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天
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写出的文字要尽量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但年逾50,越发觉得坦诚的可贵,哪怕展现的不那么真善美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生活的丰富性从来就不拒绝令人黯然的元素。
退休第一年,我失去了一些以为会相伴终生的朋友。
有位朋友多年来会隔三岔五给我打电话,倾诉家庭矛盾和困扰,经常一聊就是很久,我一直都是耐心倾听,并当成自己的事儿去共情,偶尔也提一些仅供参考的建议。最后一次聊是深夜,而且通话已经两三个小时,朋友反复表达自己的各种“被迫害”,我手机发热,拿手机的手开始麻木,更重要的是朋友完全听不进去我的话。我想着明天还要上班,这样聊到天明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就说,咱们今天先到这里,找时间再聊好吗?朋友停顿了一下,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看手机,朋友后半夜给我发了几段长长的留言,大意是以后不会再给我说了。我知道陷入情绪困扰的人不太容易走出来,自己又急着上班,就没有说太多,也想着很快我就会退休,到时候可以经常见面交流。
没多久就是春节,除夕前一天,我正在家打扫除、贴对联什么的,朋友来电话说给我买了伴手礼送过来,我赶紧说不用不用,家里类似东西满满的,不要破费。可是过了一会儿朋友还是留言说礼物放在我小区门口了。我去把礼物取回来,深表感谢并表示过完年我请客聚会,有好多话需要当面说。
没想到的是,过完年,我兴冲冲地打电话约这位朋友吃饭聊天,电话那头却用换了一个人似地语音语调说,没有时间。我听出来的意思大概还有:你不是忙吗?我也很忙。
我还能说什么呢?从此多年的友情像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
另一个朋友,多年情谊也在我退休一年内戏剧性地烟消云散。这是个“1000-1=0”的故事。在交往的1000(打比方)件事中,我自认为(也许主观)都是以极大的诚恳和热情去回应,只有最后一件事(不是特别大不了的事)没有照对方的意愿去做,而是以对方多次对待我的方式回馈了过去,没想到漫长季节建立起来的“铁一般”交情瞬间归零。
我当然痛心,却并不后悔。如果一段关系需要我全程付出,却不能有任何的自我情绪表达,离散是迟早的事情,因为我实在也没有多余的能量去供消耗。
在退休后不长的时间里,还有热情洋溢反复约好聚会后爽约,过后说实在太忙以后再约的朋友,其实谁都知道,“忙”只是我并不是你优先排序的人而已;有多年亲密无间、时常问候、偶尔相互打扰的朋友,后来却不知不觉再也没有消息……
我也曾逐个换位思考,站到(前)朋友的角度,听到他们可能会说: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居然没有耐心听我尽情倾诉(哪怕是深夜3小时以上);以往1000次你都很好,为什么这一次居然变了?……我珍惜多年的情谊,也曾试着修复,一点不愉快相互理解一下应该可以翻篇吧,让我们共同向前看。然而,未果。好吧,我承认,我也是个不尽完美的普通人,如果情谊已然到了论是非、论得失的时候,大概是该结束了。
重要的转变,从来不是一个圆满的故事。
我退休前是一介平民,身上没有光环,背后没有资源,本来想退休对我而言不会有什么落差感和太大的失去感,然而,生活还是真真切切地让我体验到了什么是滤镜下的真相。接连出现友谊小船说翻就翻的“事故”,让我忽然意识到,我目前以及肉眼可见的未来对人提供不了什么“有用”的价值,情谊这件事,再说吧。
我一如既往,会体验、会观察、会思考,但不会抱怨,更多会用内归因的两句“俗话”来告诉自己:你好了,世界才会好;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是路走好了朋友多。
无可否认,退休是一个告别“旧自我”的过程,只是没太想到给我带来第一轮“失去冲击力”的竟然是一些曾经很长时间强联系的朋友。也许,这些失去本身,正是“旧自我”的一部分吧,那就在此一并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并送上真挚祝福:相忘江湖,各自安好。
好在,前方我隐约看到了“新自我”在招手,纵然中间可能要穿过一大片泥泞难走的荒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