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一见钟情爱一生



五颜六色的天空
罗家伦,或许您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他的一生,他是:《新潮》杂志的创办者,“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中华民国驻印度大使。
1897年12月21日,罗家伦出生于江西进贤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晚清时期的知县,虽说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但其思想非常先进且开放。
罗家伦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思想进步得很快,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只不过对算数类不太敏感。罗家伦从小在私塾念书,后来一直在美国传教士的英文夜校学习英文。3岁开始识字,5岁就开始读私塾;15岁进入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夜校学习外语。17岁,罗家伦又进入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就读。因为国学功底很深,同学们戏称他“孔夫子”。

1920年罗家伦等人在纽约合影(后排左罗家伦、右冯友兰、中间坐者为杨振声)
1917年夏天,正好赶上北京大学在上海招生。他的运气不错,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读了他的卷子非常惊讶,痛痛快快地给他的作文打了一个满分,还找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

然而罗家伦的作文虽然不错,但他的数学成绩居然是零分!不过既然胡老师极力推荐,于是委员就去问蔡元培校长。幸运的是,对“怪才”、“偏才”独有偏好的蔡元培,破格录取了罗家伦,并让他当了自己的学生。
于是,幸运的罗家伦进入了北大文科,主修外国文学。在北大,罗家伦如鱼得水。

留美船上的沪江大学同学留影(左二张维桢)
1918年秋天,在陈独秀、胡适的支持下,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等人成立了学生社团“新潮社”,并出版了同名刊物《新潮》月刊,专门介绍西洋近代思潮。连罗家伦自己都没想到,第一期《新潮》出版后,竟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不仅连续复印3版,而且销量居然都超过了1万。
1919年4月,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平,同学们群情激奋,罗家伦与一些同学商定,计划北平各大学学生在5月7日国耻纪念日游行。
可是到了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罗家伦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这一天去集合游行。
5月4日上午10点,罗家伦刚从城外回到北大新潮社,就准备去游行。大家便一致推举罗家伦执笔宣传语。罗家伦刷刷刷15分钟就亲笔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宣言虽然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特别是最后那几句: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五四运动以后,罗家伦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成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偶像,其中不少女孩子也对他暗许芳心。
可是罗家伦一个也没看上,因为他已经有了意中人,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轰动一时。他们始于一见钟情,敬于人各有志,久于书信传情,终于地久天长,l他们有着长达八年的跨国爱情长跑,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三个月,是什么让他们坚守着爱情呢?

1932年,罗家伦和张维桢于南京
罗家伦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他反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并认为爱情自由、婚姻自由。
1919年12月,罗家伦作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前往上海展开学生团体串联,却在美丽的黄浦江畔,邂逅了张维桢,开始了一生的爱情传奇。
那是 “全国学生联合会”的一次集会,罗家伦虽然貌不惊人,但他是当时名声远扬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在当时大学生中间争相传阅。当时,罗家伦一出现,就让现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激情澎湃的演讲更是让现场成了沸腾的海洋。上海女子学校的女学生张维桢站在台下,她满脸红晕,用一双深情的眼睛专注地默默注视着罗家伦,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和每种表情都让清秀文雅的她着迷。
此刻的罗家伦就站在张维桢的面前,他的演说一字一句地敲击着她的心扉,贴近,火热,直入她的心田。在这一瞬间,爱情产生了,张维桢被爱情赋予了强大的力量,她在人山人海中居然挤到了会场的最前面,大声地对罗家伦说:“我名叫张维桢,今后请你多多指教!”说完,她把自己的联系地址写在一张字条上递给他。面对张维桢的热情大方和青春美丽,罗家伦的心在那一刻被惊动了,原本口才出众的他竟然腼腆得像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只是慌乱地说着:“好,好!”
都说一见钟情的爱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张维桢和罗家伦却用真实的爱情经历证明:即使是一见钟情的爱情,也有在一开始便注定会相爱一生的。
爱情大多是有信物的。罗家伦给张维桢的爱情信物,是两张风景明信片和两张小型风景照片。虽然并不名贵,却包含着罗家伦渴望和张维桢比翼双飞的心意。张维桢读懂了其中的含意,她回赠给罗家伦的爱情信物,是自己的一张玉照。一个女孩子把自己的玉照送给一个男人,自然是意味着心中的爱慕。
罗家伦在日记里写道:“就是你的照片,使我看了生无限的愉快。”从此,张维桢和罗家伦开始鸿雁传书,漫长的爱情之旅启程了。
1920年8月,罗家伦从上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他本想与张维桢在上海见面,畅叙一下与她别后的相思之情。不巧的是,此时的张维桢已从上海女子学校转学到湖州的一所女校读书,而罗家伦到了上海后又一直发高烧,无法去看张维桢,虽然上海和湖州相距不过是几百里,他俩却没能见面。
在分别的几年时间里,张维桢收到了罗家伦寄来的好几本书,还收到了许多信。在这些信件中,张维桢看到罗家伦字里行间出现的微妙变化,比如对她的称呼,罗家伦从“维桢吾友”自然变成了“维桢”、“维桢吾爱”,到最后成了“我生生世世最爱的维维”。张维桢明白,她从此成了罗家伦心目中最珍爱的人。张维桢读着罗家伦那一封封漂洋过海的信,心中暖意弥漫。
1926年4月,张维桢接到罗家伦的信,说他决定回国了,想想就要回到心爱而相思的女子身边,他的心情很是激动。可就在这时,张维桢却申请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奖学金,计划在秋天进入研究院。张维桢知道,罗家伦在国外的这几年来,忍受着分别的痛苦,一直盼望着她到国外留学,与他日日相见,如今自己要到国外去了,可是,罗家伦偏偏又要回国了。
张维桢非常体谅自己心爱的人。为了让罗家伦早日回到上海当面向他表白心事,她给罗家伦汇去了钱,让他早日回上海见面。罗家伦接到张维桢的汇款时,他的心放下了,他明白了,张维桢是在告诉他,她愿意为他们的爱情而等候。
1926年6月18日,在张维桢的殷切盼望中,罗家伦在马赛登上了回归的船,经过一个星期的行程,他终于回到了张维桢的身边。在一个多月的甜蜜日子里,两个相爱的人互定了终身。

1927年11月13日在上海,罗家伦与张维桢结婚照
1927年11月13日,他和她在上海结婚了,当时,他们都已年近三十了。8年的相思,终于换来了朝暮比翼飞,同心度人生,深情依依,真挚动人。
婚后,夫妻二人并未腻在一起,而是相敬如宾,依旧如以前一样,各自发展自己的事业,两人均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婚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家国情怀。历经风雨却始终十指紧扣,一见钟情,然后彼此钟爱一生,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相伴走完了余生
世间有一种爱情,一开始便已经注定了一生,不论是一见钟情,还是相识已久,只要真心相爱,就是一生的牵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