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往事】悲情玫瑰



五颜六色的天空
节选自《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作者李力学,哈尔滨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晚年的叶浅予与王人美
在旧上海繁华奢靡的浮光掠影中,有一个把青春活力散发得淋漓尽致的女子,像旷野上肆意绽放的“野玫瑰”,艳丽而多刺;像逾越房梁的”野猫”,时刻舞动着轻盈的身姿。她就是王入美,一个知性的传奇红颜。
风情万种
在上海的电影史上,由黎锦晖所开创的明月歌舞团绝对是一个奇迹。
这个剧团被称为“奇迹”,不仅因为它开创了几十年前上海电影的新篇章,更因为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电影史上的风云人物。这些人物早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银屏上的不朽神话。尽管明月在后期的发展中并不如意,但它所培养出来的人却是大放异彩。
王人美就是其中一个。照片上的王人美并不是一个很标准的美人,却绝对是上海滩上那种风情万种、让人心惊肉跳的女人。有人说王人美的漂亮只适宜放在那时的上海滩,那是肯定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这是不能强行改变的。正是这种时代化、多样化的美丽,构成了美丽世界的新图景。所以人们对王人美的回忆,应该也是对上海滩岁月的一种敬意吧。

出生在20世纪书香门第的她,自小就精通古典文学和书法,且能歌善舞,从而养成既文静又活泼的个性。这让她一出现在银幕上,就散发出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像足了一杯温暖的奶茶,虽没有红酒的高贵典雅,却让人经久迷恋不能遗忘。当她以这种知性的面貌演绎《渔光曲》中的“小猫”时,立时就轰动了30年代的上海滩,创造了一个电影的神话。
对于年轻的她而言,成名来得太快,所有的事情还没来得及细思量,她便摇曳着“野猫”的魅惑,投入当时红极一时的“影帝”金焰的怀抱,狠狠地留给旧时上海滩一段“神仙眷侣”的佳话。然而这段美好的佳话终成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不过,当她依然爱着却不能再爱时,她亦不纠缠、坦荡磊落地放他走。只委屈地、纤弱地、孤单地,走过那十几年的漫长日日夜夜。直至那个她称之为“倔老头”的叶浅予的出现,她的感情世界才忽然回转。
至此,这个眼神清澈、泼辣另类、通晓世事的女子,才有了一个最终的安慰。
知性之外的她,亦是敏感、纤细的,亦会受伤。

金焰与王人美
对于那个叫金焰的男子,她始终不能够忘怀。缘尽了,她依然记得他的美好,依然在暮年回忆录里一再提及他的名字。这伤,虽未明说,却隐随她一生。所以,她在最后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把成名看成是自己一生的不幸。
她就是王人美,一个以“野猫”之名摇曳在迷离上海滩的女人。她主演的《野玫瑰》曾香飘万里,红遍神州;她主演的《渔光曲》堪称百年中国电影的经典;她演唱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则七十多年传唱不衰。
小野猫
1923年l月23日夜晚,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上的奥邦斯电台开始广播。这是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播音,这新奇事物带给市民的惊喜可想而知。
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穿梭往来,造就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红歌星,她们中大都是影、歌两栖明星。同时,由于职业的关系.她们的服饰打扮也是新潮的。她们是上海摩登女性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群体。王人美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其实王人美并不是地道的上海人。

王人美
王人美的父亲是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师,桃李满天下。
1914年12月,她出生在这个有着书香气息的家里,在她之前,王家已经有了六个儿女。王人美从小在长沙长大,原名庶熙,在家里,她是绝对的中心和父母的宠儿。兄弟姐妹七人,她最小,不过她从来没有因为这样恃宠而骄。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兄妹七个都很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满于世俗的纷争。七岁时,母亲因脑溢血突然逝世,此时王人美已经进了小学。她于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那时对数学特别有兴趣,满以为将来会像她父亲那样当个数学教师。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父亲被黄蜂蜇了一下,化脓成疾,竟然就这样去世。于是,没有父母的几个孩子遵循父亲以前的教导,开始加入了时代的队伍,也开始了人生的追求。尽管这追求还很幼稚,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努力和毅力却是别人所没有的。王人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过她好像不太受家庭的影响,对那些活动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她只对自己的事情才会关心。她从小就有个好嗓门,经常在父亲面前表演一番。常年漂泊在外的兄长姐姐们也喜欢这个有些才气的小妹妹,经常带着她到处跑。就这样,王人美逐渐养成了在外游荡学习的习惯。
1927年前后,去德国留学的大哥结识了周恩来和朱德。受到这两位先进人士的影响,她大哥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回到了国内,积极投身于各种救国救亡活动。遗憾的是,他经常生病,最后终于一病不起,未能报效祖国就病故了。她的二哥王人路和三个姐姐都参加过北伐军。宁汉合流之时,几兄妹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一起到上海去避一下风头。于是,二哥王人路就带了人美、人艺逃到上海,投奔曾经在中华书局共过事的黎锦晖。此时的黎锦晖已经在着手创办歌舞学校了。于是,人艺开始学弹曼德琳,人路经营布景服装,王人美则跟着黎锦晖学习歌舞。王人美进步很快,不久就进入中华歌舞学校,也就是后来组成的明月歌舞团,开始专业训练歌唱的技能。她学得快,嗓子亮,又能识谱,黎锦晖总是要她先试唱,然后让她当“小先生”。就这样,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兴趣终于在这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充分显示了她在演艺和歌唱方面的天赋。

王人美
1928年5月,黎锦晖组织的中华歌舞团乘船离开上海,用了10个月时间,在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马六甲、雅加达、苏门答腊等地演出。次年中华歌舞团解散,王人美回到上海,进南洋招商附属英文专科学校读了一年英语。
1929年中华歌舞团改称“明月歌舞团”。她从此开始歌舞演出。她杰出的演技和优雅的习惯在演艺圈里是独一无二的。她用自己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散发出上海滩上从未有过的清新和雅致,也成为当时上海滩一道新的风景。她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上海歌唱的一种新的时尚。很快,她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明月歌舞团“四大天王”之首,其余三位是黎莉莉、薛玲仙、胡笳。
当然,真正让王人美成为顶级的上海艺人,并在此后风光无限的,应该是她在电影中的杰出表现。
1932年联华影业公司拍《野玫瑰》,由孙瑜编导,孙瑜慧眼识珠,把王人美由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天王”之一变为联华影业公司新片《野玫瑰》的女主角。影片获得很大成功,因为王人美演得自然而真实。为什么会这样?导演说,因为她是在演自己。她饰女主角野玫瑰,一举成名。她和黎莉莉一起拍摄歌舞片《银河双星》后,又与金焰合作《大路》等片,继而拍了彩色歌舞片《芭蕉叶上诗》和故事片《都会的早晨》、《春潮》等。1933年明月歌舞团改体,她便正式参加联华影业公司,成了联华签约演员。她那泼辣粗犷的性格和表演,使她获得了“野猫”的美称。
这之后,她真正开始了她这一生中的辉煌。
《渔光曲》
王人美的成功应该说是开始于当年的那部《野玫瑰》。待到《渔光曲》中,小猫那个人物,实际是王人美自己演自己,因而又深化了一步。《渔光曲》是导演蔡楚生的成功之作,是王人美电影演技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电影艺术步入新阶段的一个里程碑。
1934年蔡楚生筹拍《渔光曲》,其中“小猫”这个角色的挑选,费了不少的工夫。因为这个角色既要有成熟的演技,同时还应该有一点陌生的新鲜感。这种感觉是在成熟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的上海滩演员中,成熟的有很多,可兼具那份单纯的陌生感的则是少之又少。最后快到开拍的时候,有人推荐了当时已成名的王人美。谁知道导演一眼看中了她,因为她所透露出来的书香气正好掩盖了在上海历练出来的成熟世故。这样,就显得比较折中一点,同时,也让人觉得更加有亲近感,而不是所谓的不可接近的高贵。
她的表现证明了导演的眼光同时也证明了她自己的实力。在片中,她饰演的渔家小姑娘小猫,清新脱俗,与当时电影中所常见的成熟世故截然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该片首映后,立即轰动上海。一夜之间,王人美的清新形象超越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上海女人的妖艳高贵,而成为平民化美人的代表。她那朴实的演技,强烈地表达出被迫害女性的坚强和反抗性格。同时她还演唱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同样震撼人心、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流行的歌曲之一。《渔光曲》曾突破放映纪录,并于1935年获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剧照
之后的王人美,逐渐成长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艺人。她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了良好的家风,这是其他艺人羡慕不己的。由于受到家中其他兄长的影响,她所演绎的角色多数都是反叛的。
这之后,她又先后主演了《风云儿女》、《壮志凌云》等影片,同时录制了《渔光曲》主题歌和《风云儿女》中《铁蹄下的歌女》等电影歌曲。1941年她在重庆拍摄了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的影片《长空万里》,此后她又主演了《回春之曲》、《保卫卢沟桥》等影片和话剧《孔雀胆》。直至上海全部沦陷,她一直活跃在上海的影坛和歌坛上,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常青树”。日本人攻陷上海以后,对上海的文艺事业进行了报复性的打击,上海完全丧失了以前的繁华景象。即便还有一些文艺活动,也都被日本人所控制。很多艺人不愿意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委曲求全,纷纷选择逃亡或隐退。王人美的家人差不多都是革命人士,她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爱国的。她不愿意在上海为日本人演戏唱歌,但是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又不能做些什么,于是,她去了香港,暂时离开了她生活的上海,直到1950年才回来。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积极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在影片《两家春》中饰妇女主任灵巧,影片获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她在北影拍了不少影片,如《猛河黎明》中的军医苏红、《青春的脚步》中的淑芳、《青春之歌》中王晓燕的妈妈等等。
是非转眼成空
在王人美的演艺生涯中,她自小秉承的家风让她在纷繁复杂的上海滩中得以洁身自好,与所有人都交好。但是她却与当时的另一位演艺界明星周璇有一段说不清楚的纠葛。
1951年,周璇从香港回上海后,心情极不稳定。她经常写信向熟悉的人倾诉自己心中难以排泄的郁闷。她也觉得自己与王人美之间的某种误会是难以解开的。这时候的她,尽管有些精神上的错乱,可是在写给李厚襄的信中,她还是以一种愧疚的心情解释了当年她与王人美之间的误会。当时的上海,说有多乱就有多乱,以至于周璇强烈意识到了有人在非难她。“我觉得自己意志不定,心又太直,所以害了自己,到今天真是吃足了苦头,一言难尽,不说也罢。”

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八大女明星合影,1931年《良友》刊
在香港拿惯高酬劳的周璇觉得上海的拍片酬劳较低,一直想到南洋去发展,但最后周璇还是没有走成。到了后来,这种压力居然让坚强的周璇开始失望。在当时的戏剧、影视协会组织的学习上,王人美检讨自己和周璇都在旧社会唱了不好的靡靡之音,演了不好的戏。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可周璇太多心,联想到自己当年在上海滩的那些困苦,一时转不过弯来,立即认定王人美就是当时非难自己的人。于是她也认为王人美的这句话是针对她说的,便一反常态,给了王人美一巴掌。这么多年过去之后,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当时的是非,也没有人知道此后她俩的关系到底怎样。如今,她们之间的误会、嫌隙都已经成为过去。地将自己交给未知。
伤心的痛
说到周璇和王人美的纠葛,也就自然让人想起王人美和另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影星一一秦怡之间的关系。王人美和秦怡,一个是当时上海滩影帝金焰的前妻,一个是金焰后来的妻子。她们本不应该有什么纠缠,可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男女之间的事情绝对不是前后的关系可以说得清楚的。

金焰与王人美
说起来,当年王人美和金焰的结合还是上海滩的一段佳话。
在演出《渔光曲》并凭演唱其主题曲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王人美觉得自己已经有所成就,应该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以她当时的身份,自然不是一般人敢去高攀的,也只有她自己去发现了,于是,她开始在演艺圈里注意,结果发现了当时的影帝金焰。
当时的金焰在上海滩也是个风云人物,因前后主演的几部片子都非常叫好,所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封为影帝级的人物。当时的王人美也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同时又是上海新近升起的一颗演艺圈明星。这样的组合理所当然是金童玉女的搭配。二人在认识之后不久,就开始正式交往,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过正像很多人后来所说的那样,他们的婚姻是在上海演艺圈的花团锦簇中诞生的,本身就绕上了光环。一旦这种光环因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去,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后来这段婚姻的结局证明了这句话不是妄言。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从小家庭教育深厚的王人美希望可以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然而仍然在传统的观念里不能跳出来的金焰则认为,他作为一个丈夫,有理由,也应该由他来养活妻子,因此坚决反对王人美独自参加当时的一个进步团体大鹏剧社,更反对她报考美军打字员来贴补生活。金焰不了解在颠沛流离中王人美的思想变化一一此时的她又怎么可能安心当一只家猫?他认为王人美伤害了他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男人的自尊心。于是,在没有吵闹也没有泪水的平静中,他们开始思考这段婚姻到底有没有维持的必要。最终,这种无言的对抗促成了他们的分离。

金焰与秦怡
不久,金焰就与秦怡走到了一起。尽管婚姻的来来往往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年轻的王人美而言,这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从小受惯了良好家庭教育的她,对于自己第一次婚姻以这样的方式收场,觉得很失败,以至于在后来和叶浅予的交往中她差点因为犹豫而失去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在和金焰分手之后的王人美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下坡路,有人诬蔑她在和金焰的婚姻出轨了,所以导致的分手。事件一出,一时间大家都在批判她,甚至在她上街时,听来的一句句辱骂,之前风光无限的王人美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导致她心态出现了问题不久就得了精神分裂,被送到当地的疯人院。
哥哥姐姐得知后,便把妹妹从疯人院救助出来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不断好转,最终康复之后。也就在此期间,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叶浅予。
永远的安慰
对于后来的王人美而言,唯一的幸福来源于那段大家所熟知的与叶浅予的感情。

王人美与叶浅予
王人美后来出版过一本回忆录,书名是《我的成名与不幸》,最后一章写的是“我的丈夫一一倔老头叶浅予”。她是这样描写她的这位丈夫的:“叶浅予是个好画家,却不是个好丈夫。除了懂画,别的什么都不懂,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全要我操心。如今我半身瘫痪,管不了那么多,你看这个家,搞得多脏多乱。哎,还有好多好多让我恼火的事,也别说了。我告诉你一句话,叶浅予是个过于沉浸在事业里的人,当这种人的妻子真不容易!”叶浅予是著名的画家,生活肯定不至于如此落拓,不过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夫妇之间的恩爱。
王人美并不是叶浅予的第一任妻子,在她之前,叶浅予已经有过三个妻子。虽然她们后来都和叶浅予离异,但是在他心里,始终还是有她们的影子存在的。尤其是第三任妻子戴爱莲。刚离异的时候,叶浅予着实伤心了很久。以至于尽管自己很忙,也很需要别人来照顾,他仍然怀着那份思念和歉意一直单身了五年。
叶浅予和王人美的婚姻是朋友们有意撮合的。

王人美与叶浅予
王人美与叶浅予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当年王人美在上海当歌舞演员的时候。那时叶浅予去上海的一个熟人家里做客,偶然邂逅了也在那里做客的王人美。于是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之下,他们彼此都有意交往。朋友们的意思很明确,希望他俩能够在一起组成家庭,一方面互相有个照应,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除各自这么多年来的寂寞。但是他们之间的开始是比较仓促的。想一想,一个结过三次婚的人,对婚姻早己失去了耐性;而长期在外漂泊和打拼的王人美,也是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闲情逸致。因此,他们的开始是建立在对彼此性情、脾气都不甚了解的基础上的。但两人都是社会知名人士,有一定透明度,虽没有很多交往,但毕竟在那些圈子里都还是叫得出名字的。经过几个月的交往,叶浅予便直率、主动地提出希望和王人美结婚。当时正在长春拍片的王人美还处在犹豫当中。从下面这封她当时写的信里,我们或许可以更加容易地体会到这样的一种感觉。她这么写道:“……想到北京的春天,我们的郊游,的确使人怀念呢。虽然当我们单独相处时,我总是沉默寡言,然而想你能感觉到我的紧张不安和激动,否则你也不至于那么快就直接提出问题。我的答复可能令你不满意,但是希望你能了解我是真诚和坦率的。的确,我不否认我有优点,但缺点更多,尤其是我的幼稚无知,它将带给你苦痛呢!你想到了吗?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你提出任何保证一一将来不能嫌厌我,而是更深了解,事先考虑、准备如何克服困难,以期达到更好的合作。
“过去的环境、生活,养成了我某方面的依赖性,我也曾想到如果有个知心的人,能够在事业上帮助我、生活上关怀我,该有多好啊。因此形成了目前的恐慌。这是我的心情,也许你要批评我吧,我愿意接受。”
信中反映的谨慎态度,隐藏着第一次婚姻的幸与不幸。
当然,他们后来的小吵小闹证明了他们之间因为不甚了解而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过这也只是一些小插曲而已,正如王人美后来在谈到他们之间的生活时说的那样:“生活中带点幽默当然能使人轻松愉快,问题在于幽默和讽刺的界限很难划分。如果过了那个‘度’,是会使人难堪的。一般地说,我虽然对事物比较认真,但不至于完全不懂幽默。我本来就是不好说话的人,虽然拼命在培养自己多说,然而经常都感到话似乎都是多余的。我对事情比较认真,想得很周到,这在某些方面来说是好的,然而常得反效果。”
繁花落尽
结婚不过一个月,王人美和叶浅予俩就为一点小事争执起来,王人美生气地提出要和叶浅予离婚。当然他们没有离成婚,反而磕磕碰碰地过了三十多年,貌合神离,两人都不幸福。
叶浅予是个好画家,却不是个好丈夫。他除了懂画,别的什么都不懂,过于沉浸在事业里,把生活中的琐事全交给王人美处理,让王人美很恼火。
而王人美的个性也太强了,有一天,他们家里有了客人,叶浅予为了体现自己的妻子贤惠听话,让王人美到厨房下面条,王人美很生气,认为叶浅予大男子主义,一怒之下摔了锅子,面条一下子飞到天花板上,而叶浅予此时在客厅陪客人聊天,客人很难堪,叶浅予也很没面子。
也许任何一个恋人都不是完美的,婚姻就是吵吵闹闹相互妥协度过的。他们就这样分分合合,争吵不断的携手走过三十年之久。
那个时期的到来,王人美被批去农村做劳动,而叶浅予也因为王人美的关系和事业的原因被关到监狱。都说先甜后苦,两人硬生生的给扛了八年过来了,再一次相见时,才真正的产生了情愫。虽然以后的日子也会有拌嘴,但彼此不分开,也是相爱的样子。
到了两人晚年之时,他们看透了感情真谛更能包容彼此生活中少了争吵,多了关照。
就在两人可以安稳过一生时,1980年王人美突然中风瘫痪,叶浅予日日夜夜照顾她,日子也还算安稳地度过六年,王人美再次中风,成为植物人,这次却没能熬过来,次日在北京去世。
王人美的一生过得非常颠簸,与我们想象中风光无限的女明星不太一样,王人美是一个红颜薄命的美人,她名字美,人也美她始终在寂静中让繁华落尽,亦让它如梦,无论是深爱着,还是孤独着,都了无痕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