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的美满婚姻是一段佳话,令人艳羡,他们真正做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林语堂曾经说过:“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的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
良好的婚姻关系是平和自然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包容着两个人的个性,让婚姻中的夫妻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林语堂和廖翠凤也是这般,他们互相扶持,彼此关心,在外人看来,他们已经紧紧连结成一个整体,不分你我。
但是他们却依然保留了自己的个性,比如说宗教信仰上面、和价值的不同。
邵洵美在一篇文章《我的朋友林语堂》中详细记载了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之间的一段小插曲。
一次,廖翠凤患上了急性盲肠炎,需要尽快做手术,而当廖翠凤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脸色发白,疼得浑身发抖。
此刻林语堂也陪在她的身边,贴心鼓励着她、安慰她,不过就在被推进手术室的前一秒,廖翠凤突然抓住林语堂的袖口,用颤抖的声音说:“语堂,我不怕,可我对你有一个要求。”
林语堂一家
林语堂紧紧握住妻子的手,此刻,妻子的生命就是最贵重的,他连连点头,表示无论妻子提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
廖翠凤接着说:“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甜蜜的家庭,给了我你这样完美的丈夫,给了我健康的身体,现在又给我这样勇敢的病。”
“我有你给我的爱,也有虔诚的信仰,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并非不怕开刀,但是我不怕死,但我对你有一个要求。”
妻子动情的话让林语堂想起了这么多年两人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他深受触动,不觉泪如雨下,不停说着:“有什么样的要求你尽管说,我总可以答应你。”
林语堂和女儿
廖翠凤看到林语堂笃定的态度,欣慰地笑了,随后说:“我要你陪我向上帝祈祷,给我平安。”
这听上去不是一个很难的要求,但没想到爱妻心切的林语堂听到这个要求,却满脸通红,握紧双拳,额头上青筋爆出,低头说着:“这个我不来,这个我不来。”
而廖翠凤看到林语堂这般抗拒,也十分吃惊。当然,这件事倒没有影响感情,廖翠凤出院回家后,二人很快就甜蜜如初。
不过这个小插曲也让廖翠凤明白,虽然林语堂对她的爱不假,不过他对信仰的固执也是真的。
廖翠凤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于上帝的信仰给了她面对生活的勇气,但林语堂对于基督教,却是经历了从坚守到怀疑到再次皈依的变化阶段。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亲是当地长老会的牧师,从林语堂祖父那一辈开始,他们家就开始信仰基督教。
林父在闽南离海岸约六十里一个偏僻山谷中的小乡村传道,林语堂也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不过成年后的林语堂因为认知的变化对基督教产生了些许怀疑,从而退出基督教,但是廖翠凤依旧是个虔诚的基督教教徒。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妻子有义务引导不信教的丈夫走向上帝的怀抱,所以廖翠凤一直试图去影响林语堂,让他重新信基督教。
包括总是拉着林语堂去教堂祷告,去参加教会活动,以及这一次在手术前,她动之以情,以自己的生命安全为由,让林语堂为她祷告上帝。
但没想到林语堂在宗教信仰方面,这么固执。在做完手术后,林语堂愧疚地守在她病床前。
他说:“我并非不担心你的安全,只是觉得祷告上帝,实在不靠谱,上帝真的一定存在吗?不如去求求为你做手术的医生。”
廖翠凤听完,无奈苦笑一声,随即握住了林语堂的手,表示理解,如果他真的不愿意,那么她也不会强求。
两人婚姻相处的秘诀在于“求同存异”,两个人都能保持自己的特质,又能和谐共处,林语堂说廖翠凤是善于接纳万物的水,而自己是凿穿万物的金。
两人性格如此不同,但却能彼此接纳,彼此包容,相互妥协,就比如在宗教信仰这件事情上,廖翠凤虽然一直试图劝林语堂回归基督教的怀抱。
但是在看到他对信仰的倔强和固执以后,她也不再强求,这是她经营婚姻的聪明之处: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同时这也体现了廖翠凤对这一段婚姻的珍视,她和林语堂的婚姻,可谓是来之不易,两人冲破了多重阻碍才最终如愿以偿走到一起。
廖翠凤的父母一开始便不同意她嫁给林语堂,考虑到两人的生活环境、交往圈子、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担心两人婚后不和。
廖翠凤是鼓浪屿首富廖家的二小姐,她成长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出落得大方得体。
而廖翠凤的父母在为廖翠凤挑选一个如意郎君这件事情上,也是非常谨慎,想要找到一个人品、家世、才华都足够与廖翠凤相配的人。
而林语堂家境普通,不过学习成绩优异,与廖翠凤的二哥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认识。
林语堂可谓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是圣大的特优生,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在大二结业典礼上,四次登台领奖。
廖翠凤的二哥对林语堂很是欣赏和钦佩,在家人面前也总是提起林语堂,而廖翠凤就是从二哥口中对林语堂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一次,林语堂受邀来廖家吃饭,在饭桌上,林语堂表现得彬彬有礼、谈吐不凡,而在坐在餐桌对面的廖翠凤看见一边的林语堂,不觉有些心动。
廖翠凤虽然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但是她个性开朗大胆,尽管身边的长辈从小就教育她女性要矜持,但她却觉得当遇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之时,就应该主动把握住才不至于后悔。
对于林语堂就是如此,在林语堂来家里做客当晚,用过晚餐后,林语堂与廖翠凤二哥在书房谈笑风生,他的外套就留在客厅的沙发上。
可当从书房出来,却发现外套不见了,他正找着外套,廖翠凤从里屋出来,说是看着林语堂的外套脏了,便帮他拿去洗。
于是这两人就这样搭上话,廖翠凤主动邀约林语堂明日见面,说是把衣服还他。
次日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廖翠凤单论外貌,不算十分标致,但是她明媚开朗的个性让林语堂如沐春风。
林语堂也感觉得到廖翠凤意属于他,而他的内心却有些犹豫,并没有立刻回应廖翠凤对他的青睐。
因为不久前,他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他原来喜欢的是陈锦端,但是陈家长辈觉得林语堂家境普通,便替女儿委婉拒绝了林语堂。
所以面对廖翠凤时,林语堂也有同样的担忧,不过廖翠凤的热情感染了他,他们二人走到了一起。
但是廖母得知二人的恋情后,忧心忡忡地对女儿说:“和乐(林语堂)是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
但是廖翠凤却坚定地说:“没有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乐意就是好的。”
看着廖翠凤那么笃定,廖家父母也不好再阻拦,同意了他们交往,而廖翠凤对爱情的坚定和笃信也让林语堂非常感动。
1919年,两人正式结婚了,结婚后,林语堂就提议要把结婚证烧了,他说:“结婚证这种东西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
而廖翠凤也欣然同意,于是这两人成了一对没有结婚证的夫妻,这也代表了两人要一起携手走下去的恒心。
婚后廖翠凤陪着林语堂出国深造,在异国他乡,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两人靠着微薄的生活费,日子过得很拮据。
廖翠凤从小到大一直衣食无忧,从未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但是与林语堂婚后,廖翠凤必须学着打理家中大小事务,照顾好丈夫的生活。
林语堂时常很懊恼,他担心妻子跟着自己受苦了,但廖翠凤却不以为然,她说:“与你一起过日子,我甘之如饴,哪里会苦呢。”
其实两人相处过程中,也经历过磨合时期,两个个性迥异的人,在找寻一种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比如,林语堂有着文人洒脱不羁的天性,讨厌一切形而下的束缚,也不喜欢循规蹈矩。
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他不喜欢领带、裤腰带、鞋带,认为那都是束缚着人的自由,对待外形衣着也是非常随意,甚至头发长了也不喜欢剪短。
但廖翠凤做事井井有条,喜欢把生活中的事务都规划起来,穿衣打扮更是精致整齐。
廖翠凤和女儿
她常常盯着林语堂看,然后担忧地说:“堂啊,你早上脸是不是没有认真洗啊?有眼屎,鼻孔毛长得长出来了,牙齿也被烟熏黑了,还有头发可太长了,看着像什么话。”
林语堂听着廖翠凤不停地唠唠叨叨,有时不免有些不耐烦,说:“都是面子工程,有什么要紧?”
廖翠凤也不甘示弱,继续念叨:“面子当然是要顾的,你也是出国读洋书喝过洋墨水的人。”
不过两人的争论往往点到为止,从不真的红了脸,一般林语堂就听从廖翠凤去把脸重新洗了,去理发店把头发理短。
廖翠凤虽然在生活细节上,总是试着让林语堂按她说的做,但她也懂得尊重林语堂的个性。
比如廖翠凤是一个重视实际的人,缺少一些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愫,同时她还觉得那些诗歌、画作有些矫情。
实际上,廖翠凤几乎对除了林语堂以往的所有艺术家、文人,都不抱有好感,觉得他们不切实际。
但是唯独对林语堂,她即使不理解也会选择包容,比如林语堂伤春悲秋之时,对路边凋落的花瓣起了惋惜之情,叹息一声。
廖翠凤虽然不理解,但也断然不会嘲讽林语堂流露的脆弱情绪,她往往就静静旁观,等待林语堂平复下来。
廖翠凤陪着林语堂度过平淡孤寂的异国生活,到了林语堂学成归国,又靠着学识才华成为文化名人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廖翠凤的付出。
林语堂成名后身边有了许多诱惑,围绕着许多年轻貌美也不乏学识的仰慕者,和林语堂同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大都没能抵抗诱惑,而选择抛弃发妻另娶。
廖翠凤看着身边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心情也很惶恐,倒是林语堂主动安慰她,向她保证:“我不要什么才女,我要的是贤妻良母,你就是。”
“贤妻良母”这四个字,是林语堂对廖翠凤最高的褒奖,也体现了他对廖翠凤这么多年的付出的感激与认可。
嫁给林语堂这么多年,她为他洗手做羹汤、操持家庭、养育孩子,她是他的贤内助,也是他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而林语堂对廖翠凤,也是一心一意、情深意重,他对围绕在身边的仰慕者,从不正眼看待,也从来没有传出什么绯闻。
都说女人对一段婚姻的自信取决于男人的态度,看到了林语堂面对婚姻的坚定不移,廖翠凤也一扫之前对婚姻的怀疑。
她相信林语堂不会背叛自己,所以她不会特定限制林语堂与其他女性的正常交往,也不会神经质地侦查林语堂每天的踪迹。
即使是对待林语堂的“白月光”陈锦端,她也采取了很大方的态度。
据林语堂女儿回忆道:“父亲对锦端阿姨的爱情始终没有熄灭,我们住在上海时,有时她会来家里做客。而每次父亲知道她要来,总是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不过陈锦端每次来林语堂家里做客,廖翠凤也知道,她不会吃醋,反而会主动和孩子们提起。
她甚至有些得意地说:“你们父亲是爱过你们的锦端阿姨的,但是最终嫁给你们父亲的,是那个不嫌他穷的廖翠凤。”
她说完就会哈哈大笑,一旁的林语堂有些不自在地微微一笑,他们两人的内心都是相通的,林语堂心底为陈锦端留了一个位置,但他最爱的人,依旧是廖翠凤。
1969年,林语堂和廖翠凤举行了金婚庆典,林语堂送给妻子一枚金胸针,上面有“金玉缘”三个字。
并刻了一首诗:“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明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他情真意切对廖翠凤表白道:“婚姻生活,如渡大海,风波是一定有的。婚姻是叫两个不同的人过同一种生活。”
“女人的美不是在脸上,是在心灵上。等到你失败了,她还鼓励你;你遭诬陷了,她还相信你,那时,她是真正的美。”
“你看她教养督责女儿,看到她的牺牲、温柔、谅解、操持、忍耐,那时,你要称她为安琪儿,是可以的。”
安琪儿就是天使,对林语堂而言,廖翠凤毫无疑问就是他的天使,她的温柔、乐观,她对家庭的付出、对他的鼓励和照顾,都是照进他生命的光芒。
他们的女儿们常说:“天下没有像我爸爸妈妈那么个性完全不同的伴侣,一个是出身闽南乡山中乐观成性的穷牧师的儿子,一个是厦门鼓浪屿严肃的钱庄老板的女儿,但两人又是那么和谐。”
对彼此的爱是他们维持一段和谐婚姻长达几十年的动力,这份婚姻是两人的避风港,支持两人一起度过人生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