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连战和方瑀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连战与其夫人,就是这句话的典型象征。无论连战去了哪里,参加什么会议,这位夫人总是随行左右。
她优雅脱尘的气质多次成为焦点,虽然她的容颜已经老去,但依旧能找到年轻时美丽的影子,而且岁月的积淀也让她更加从容。
她的名字是连方瑀,他们相伴近60年,一共养育了两儿两女。正是因为方瑀的到来,也让连战的生命中充满幸福与美好。
1936年六月间,那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有一家人正沉浸在悲欢交替中,一边是肝癌晚期的老人,另一边是即将来到人间的新生儿,然而最后一刻老人还是与新生儿失之交臂了。
连横
老人在绝望之际多了一些豁达,他在床榻上嘱咐儿孙:“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又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之光明希望!”
两个月后连战出生了,那个老人正是他的爷爷连横,连横是有名的学者,曾经整理了《台湾通史》一书。
而连战的父亲连震东是国民政府的高官,他的母亲也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才女,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连战曾经在大陆生活过十年,他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西安大雁塔,钟鼓楼的影子。1945年,十岁的连战跟随母亲来到台湾省。
连震东
在连战上中学时,连震东得到了更大的升迁,他们家出入的权贵更加多,一时成为众人拜访的宝地。
连战身旁围绕的都是高官子弟,他们频频出入舞会,组织郊游。在那时,连战被称为“政坛四公子“之一。
小小年纪的连战便有着闪耀的光环,有无可估量的前程。
但连战从小就活泼好动,不喜欢做功课,他母亲不能时时看管他,可不得不约束儿子,只能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老实地呆在里面。
很快连战即将中学毕业,连震东便开始了亲自督促他。
他也明白家庭对他寄予的厚望,也或许是随着少年渐渐成熟,人的改变就在一夕之间,连战也变得刻苦学习起来。
连震和方瑀
大学毕业后的连战来到美国,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生涯。
但从他沉毅的目光能看出他的期许,他开始有了更大的志向,便是像他父亲一样在政坛上越走越远。
在异国多年的连战,也有许多次回想家乡的风光。
某一次领事馆让他去机场接一个女人,他还以为自己与女人素不相识,但其实两人的缘分早已在冥冥中注定,那个女人就是方瑀。
第二天,方瑀走下飞机,立即被众星拱月似的拥簇,周围全是鲜花和镁光灯。
不远处的连战也注意到了她,甚至有些挪不开眼睛,不仅是因为她很漂亮,甚至她还给连战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过方瑀并未注意到他,因为周围拍照献花的人太多,让她无暇顾及到其他人。
在这一阵慌乱中,却有一个人在背后提着她行李箱,用沉稳、充满磁性的嗓音说道:“领事让我送你去旅馆,我的车就在外面。”
她一回头,便看到一个身材颀长、举止温柔的男人,他有着明显的颧骨,浓眉下有一双大眼,正是一直默默注视着她的连战。
方瑀忽然回想起前几天,有一位看相大师教她看相:“男士要有颧骨,即是事业的表征;声音要沉稳,代表负责任;眉毛则是浓而齐整主贵。”
但当时方瑀一笑而过,并没有引起她多大的注意。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眼前的男人和大师说得如此吻合,而且连战笑起来也给她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去旅馆路上方瑀默默注视着他,发现他开车潇洒极了,她想不到一个男人在专注一件事时,还能露出那样自如闲适的神情。
她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男人吸引,这让她很有安全感。
其实方瑀和连战虽然相差八岁,但方瑀的姨父和连震东是同事,因此方瑀与连战的缘分几十年前便注定。
那时姨父经常牵着小方瑀的手去连战家,在那里方瑀也见到了小时候的连战,所以在异国他乡相逢才会莫名的熟悉。
方瑀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她的家庭奋斗史有一段曲折的历程。
她父亲方声恒是台湾有名的太空物理学家,但方声恒却出身寒微,只上完小学便开始谋生,干过木工、小贩,水泥工。
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方声恒闲暇时就去一所大学旁听。后来教授们居然发现这个旁听生的成绩,好得让他人望尘莫及,于是方声恒获得入学机会.....
连战和方瑀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方声恒格外重视儿女的学习,更何况方瑀是家中长女,她身上肩负更特殊的责任。
方瑀从小没有和其他女孩一样快乐的童年,因为父母对她要求严格,所以她三四岁时便开始背唐诗。
四岁时她父亲将她抱到膝上,一句一句地教她,如果背不出就要打手心。
当别的女孩可以快乐地踢毽子、玩水时,只有她一个人在窗口眼巴巴地看着。
因为每到假期就会有一个七十岁的国文老师为她上课,她的假期都是在枯燥无味的古文中度过。
渐渐地,她拥有了丰富文学底蕴,直到读中学时第一次投稿,她便选中了当时著名的《学友》杂志。
之后的一生中她写完了五本书,或许都是幼时苦读古典文学打下的基础。
方瑀参加选美比赛
然而她不仅是一名才女,她的容貌也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很快方瑀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但从小喜欢文史的方瑀受到了父亲的干涉,方声恒认为只有理工科最有前途,于是让她报考了理工科方面的专业。
直到大学一年级,她误打误撞参加了选美比赛,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选美冠军。
原来当时台大化学系有一名女生参加,但方瑀所在的植物病虫害系却无人报名,于是她的同学们都不甘示弱,推选了外形条件最好的方瑀去参加。
但令方瑀没想到的是,她居然获得了那一届的冠军。
在1962年7月16日刊登的《中国杂志》上,她和亚军、季军一起登上了封面,可见她年轻时容颜的美丽。
转眼间方瑀便大学毕业,她也来到了美国求学。
她的记忆里已没有了连战的影子,她也从未想到会与连战在异国他乡偶遇,然后展开了一段甜蜜的热恋。
可是缘分就在冥冥之中将两人捆绑,于是便有了那天的相遇,更加巧合的是彼此都一见钟情。
连战和方瑀
但那时连战并不知道方瑀曾是选美冠军,没有这样一层光环影响下,连战和方瑀交往时没有心理压力。
经过深入了解连战越来越觉得她可爱、善良、纯真等种种品质,让连战深深爱上了她,甚至认为她就是自己命定之人。
转眼之间,连战漫长的留学生涯将要结束,他期盼着能在这之前迎娶方瑀。
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难舍难分时,方瑀的父亲方声恒却持反对态度,原因是他认为连战所学的政治专业没有前途,并且还有着很大的风险。
方声恒为了女儿的幸福,并不看好这位女婿。
但连战依旧对方瑀念念不忘,那时还在国外攻读博士的他,居然飞回去亲自找方瑀。
连战怀着十分真诚的态度,多次去拜访方瑀的父亲,最后方声恒终于勉强同意了,不过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女儿必须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业,两个人才能真正住在一起。
1965年9月5日,那年他刚好29岁,而方瑀21岁,对于连战而言有两件喜事,他在那天披上了博士服,方瑀又为他披上洁白婚纱。
连战和方瑀
他们选择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庞德教堂举办婚礼,这样一对才子佳人让世人艳羡不已。
婚后按照当地的习俗,方瑀婚后需要冠夫姓,需要改名为“连方瑀”。可是连战认为方瑀从不是自己的依附,他尊重妻子的选择,鼓励她去做自己的事。
方瑀也不喜欢“连方瑀”这样的称呼,所以她毕生仍叫做“方瑀”,连身份证上的名字也是方瑀。
之后的日子不管连战去哪里,方瑀总是陪伴左右,一天连战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上级派他去中美洲任职,
那时方瑀刚好怀孕,当去到一个陌生地方,方瑀很快便感到水土不服,她不仅语言不通,而且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可她依然支持连战的决定,在往后的人生中她也是这样。
连战虽然已经博士毕业,但最初几年一直旅居国外,方瑀则一直伴他左右,未有丝毫怨言。
1968年,连战受一所大学校长钱思亮之邀返台,任该校大学教授,然而在之后不久他也要走上从政之路。
在这时,他的妻子方瑀也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她将旅行中所见所闻整理成《欧游杂记》。
而连战不再是出国之前的模样,不仅更加成熟、深谙世事,而且出国深造后他已经取得博士学历,再加上深厚的家世影响,让他的官运很快亨通起来。
那时蒋经国在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了秘密的外交和经济两个研究小组。
连战也被受聘成为了外交团的成员,从此和蒋经国有了亲密联系,就这样他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
连战和方瑀
然而正在他官运亨通时,方瑀却默默承担起照料家庭的琐事,几年之间她便生育了四个子女,并且还要抚育他们长大。
后来连战的母亲中风,方瑀肩负的责任便更大。
但连震东依然十分信任儿媳,不仅将各种图章交给她,让她掌管家庭财政大权,而且还经常握住她的手说道:“谢谢你为连家生育了四个子女”。
可是方瑀从不自诩功高,而是默默做着连战身后的女人,她常常谦虚地说道:
“他出差不在家的时候,全家都感到心中惶惶然,好似唯有他人在,大家才有依靠,他才是这个家的重心和源泉力量,我只是尽本分照料大家的生活起居,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家。”
全家福
或许正是因为方瑀的默默支持,连战在官场上也格外通畅。
他在任的每一个职位都十分顺利,他当“交通部长”时,没有出过什么重大交通事故。
只是在“行政院长”任内发生了三起治安恶化的重大事件,当时差点让他丢了乌纱帽。
但他依旧被称为“福将”,众人都十分羡慕他的运气,可正当他春风得意时,便遭遇了人生中最大一次挫折。
新世纪伊始,他参加一项选举活动失败。
连战和儿女合照
可是连战并没有放弃,他在妻子方瑀的鼓励下,又参加了次年的竞选。
而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方瑀,即使自己不喜抛头露面,也亲自为他站台打气。
2001年,他两次得票率都超过百分之九十,成功当选。
连战和方瑀
2005年4月26日,连战携妻子方瑀,还有参访团七十余人启程去往大陆。
那一年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包括在中山陵、南京天妃宫、北京老舍茶馆、母校后宰门小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以及在上海的3次。
方瑀还在襁褓时就来到台湾省,成年后又一直在国外求学,但是她的祖祖辈辈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记忆。
连战和方瑀
对于方瑀而言,和连战的这段游历让她充满新奇,古老的中国土地一下子在眼前鲜活起来。
他们每去到一个地方便会题词,有时下车后会一时窘迫想不起合适的,往往两人在车上就会商量好。
这让她觉得是有意思的游戏,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刚刚认识连战,他们一起在海外留学的记忆。
4月27日,他们去了人民大会堂。
紧接着他们登上了古香古色的瀛台用餐。
在晚宴上,连战一桌桌敬酒,而方瑀秀外慧中,她十分体谅连战,因为那时连战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于是她便代替连战敬酒,这是连战第一次躲在妻子身后,方瑀每满酌一杯,连战只需浅浅喝一口,但晚宴依旧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回去后,方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
她每次写完一部分后,都会拿给连战看,因为连战非常了解她,而她也非常信任连战,只有当连战看过后她才会放心。
连战每次都会说:“很晚了,我要睡觉了”,可是他还是一边看着妻子的著作。
2005年8月,连战决定卸下一切职务,因为方瑀曾经说过,希望等到连战退休时,他们能去世界走走,这是她最美好的愿望。
转眼间他们已相互扶持,走过了近六十年,而他们的儿女早已长大成人,早已各奔天地。
他们了无牵挂,正是颐养天年之时,接下来的岁月依然会执手走下去。
方瑀曾对连战说道:“战哥,我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与您共度多少寒暑、多少晨昏,但我一定会非常快乐的,歌声履胜,一程半程,与子偕行。”
这是方瑀最温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