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要说中国国粹,那必须是京剧;要说京剧,则必须提梅兰芳。
但现在看来,新时代里,纵使梅兰芳在世,也不能阻挡京剧的没落,以致于现在的京剧只能在小圈子里,非主流!
说起京剧的没落,不得不说2016年这个分水岭。2016年前,京剧虽有没落,但仍有梅家人扛大旗;2016年后,梅家人的去世后京剧断崖式没落,以致于如今的惨淡!
这个人,就是梅葆玖。梅兰芳的幺九,梅家唯一的传人。自此之后,梅韵幽香,再无后人!
这篇文章,不写太多的京剧与梅派,更多的是干面胡同里的老街坊,一个普通平常的大师(葆玖儿,玖爷,梅老板,老头儿……)。
梅兰芳去世后的梅家几处胡同
1961年,梅兰芳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在风雨欲来前去世了,中国戏曲史上最著名的京剧大师谢幕了,留下了太多的传奇,也留下了梅家:夫人福芝芳,子女有老四、老五、七姐、幺九。
福芝芳因在护国寺9号触景伤情,就搬到了西旧帘子胡同29号,之后老四、老五、七姐也搬了过去。更令人动容的是,京剧名家马连良在风潮中遭遇不幸,无法按回族传统安葬。胆大仗义的福芝芳,出钱出力将马连良火化,并安葬在香山脚下的梅家墓地。并接马连良夫人陈慧琏与自己同住,且住在正房东间,而自己住西间,一住就是六年,直到陈慧琏去世,将其与马连良合葬。
这西旧帘子胡同29号,是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唯一的房产,有产权证的,当时是从《大公报》经理胡政之的王姓女婿买下,用于给梅家管理经济的老友也是新华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曹少璋居住,且也用来存放梅家文物的。1954年购买这院时,王姓女婿着急卖,出价6000元,梅兰芳嘱咐曹少璋买下的。当时的6000元,也不过是梅兰芳大剧院三五天唱戏的收入,可见当时梅兰芳的票房是多么火。
梅兰芳还有一处四合院,是无量大人胡同5号院(90年代金宝街拆旧建新后,早已不复存在)。在这院里的缀玉轩,梅党(黄秋岳、赵叔雍、齐如山、冯耿光等)给梅兰芳出谋划策、包装支持,令还有陈三立、陈师曾等大师巨匠都是梅兰芳的铁杆儿粉丝,时常一起聚会讨论。因此在无量大人胡同,将文学与曲艺进行了融合、结盟。
而梅兰芳最后十年居住的护国寺街9号,在梅兰芳去世后的风潮里,小将们不但贴大字报,还搬了进去住,直到七十年代末风潮过后,政策允许福芝芳回到护国寺9号居住。但福芝芳因是伤心地而不愿搬回去,但却请求在此地建立了梅兰芳纪念馆。梅家及梅兰芳的粉丝纷纷献出相关文物,很快纪念馆就建成了。
还有一条胡同与梅兰芳有关,那就是49年新中国成立前,梅兰芳一家从上海搬到北平,住在史家胡同的陈关峰家中,就是现在的干面胡同红十字会宾馆。为什么两条胡同会换了呢?主要是以前正门开在史家胡同,后门在干面胡同,现在后门变正门了。就如史家胡同24号,凌叔华家,也就是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以前的正门也是在干面胡同。
当福芝芳与子女从护国寺9号搬到西旧帘子胡同29号,并邀马连良夫人陈慧琏同住时,幺九梅葆玖与妻子住在岳父家干面胡同里。
在干面胡同里,幺九变成了大师,扛起了梅派大旗;在干面胡同里,梅葆玖也做了六十年的老街坊。
干面胡同里的老街坊葆玖
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1957年开始就住在干面胡同30号。而16岁的梅葆玖从1949年就住进了史家胡同,也就是现在干面胡同。夫妇二人那是门当户对。
梅葆玖的夫人名叫林丽源,是梅兰芳京剧团艺术顾问。夫妇俩几十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但有一点小小遗憾就是他们二人膝下无子女,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夫妻感情。林丽源的信息大家知道甚微,关于他们的一些事情也就鲜为人知,因此这对京剧伉俪,就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虽然他们没有子女,可是有20只猫跟随梅葆玖夫妇居住,“每当给它们准备好一大盘食物,就连街坊的猫都会跑来蹭吃,梅先生曾说,人生一大乐趣就是看猫吃饭。
玖奶奶林丽源,是一位出生于上海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父母是四川本地的大富商,后举家迁居上海。玖奶奶年轻时也经商,她漂亮,端庄,是个非常讲规矩、讲原则的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玖奶奶和玖爷爷自由恋爱走进了婚姻。作为梅家媳妇,玖奶奶得到了梅家上上下下的认可。梅家在风雨飘摇中不倒,离不开玖奶奶的一路携手同心。
玖爷爷和玖奶奶那时的爱情,像水一样,平淡却隽永绵长。玖奶奶不做生意后,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次玖爷爷出门,玖奶奶总会放下手头的事,叮嘱几句“你多穿点儿啊”“你当心着些”。尽管她不爱抛头露面,但凡玖爷爷要参加正式活动,她都会打扮得体、大方整齐地陪他出席,静静地坐在他一旁,碰到记者拍她时总会拦住,极为低调的她,从未上过镜。
即使在困厄的光景里,玖奶奶始终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地守着这个家。祖爷爷梅兰芳先生逝世后的第5年,玖爷爷的命运在“文革”中被改写。那几年玖爷爷倒霉了,他失去了舞台,连吊嗓子都不让,更不给他唱戏,还把他罚到舞工队打杂,放电影、调音响,被拖去游街挨批斗。担心连累到玖奶奶,玖爷爷提出要和她撇清关系。可玖奶奶毫不理会,照顾着年迈的祖奶奶福芝芳。祖奶奶最后的岁月已离不开她了,对这个儿媳越发喜欢和看重。
在风潮时期,小将们来到干面胡同,要斗梅派的传人梅葆玖。梅葆玖的妻弟担心姐夫身体承受不了,就把姐夫推到了地下室藏起来,而自己装作是梅葆玖,反正小将们也不认识梅葆玖。二十岁的妻弟在小将面前,特别积极,特别真诚地喊道“我梅葆玖接受小将的批判,坚决支持小将,向小将们敬礼!向小将们学习”小将们见梅葆玖这么真诚,就喊“这不是请客吃饭”,妻弟马上就响应到“不是请客吃饭,要真诚悔改!”
小将们见梅葆玖这么积极,闹了一会儿就赶下个场儿去了。梅葆玖岳父家的阿姨刘嫂看到妻弟和躲在地下室的梅葆玖,不忍地留下了眼泪,“梅舅从不招惹谁,这是怎么了?”
那些日子,有玖奶奶的陪伴相依,玖爷爷并未因此沉沦,心态平静到“谁生气谁是傻子”。他总是说:会有出头的一天!有一次,玖爷爷戴着高帽游了一上午街,说是下午三点再批斗他,玖爷爷一看还有俩钟头,决定先睡一觉。到点后,就听见有人在外面大叫:“开门!梅葆玖,轮到你了!”玖爷爷不慌不忙地洗了一把脸,乐呵呵地对玖奶奶说:“我‘上班’去了啊!”
也正是有感于干面胡同街坊的帮助和热心,梅葆玖在干面胡同一住就是六十年,和左邻右舍相处十分融洽。同样在老街坊的眼里,梅葆玖就是一个再熟不过的老街坊。
胡同里有一位老太太,是刚搬进来的。有一次见到梅葆玖骑着自行车进家门,开口就问:“昨天还看您演穆桂英挂帅呢,怎么今儿就光膀子骑上自行车了呢?”梅葆玖想都没想就回道:“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老爷们儿了!”
梅葆玖还是一个猫奴,是整个胡同猫咪的饲养员。梅葆玖、林丽源没有子女,有一屋子的猫咪。有一只猫咪每次都在梅葆玖昂贵的音响柜上走猫步,就是不肯下来,但只要一听到梅葆玖进门的声响,就立马跳下来,等着梅葆玖来喂养,猫咪则围着梅葆玖的裤脚蹭来蹭去。一会儿工夫,整个胡同里的猫咪都围了上来,而梅葆玖则不厌其烦的喂食。
干面胡同里的谦谦君子大师
国人都肯定梅葆玖是继梅兰芳之后的京剧大师,但梅先生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自己是个“打工的”,是来将父亲梅兰芳的艺术传承的。
梅葆玖当然是位京剧大师:他以四十五岁的高龄、十五年长期的间断而再次站上舞台,打破了戏曲表演的极限;他以传统的京剧融合最新的欧美交响乐伴奏,并编曲配器,让京剧适应新时代。
更难得的是,梅葆玖大师,更是一位谦谦君子。
曾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工作的一位编辑,因与梅先生是对门,偶尔打个照面,算是认识。这位编辑有个朋友非要拜托在梅兰芳100周年的邮册上让梅先生签名。梅先生不但痛快的答应了,还主动要给签上日期,而且还主动写了100周年那天的日期。
还有一位老邻居,是一位80多岁的老哥哥,自己住在隔壁,梅先生有空就去坐坐。有一次老哥哥因为摔倒在地,好在梅先生及时赶到,将摔伤腰和手的老哥哥送往医院,还给垫付了医药费。
这就是干面胡同30号里的老街坊,一位胡同里的老爷子,国家级京剧大师。可惜的是,梅先生于2016年4月25日因病去世。更可惜的是,梅先生之后,梅兰芳的梅派再无梅家人,而京剧也日泄千里,“沦为”非主流,而摇滚、说唱等“不入流”却迅速变为主流。
当然不管未来的京剧将怎样演出,未来的观众能接受怎样的京剧,也不管未来的戏曲如何变化,我们都将铭记这些老艺术大师,这些在北京胡同里的中国文化国粹。
每一条胡同,胡同里的某个院子,都有可能其深厚的历史过往。有感于胡同文化之深厚,胡同故事之多,惹我们欲探之而分享。假若有哪一天,北京千余条胡同都能有个胡同志(类似地方志),或张贴或网络,示之,给国人多些念想,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