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天空
穿越时空的美丽,是怎样的容颜
我们在这里可能找到了答案
曾经在网络发起的#寻找上海LADY# 活动中,一张黑白老照片中的天然美人惊艳了61万网友。照片中的人是谁?是否健在?浅笑盈盈的背后,会有怎样的人生故事?
她就是 徐谟佳
徐谟佳生于一九二三年的上海,小时候家境富裕,过着公主般的生活。据她自己所说,小时候家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堆着的金银珠宝。不过好日子没有多久,徐谟佳的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下后,日本人来了。日本人炸毁了她的家园,她开始了艰辛的生活,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若不是年轻时候的一张照片被后人发现,或许没有多少人会关注一个已故老太太的生平过往。徐谟佳的这张黑白照片被后人发布后,人们被照片中美丽、清纯的可爱姑娘瞬间吸引。在上世纪没有美颜和高超化妆术的年代,徐谟佳的美丽,就像一股清流,浸透了人的心灵。
因为自身条件出色,她曾经还去拍过电影,演过电影中的小丫鬟。不过家人觉得女孩子做这行并不体面,于是阻止她再去演戏。后来,徐谟佳认识了一位刘姓男子,两人情投意合、郎才女貌,非常般配,不久后便结为夫妻。后来战乱结束,一切百废待兴,徐谟佳一家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为了补贴家用,徐谟佳也开始尝试出去工作,她做过讲解员,打过杂,甚至去工厂做过搬运工人。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徐谟佳始终坚强面对,从不抱怨。
徐谟佳曾经历过人生中最悲痛的事情,她三十岁的女儿不幸去世后,一度悲痛万分。平时善良和蔼的徐谟佳对子女非常疼爱,平时会搂着孩子讲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可见女儿的离去对她打击有多大。
二零一三年,经历风雨的徐谟佳去世了,当他的后人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她年轻时候的老照片。大家这才发现,原来年轻时候的她,居然可以如此美丽惊艳。岁月匆匆,佳人已逝,这位曾经的上海美人,只用几张黑白照片,就感染了人们。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岁月的流逝,更多的,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自然之美和纯净之美。
美丽不曾输给时光
[1923-2009]
上海徐家汇人,出生官宦人家,幼年家境富裕,据传是徐光启的后人。八岁时父亲去世,老宅遭日机轰炸,初尝生活的艰苦。
年轻时参演过电影,但当时大户人家觉得女孩子从事演艺工作不够体面的,所以不许她再演戏。后来,与一位来自南京大户人家的“少爷”结为连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后徐谟佳便留在家中相夫教子。之后与一位来自南京大户人家的“少爷”结为连理。
战后因物资贫乏,徐谟佳也走出家门工作,做过展览馆的讲解员和街道工作人员,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在工厂里干过搬运铁块麻袋的力气活。徐谟佳膝下的几个子女也都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基因,外表出众,其间也曾遭遇最漂亮的爱女早逝的打击,历经人生喜悲。
据孙子刘都称,奶奶生前人缘极好,“她生病住院时,每天很多人去看望她,我们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她有这么多朋友!”对照顾自己的护工也非常友好,甚至把自己的手镯送给护工。
“那时我17岁,当天我穿着新做的芭蕾舞服参加完一场演出,想为即将上大学的自己留个纪念,于是第一次去拍了这样的‘艺术照’。可能是他看到我会跳芭蕾舞很高兴,他也没有刻意指导,只叫我随意摆出各种芭蕾造型。我只记得明亮的灯光打在自己脸上的感觉。”
当年的“芭蕾舞女孩”洪落霞女士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那时很多照相馆拍出的照片都十分雷同,都是一个花哨的背景。沈石蒂的照片非黑即白,却能展现人物最美的一面。自己以后拍的照片都不如这一张。”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17岁的洪落霞穿着崭新的舞蹈服,在沈石蒂的鼓励下自由地跳舞。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青涩的容颜不在,岁月沉淀下的气质却愈加明显。
照片中的女子,容貌和姿态倒是其次,气质与优雅最令人深爱,眉目间的一缕温婉和精致,是一种再也找不回的大气
有人说,那“是从静中养出来的。临花照水,自有一种风韵。即便艳丽,亦是锦缎上开出的牡丹,底子里还是一团静气
1922年,一个名为Sioma Lifshitz的犹太青年随父母到达了上海。他还不到20岁,出生于乌克兰,父亲是名中学教师,母亲则是全职太太。
1922年,一个名为Sioma Lifshitz的犹太青年随父母到达了上海。他还不到20岁,出生于乌克兰,父亲是名中学教师,母亲则是全职太太。
抵沪后,Sioma Lifshitz便为自己换了个更易发音的名字Sam Sanzetti,懂中文后,他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沈石蒂”,这两个名字后来伴随了他一生
上海是个很不寻常的城市,充满了变化和喧嚣。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有着无数种色彩和无数种气息的城市。
和许多初到上海的犹太人一样,沈石蒂两手空空,一无所长。他最初在一家美国人的照相馆外擦皮鞋,老板觉得他勤恳可靠,便雇他在照相馆打杂。
这个有心的“小学徒”于是在照相馆学会了照相技术。
沈石蒂在上海
到1927年时,掌握了娴熟的人像拍摄技巧的沈石蒂自立门户,在南京路73号开设了“上海美术照相馆”。南京路是当时上海最繁华的路段,毗邻外滩,也是当时上海照相馆云集之地
南京路73号沈石蒂美术照相馆,在上海35年的时间里,沈石蒂拍下了两万多张照片
他的拍摄很少用复杂的布景,但用光颇为讲究,有点像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用光方法,人物身后都有一片晕染感觉的光亮,这也使得他的照片总是给人唯美、梦幻的感觉
这些照片,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光彩照人。沈石蒂也因此记录下了上海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那个时代的魅力和风格,是无法再现的
沉静而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眉宇之间的大气端庄是多少PS和整容都学不来的。
而在沈石蒂的照片里,那些文人无论是着长褂还是穿西装,思想无论是激进还是守旧,都能感受到独立于时代的那份风骨,
沈石蒂的照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结婚照。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沙滩阳光,却依然让人觉得甜蜜。那时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而那群在照相馆留下照片的孩子们,后来去了哪里?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沈石蒂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我一生都在寻觅我内心的幸福,钱财有也罢,没有也罢,我所寻求的是内心的满足,还有爱。
这种感情也融入了他的摄影中,每次拍照他都会和拍摄对象进行沟通交流,试图从人物的神情中挖掘他最真实的一面。
故而沈石蒂拍的照片看上去并不复杂,却总能触动人。照片里的人,眼睛里有光,有水,有生气。
1957年,沈石蒂带着拍摄的照片远赴重洋定居在了以色列,从此再没有重回中国,那两万多张照片也一度被尘封,被遗忘。
直到2011年,沈石蒂的继子摩西带着这些已经泛黄的照片找到了以色列驻沪领事馆:沈石蒂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仍是上海,在上海的岁月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摩西希望能够代替父亲将这些照片归还给上海
因为年代久远,大多数照片上的人至今不知身份,但值得高兴的是,也有一些人时隔50多年,重新遇见了他们最美的年华。
曹莉贞和先生的订婚照也是沈石蒂拍的
1954年,游美瑛带着儿子孙逊来到沈石蒂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如今那个1岁的孩子也已是古稀之年。
周重仁保留着沈石蒂给父亲周邦骏拍下的照片,两人当年是好友
周重仁记得,因为自己是家中长子,父亲去沈石蒂那里做客,都会带自己一起去。
他的店铺进门左手边是摄影棚,一块帘子挡住。中间的位置摆放着沙发来待客,右边则是一个结账的台子。
他的爱人邬小姐坐在那里来收款。邬小姐是北方口音,我觉得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英文也很棒。从他照相馆后部的落地玻璃,能看见锦江饭店庭院中的草坪。
我的第二个妹妹特别会发嗲,Uncle Sanzetti总用走了调的上海话叫她‘老三,老三’。排行老四的弟弟又总爱抢二妹手里的东西,Uncle Sanzetti就叫他‘强盗,强盗’!
沈石蒂
沈石蒂曾说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1955年公私合营开始后,沈石蒂去一所学校教授英语。1957年,沈石蒂移民以色列。
1967年,沈石蒂(左)在特拉维夫重新建立家庭,摩西(右)成为他的继子。
沈石蒂的继子摩西说,在中国的最后几年,他和一名叫‘南希’的中国女性子相爱。“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因为客观的原因,无法带着她去以色列。回到以色列之后,他一直都得不到她的消息
摩西给周重仁发来了一张沈石蒂与南希的合影。周重仁说,那就是邬小姐,他能够记起她眉眼的样子。
沈石蒂与邬小姐
沈石蒂曾表示,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沈石蒂将那个时代的精致优雅一一记录下来:即使不太平的年代,即使不富裕的生活,也有绝不妥协的美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