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知青:滞留北大荒41年后,战友帮助他回京



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最后一名知青:滞留北大荒41年
41年后战友来找他:跟我回京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领袖一声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怀着饱满的革命热情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长达27年,涉及到1800万青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知青”生涯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上山下乡”结束后,知青们有的选择了返回城市,有的选择了就地扎根。然而一名叫做邹雪生的北京知青却不一样,他想要返回家乡,却被迫滞留在北大荒整整41年。正在他近乎绝望的时候,当年的战友,回来了……
一、从北京到黑龙江
邹雪生是个苦命人。1967年,因为“出身问题”,他的父亲被从北京送回江西老家,母亲也离开了人世,留下15岁的邹雪生和4岁的弟弟相依为命。
1968年11月的一天,邹雪生兄弟接到通知,他们被安排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2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第二天,邹雪生去派出所办了手续,他的户口被迁到了黑龙江。这一刻开始,他就不再是北京人了。

11月7日晚上六点半,是邹雪生终生难忘时刻,青年们高唱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含泪告别家人,踏上火车。他们两个没有任何人相送,只是低垂着头默默的上了火车,虽然身边都是人,却感觉到了难言的孤独。
到了地方之后,所有的知青都发了全套的新棉衣,邹雪生的弟弟邹小勇年纪小,衣服穿起来跟大衣一样,看起来十分的滑稽。
之后,兄弟俩被分配到了10连,当连长、指导员点名时看到身高不到一米三的邹小勇时,直接愣住了,不知道谁这么胡闹,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给送过来了。
在了解了他们的家庭背景后,连长、指导员决定跟上级报告此事。
就这么过了差不多半年,沈阳军区领导下达指示:“让7岁孩子上山下乡,对社会有很不好的影响,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污蔑,把他送回北京,交给北京原单位处理。”
因为邹小勇太小,部队副团长亲自带着他上了南下的火车。在上车前,邹小勇扒着车门不肯走,哭着闹着要和哥哥在一起,最终还是邹雪生强行扒开的弟弟的手,含泪送别。
二、“好队长”
在2团待了一段时间后,邹雪生又被调去了2师9团27连,并逐渐被提拔为了班长。
在这个连中,像邹雪生这种出身有些问题的知青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再加上他是一个好人,对班里的知青都不错,所以被大家叫做“好队长”。
班里面有十几位知青,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话腔调不一,彼此之间相处的却是其乐融融,平时探亲回来,带来的家乡特产总会分给所有人,遇到困难了也总会互帮互助。
比如,班里面知青们请病假、事假的时候,邹雪生这位“好队长”总会帮忙照样划出勤,其他知青们都默契的帮忙多干一些活,补上那个人的空缺。
将心比心,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也会对你好。

有一年冬天,邹雪生带着4个人去打夜班,干的一身汗,从工地出来后被零下35℃的寒风一吹,立马冻的直打哆嗦,邹雪生的棉鞋甚至和他的脚都冻到一起了。
勉强回到住处后,邹雪生的脚也算是彻底抬不起来了。如果不尽快解冻,那等着他的只能是截肢。
在这种情况下,几个没上夜班的知青“呼啦”一下子围了上来,想尽各种方法的帮他脱鞋。
在集思广益之下,邹雪生的鞋总算是被脱了下来,大家一个人一只脚、一只手的帮着化冻,没“抢到”的就去端热水过来给他喝。
当时战友们的可爱面容,哪怕过了几十年邹雪生仍然记忆犹新。
三、重逢可有期?
随着时代的变化,知青们一个个的准备返城了。
宿舍中的知青越来越少,一直表现的有些话唠的邹雪生也变得越来越沉默。别人都有家可回,他该去哪儿呢?
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弟弟也被安排去了江西和父亲一起生活,他的户口都被迁来了北大荒。
对于未来该如何走下去,邹雪生的心里可以说充满了茫然,他是想要回北京的,可是如何能回得去呢?
原先好歹有个伴,大家吵吵闹闹,天南地北的聊天,忙碌却充实。慢慢的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哪怕吵架都找不到人,只能跟树上的乌鸦“争吵”。
1979年,邹雪生和当地一个16岁姑娘结了婚。
女方跟着邹雪生生活了11年,两人之间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本来靠着节衣缩食,这日子还能过下去。然而在1990年,一场突然出现的天灾让他们一年的辛苦白忙活,一毛钱没挣着不说,还倒欠了连里面两万块的土地承包费,另外欠了其他人三万块钱。
这种生活成为了压垮邹雪生妻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反而欠了一堆债,吃苦受累的,终于再也无法坚持,跟着另一个男人跑了。
妻子走了之后,邹雪生带着10岁的女儿搬去了团部,租了间10平方的危房,不为别的,就为便宜。
现在地是种不了了,邹雪生就开始去给人家打短工挣钱。这些钱养活两口人都困难,上哪去给孩子交学费呢?
也正因此,邹雪生的女儿初中都没能读完就辍了学,帮着父亲打工挣钱。长到18后,更是直接去南方打工去了。
老婆走了,女儿也走了,小破屋内只剩下了邹雪生一个人艰难度日。
这些年不是没人给他介绍老婆,但人领过来后一看条件全都跑了,其中一个还嘲讽了一句:“就这条件还找媳妇呢。”
自那之后,邹雪生就再也不愿意找老婆了。
一个人生活总是很孤独的,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有一年冬天的晚上,邹雪生正准备睡觉的时候听到门口有奇怪的动静,过了没两分钟,窗户那边就传来了什么东西抓木板的声音。
邹雪生顿时就反应了过来,自己怕是遭了狼了。随手拿起地上的钢叉,心惊胆颤的望着窗户,唯恐窗户没钉结实让自己成了狼今天的晚餐。
随着狼挖门板的行动越发剧烈,木板上的塑料布都给抓破了,邹雪生的处境越发危险。也正在此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常识:“野兽都是怕火的!”
于是,邹雪生赶紧在漆黑的屋子中摸索着灯油点燃。果然,外面狼的动作瞬间就停了下来,并嚎叫着跑走了。
当天晚上,邹雪生连眼睛都没敢闭,拿着钢叉一直守候到了白天。
四、重逢有期
不知不觉间,2008年到了。
在周围的人都在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奥运会的时候,邹雪生正在建筑工地上扛水泥。每天工作13个小时,挣的钱刚够养家糊口,欠的连队的钱还是没能还上。
8月4日这一天,邹雪生正在热火朝天的扛水泥呢,突然间听到电话响了。
电话是一个陌生的北京号码,接通之后,邹雪生直接愣在了工地上。
只听到一个熟悉的男中音从电话那头传来:“队长,你还好吗?”
“叶……,叶明?”
叶明是和邹雪生一个班的知青,也是北京人,30年没联系,突然听到战友的声音,他如何能不激动呢?

四十年后重获北京户口的邹雪生(左二)在其恩人叶明(右二)家中与荒友合影
通过交流后才知道,叶明等知青打算来北大荒聚一聚,顺便“忆苦思甜”,既然要聚,如何能少的了这位“老班长”呢?他们因此才想尽各种办法找到了邹雪生的电话,并邀请他参加聚会。
30年,当年的战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有的当了大领导,有的当了大作家,就他,啥也不是。
听到战友们的声音邹雪生想笑,得知他们的现状邹雪生想哭。自己来到北大荒这么多年,从一个小伙子成了个快要60的小老头,老婆跟人跑了,女儿在南方打工,连个说个体己话的人都没有。人生梦一场,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这次来北大荒的不止邹雪生班的知青,还有27连的其他知青,总共22人。当大家讲起了这些年的经历后,纷纷为邹雪生感到惋惜。
临分别时,叶明给了邹雪生一支金笔、一块名表和一些茶叶和糖果,邹雪生也很感动,将自己的现住址告诉了叶明,说明天请你们来家里做客。
谁曾想,第二天一早5点,叶明就带着另一名战友来到了邹雪生家。望着这一间危房,他们的眼中写满了难以置信、更让邹雪生感到窘迫的是,家里甚至连个凳子都没有。
“你就住这种地方?就这样活着?”
叶明的话击中了邹雪生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喃喃道:“对不起,对不起。”
叶明抱了抱邹雪生,拿出了身上带着的500块钱交给他。回去宾馆之后,发动战友们一起帮着邹雪生收拾屋子,买被褥、内衣、内裤等生活用品。

大家看着邹雪生的现状都很难过,问他为什么不回北京。邹雪生说:“之前包队里的地,约好了交40%的粮食,结果遇到天灾,天天下雨,根本没粮食交,就相当于欠了队里两万块。”
战友们在北大荒待了三天,没吃邹雪生一口饭,也没喝他一口水,临走的时候大家的眼眶通红,叶明没说多少告别的话,只是说:“我还会再来的。”
叶明说到做到,仅仅过了一年,他真的回来了,而且带来了邹雪生最需要的东西。
这一年里,叶明和其他战友为了邹雪生的事情到处跑,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
为了让邹雪生迁回北京,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总算找到了邹雪生的户口,并给他开了北京知青的证明。想要落户北京得在北京有直系亲属,叶明就提出户口落在他家。接收单位也是他和战友赔尽笑脸才成功搞到的。

2009年6月,叶明打电话告诉邹雪生,他工作调动回北京的手续已办好,而且女儿一起迁北京,退休也在北京办,过几天就来接他回北京。

这个消息让邹雪生欣喜若狂,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一样。
叶明开了两千多公里的车,把准迁证明给邹雪生送过来。他怕寄丢,也怕邹雪生办不好,准迁证明有时效,半个月之后就过期,不容有任何差池。临走前,两个知青老大姐还一人给了叶明一千元钱,让他过来打点人情。
叶明两夫妇和邹雪生父女,到北京的派出所上户时,派出所问邹雪生和户主什么关系。叶明说是战友,证明瞬间被扔回来,说要亲属关系才能上户。
叶明说那就是亲属关系,派出所说要让街道出证明是亲属关系。邹雪生在一边听着脸都白了,有种天塌地陷的感觉。
还好叶明在派出所外打了电话,再回去就给上了户。
邹雪生在四十一年后,终于做回了北京人,他给女儿说,以后这一天就是他的生日。
邹雪生这辈子值了,不是因为他迁回北京,是因为他得到了叶明等一众老知青的真情,这种真情难能可贵,是值得用一生去维护,去感动的
这个在北大荒待了41年的知青邹雪生,是中国最后一个回城的,老天也没有辜负这个善良热心、诚恳忠厚的人!
之后,叶明又帮助邹雪生在北京找到了工作,生活上也时时关注着。在战友们的帮助下,邹雪生慢慢的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