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园”




前段时间,我在手机上刷到一个“田园”主题的视频号,看位置应该在离我家不远的山脚下。
博主是一位四五十岁、气质飘逸的女性。她语言轻缓质朴,分享内容接地气,每天在自己经营的田园里采摘瓜果、饲养鸭鹅,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看似普通的文案里,藏不住的是文化底蕴和才华,那份出世的超然洒脱,俨然一个现实版的“陶渊明”,不禁激起我现场拜访的欲望。
双节假期的一天午后,我和老公驱车奔向这里。大概用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田园视频号的取景地,一个山脚下的村庄。
山村并不像我想象中的“红”,纵然是假期,车辆人流也很少。停好车后,我们沿着路边的指示牌随意前行,偶遇一位乡村大嫂,就上前询问:“这里是不是有个田园“网红”地?”
大嫂指了一指说:“前面不远,两三栋别墅呢。人家把我们整个村子都买下了,光是找的直播人员就几十个。”“哦,那咱们村的人都搬到哪里了呢?”“这里原来都是窑洞,不适合盖房子,前些年政府统一安排搬迁到几里以外的新村了。”
沿着大嫂手指的方向,没几步就到了别墅前。别墅的门是开着的,没有游人,只有两三个人在楼上的过道里商量着什么。我打声招呼也没人听见,就探头往里看:满院是价值不菲的景观植物,也有水池、假山、凉亭之类的设置和堆砌,间或跑着小猫小狗,标准的别墅配置,只是细节处疏于清理的杂物让人顿觉不太好。
院内风格和院门外地上晒着的品相不太好的玉米落差有点大,甚至有点说不出来的幽默感。
除了在第一个别墅里看到两个人外,另外两个开着门的别墅一个人也没有。我轻轻地进院子里环顾了一下,西式凉亭、沿墙竹林、花园式地面,和桌子上正在包装准备上直播的化妆品……环境设置初期的用心依稀可见,但更让人感觉明显的是,后续打点的力不从心和节奏不减的商业驱动。
我叫了两声依然没人应答,就转身出去了。门外是一片篱笆墙围起来的“田园”风光,也是视频号里经常看到的场景:大片的药材种植、满地的大鹅奔走,阳光、山风、寂静……院子被栅栏门锁着,我们只好在门外看了几眼就离开了,抬头一看,秀丽繁茂的爬墙植物下安装着精致的摄像头。
走出这片别墅,我和老公沿着旁边的山路往里走。没几步,就看到路边的树下坐着一位大爷。大爷主动打招呼,我们就上前陪他聊几句。
大爷89岁了,衣衫破旧,穿着拖鞋的脚又干又黑又土,应该很久没有泡洗过了,但精神矍铄,笑容可掬。
征得大爷同意,我进到他家里参观了一下。老爷子4个女儿分别出嫁,他平时自己一个人生活。院子里稀稀落落种着几棵青菜,还有一棵核桃树,地面上晒着一席豆子。屋子里陈旧散乱,睡觉的床就在饭桌旁边,被褥破败不堪;有一个又脏又旧的冰箱运行着,桌上的饭碗没有收拾,还有半碗咸菜;偶有一两只苍蝇飞来飞去;墙上贴着精准扶贫宣传画,门口镶着定点帮扶的党员牌子。
出门看到和我老公谈笑风生的大爷,真为他的健康长寿祝福。城里很多年纪轻轻的人每天各种小心翼翼地养生,却不得不面对层出不穷的健康问题,老爷子这份天年是如何得来的呢?内心不被太多事情干扰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主要因素吧。
一路之隔,一边是接受精准扶贫的破落小院和一个生活在生存线边缘的大爷,一边是田园洋房里徜徉在商业社会的网络达人,我一时说不出来什么感觉。
我喜欢乡村本来的样子,哪怕条件原始些;也尊重商业该有的样子,哪怕直白些,但两者无厘头地搅在一起,我得让自己适应一会儿。
离开村庄的时候,我看到了墙上写着陶渊明的诗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一边品读,一边调整思维,有点像吃了一顿食材不搭的夹生饭。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