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随口作了两句诗,流传至今,成了老师们的口头禅



秦桧
在南宋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中,奸臣秦桧的名字无疑是最令人不齿的符号之一。他陷害忠良,媚外求荣,成为中华历史上一大污点。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南宋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人。他出身寒微,但凭借才华和机遇,一步步攀升至南宋朝廷的高位。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政治立场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抗金主张者,转变为求和派的首领,甚至不惜陷害忠良,以求个人和家族的荣华富贵。
秦桧的恶行罄竹难书,其中最为人所不齿的便是陷害抗金名将岳飞。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断送了南宋北伐的希望,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还有其主张投降的提议。这两宗罪,足以让他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两句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奸臣,却曾随口作了两句诗,不仅跨越时空流传至今,还竟成了教师们的口头禅。秦桧少年时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他曾作了两首诗,抒发了自己的不甘与野心: “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这首词是他在做私人教师时所作,因教一帮顽童,得了个“猢狲王”的绰号。这两行字,是钱钟书在《围城》里的一段名句,也是很多教师的口号。然后当他说出这句诗之后没过多久他通过努力考取了功名,顺利的进入了官场,而且在仕途上也非常的顺利,一路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这首词的用意是:要是我有这三百多亩稻田,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又何必到这里来当这几个小儿的教书先生呢?所谓猢狲王,便是指教猴者,取其名,取其讥诮、自贬之意。这两首词既体现了秦桧此时的心态与抱负,又体现出他的才华与才华。
主和派
有说,秦桧在抗金这一块,一开始他也是一个态度坚决的强硬派,表示在抗金这一块一定不能松懈,但建议从没有被采纳,宋钦宗甚至觉得秦桧很烦人,将他调到河北,在割地使手下任职。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秦桧当时心里想着,恐怕再也不要有第二次了。
而后秦桧与王氏成婚,他的政治信仰彻底崩溃。王氏一族是亲金派,他们不顾国家利益,甘愿成为金国的内应,败坏了北宋朝廷。秦桧看到妻子一族以亲金为名谋取私利,他也被逐渐卷入其中,成为主和派的一员。与其他主和派不同的是,秦桧并不关心朝廷的未来和国家的荣誉。他只看重个人的利益和权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培植亲信,清除异己,甚至设计杀害了忠臣岳飞,让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在狱中冤死。
总结
当国家的君主开始亲近小人、远离贤臣的时候,整个朝廷注定要走向灭亡。岳飞的死为秦桧的官场之路打开了通道,他从一个小小的教书先生一路晋升至宰相的高位,这其中多次以“求和”之名,不断攀升权力的阶梯。
他曾目睹祖国沦丧、君主遭受凌辱,但他没有挺身而出,没有勇敢地抵抗。他选择了沉默和妥协,将自己置于权力的漩涡之中,追逐着私欲和利益的光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