我和两位室友被连续封控居家隔离半个月了。
我原本不善交际,和人相处向来以尊重边界感、不给别人添麻烦为首要原则,所以,纵然同居一室,我每天也只是静静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多言,不多事。
没想到这段时间,两位室友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这些认知和习惯。
由于不能出门,我们只能自己在室内做饭。我不太会做饭,也觉得条件有限就吃得随意凑合,所以也羞于拿出什么做好的食品分享给人。
没想到这两个室友居然都是美食达人,一个擅长做卷饼、土豆泥、饺子等各种花样的家常饭菜,一个擅长做三明治、果汁、咖啡等各种西式餐点。每天到饭点,她们俩像两个可爱的小公主,轻轻敲门后就热情满满地给我这个笨姐姐送吃的来了。
我被这种真诚的友谊、热爱生活的兴致以及秀色可餐的各种美食给感动到了。
于是,我也开始用心做饭,尽量做点有特色的和她们分享。
周末,室外北风呼啸,呵气成冰,室内,我们三人在温暖如春的阳台上,大涮火锅,一边吃得畅快淋漓,一边聊得情投意合,原来,我不是社恐,也能滔滔不绝说那么多话。
有真诚,有勤快,枯燥的被隔离的日子,被我们仨过成了小幸福。
当下,一个人如果不自律,完全能被手机控制住。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发现自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刷手机,结果除了让脑子更乱、眼睛更酸涩外,却没有更多的收获。
曾经设计的读书目标呢?安排的业务精进呢?需要持续培养的爱好呢?
我并不是要给自己加多少不切实际的任务,而是深深明白:深刻持久的幸福快乐感,一定来自于少而精的进步感,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喧嚣和聒噪。比如毫无目的地刷视频看些碎片化的历史,远不如精学细研一个朝代带来的收获多。于是,我放下手机,拿起了书本。
人生苦短。一个普通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所以,找好目标,积聚精力,沿着自己想去的方向尽量走深一点,不被眼花缭乱的诱惑吸引地原地打转,是件将来不会后悔的事。
大疫情下,愿我们都过好自己的小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