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本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张茜作为陈毅元帅的夫人,她一生生育四个子女。
在陈毅去世后,她也身患重病,但手术后却坚持完成丈夫的遗愿。
在陈毅去世两周年后,张茜也随他而去。
曾有文章以“陈毅夫人张茜——一个美丽的女人还可以这么伟大”为标题。
那么张茜到底做了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1922年,张茜出生在汉口的一个普通家庭,乳名春兰。

父亲张耀亭是穷苦出身,原本是在饭店给人家当跑堂的,后来在船上当大副的姑父看他干活很辛苦,但是又挣不到什么钱,于是就利用自己的优势,给他在船上找了当船员的工作。
当船员虽然挣的不多,但是足够他和妻子的生活了。奈何张耀亭船上学会了喝酒赌钱,每月的薪水一到手,没几天就花完了,有时甚至还要向别人借钱吃饭,以至于很多亲朋好友都看不起他。
如今,妻子生了女儿春兰,他还是老样子。有朋友看不下去了,就数落了他一顿,没想到他就给妻儿一些钱就再也不回家了。
父亲一走,就可怜了春兰母女二人了。
由于长期没有营养,母亲奶水不足,邻居们和亲戚见她们可怜,就隔三差五的母女俩送些吃的。
就这样,春兰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到了6岁。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春兰每天眼巴巴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她也有了读书的愿望。
可是母亲根本没有能力供她读书,为此母亲心痛不已。
就在母亲因为春兰不能读书每天以泪洗面之时,春兰的姑姑姑父提出要资助她上学。
姑姑姑父五金店里的小老板,手头上还算宽裕,没有孩子也喜欢孩子,他们不想眼睁睁看着这么可爱的侄女没有学上。
就这样,幸运的春兰在姑姑姑父的资助下,有了读书的机会。
春兰在入学之前,母亲为了表示对女儿的疼爱,给她改名叫掌珠。
在学校,掌珠的语文成绩尤其好,她写的作文经常被选登到校刊上。
小学毕业后,掌珠考上了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
在这里,她认识了好朋友林仪贞。
她比掌珠大一岁,曾经接触过进步思想。
1935年,北平爆发了以清华、北大学生为主的“一二九”学生救国运动。
14岁的掌珠和林仪贞参加了救国运动,她们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反日示威游行,到工厂、农村和街头等场所去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对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在此期间,掌珠还读了许多进步书籍,通过参加抗日救国运动的锻炼和读书学习,掌珠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1937年,掌珠与仪贞在初中结业后,一起考取了湖北省立师范学校。

然而,还没有上几天学,战火就爆发了。于是掌珠和同学们就投入到了抗日的激流中。
为了把抗日救亡的烈火燃烧到每个角落,掌珠还曾毅然决然地放弃一段读书时间,奔波到武昌纺织工厂去当“临时工”。
当人家做工的时候,她和大家一起劳动,工休的时候,她就抓紧时间把大家组织起来,教唱歌排戏,她利用一切能用的宣传手段,竭力唤起人民抗日的激情。
1938年前后,逐渐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的新四军,集中了一批很有艺术才能的人才。
为了活跃部队战地生活,新四军首长决定,成立一个战地服务团(也就是文工团),专门编演一些战士喜爱的文艺节目。
出任战地服务团的团长的的是朱克靖,所以为战地团“招兵买马”成了他的任务。
当时他住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去学校里招收一批进步而又有文艺天才的青年去充实战地服务团。
一天,与林仪贞经常来往的一位男同学带着朱克靖来找她。见面后,他向朱克靖介绍说:“这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活动家林仪贞,她还有个‘部下’叫张掌珠。”
朱克靖听了之后,问了她几个问题,之后就建议林仪贞和张掌珠加入他们的文工团。
林仪贞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张掌珠之后,她表示愿意参加。
当时还有一位名叫丁剑影的女孩子,是湖北省美专的学生,闻讯后也来找林仪贞,要求一起参军。
1938年春,在朱克靖的介绍与帮助下,张掌珠便决定与林仪贞、丁剑影一起到南昌参加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投入革命队伍的怀抱。
在到达南昌之前,张掌珠决定自己的名字有些封建,于是三人一起改了名字,她改名叫张茜,林仪贞改名叫林琳,丁剑影改名叫丁汀。
在战地服务团里,张茜和林琳被分配到戏剧和音乐组,丁汀被——分配到美术组。从此,开始了她们的崭新生活。
不久,张茜她们三人就到了新四军的战地服务团。
新四军政治部和战地服务团都驻在江西南昌泾县的云岭村。
此时,16岁的张茜除了经常在当地的陈家祠堂演出外,更多的是随团到前线去为战士演出,有时也到工厂、学校或农村去演出。
1938年一年间,张茜就排演了很多节目,而且在大多数剧目中演主角,如《阿Q正传》中的吴妈,《魔窟》中的小白菜,《雷雨》中的四凤,等等。
由于她表演的才能非常优秀,几乎全军的战士们都知道她的大名。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驻扎在苏南溧阳县茅山根据地的水西村,司令员陈毅也住在这里,他有时到云岭军部来开会。

有一次,他到云岭后的第三天晚上,去陈家祠堂看战地服务团的演出。这次他看到的正是张茜扮演的《一年间》中的新娘子。
看完这次演出后,陈毅对张茜念念不忘,脑海里全部都是张茜的身影。
那一夜,他失眠了。
第二天,他强打着精神参加了一个会议,在会中,所有都看出了陈毅的反常。
陈毅终于忍不住了,一天下午,他跑到云岭去找他的老朋友——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聊天。目的是要求朱克靖分派一些战地服务团的团员到一支队游击区去做战地服务工作。
他主张战地服务团只留小部分人在后方即可,大部分人应派到各支队前线战地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励部队……
聊天结束后,当朱克靖送陈毅出门时正好遇见了张茜她们一行人。
朱克靖向陈毅介绍了张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此刻的陈毅是多么希望见到张茜,这突如其来的机会让他非常开心,就不由自主地和张茜多说了几句话。
朱克靖见陈毅对张茜很有好感,就对陈毅试探地说让他成个家。
“哎哟,同志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啊!”陈毅故意摇着头这样说。
“现在是全面抗战,是持久战,又不是过去只钻山沟,你要长期打算才是啊!”朱克靖语重心长地说。
陈毅对朱克靖没有什么可保密的,直接对他说:“那这件事可就要靠你了。”
朱克靖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问他张茜怎么样。
陈毅故意装作不着急的样子,“可以试试交往一下。”
之后,朱克靖又征求了张茜的意见。
张茜有些女孩的害羞,她既不点头也不摇头。
事后,张茜将此情告诉了她的老同学——亲密战友林琳,并且说明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由于林琳对陈毅印象很好,也非常崇敬,就竭力劝她和陈毅好起来。她对张茜说:“陈毅可是一位好同志,真是难得的伴侣啊!”
但是张茜担心的是她文化太低,陈毅才华横溢,她和陈毅直接差距太大。而且服务团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自己,而现在偏偏选上了一位首长,会让人以为她想攀高枝。
林琳打消了她的顾虑:“是陈毅在追求你,真心爱你,又不是你主动找的他……”
1939年冬,朱克靖为了使陈毅同志能得到较多的机会接触张茜,便在安排服务团分队到一支队去演出时,把张茜调到这个分队作台柱子。
领队人也是对陈毅十分崇敬的一位好同志,他知道陈毅正在追求张茜,心里很愿意帮陈毅的忙。
一次演出,需要各种各样的服装,这就需要由专人去群众中或者战士中去借。
由于领队同志深知朱团长此次将张茜派到一支队来的含意,就故意决定张茜同志在此次演出中既当演员,又要负责“管理服装”。

要演出的剧中人里有一个相当于司令员身份的我军首长,领队同志指名要张茜向陈司令员去借,别的服装都支配给另外几位同志分头去借,然后由张茜分类整理。
去找陈毅借衣服,张茜虽然觉得别扭,但是还是醒着头皮去了。
到了陈毅的办公室,张茜开门见山,“首长,我们今晚要演出,想向您借一套衣服,好么?”
“借衣服,那还不容易!”陈毅接着又问:“要什么样的?我身上这一套可以吗?”
张茜微笑着点头说:“可以的。”
陈毅立刻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换上别的衣服。
张茜接过陈毅换下来的这套衣服,只说了一声“谢谢首长!”便行了个举手礼匆匆而去了。
张茜前脚刚走,陈毅就想起来衣服口袋里还有一封自己写的完美春兰的小诗句的手稿。
他生怕张茜发现之后笑话他,于是他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正当陈毅心情极度不安的时候,机要员小高又送进来万万火急的电报,参谋长跟着进来……
衣服全部借到之后,张茜这一天把演出用的服装都集中到手后,就开始整理了。当她整理到陈毅所借给她的这一套衣服时,发现了陈毅口袋里的“秘密”:小箭含胎初出岗,似是欲绽蕊露黄。娇颜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张茜看到后,眼睛湿润了。
其实她心里也是喜欢陈毅的,只是自尊心让她不敢迈出那一步。这让她觉得自己很对不起陈毅。
那天晚上的演出,张茜暗暗地盼望着陈毅能去看戏,可惜他守着敌情电报没能去。
第二天,张茜去还陈毅的衣服。
由于已经知道了陈毅对自己的爱意,张茜这次并没有借衣服时候的拘束感了,她看着眼前的陈毅,她心里在想:你真好,等了我那么久。有人说,爱情是个怪物,可你把这个怪物征服了,而且把它变得那么美好!
当时,她和陈毅并没有离得很远,她恨不得一头扑上去把他紧紧地拥抱着,不过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激情。
就在她转身要走的时候,陈毅叫了她的小名春兰。
之后他用他的打手握住了她的一双小手。
陈毅告诉张茜自己要去前线了,会给她写信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经常以书信往来。
一年后,张茜也调到了一支队工作,和陈毅接触的机会也多了。
支队部的干部和警卫员都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有人还打赌说:“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喝陈司令员的喜酒了!”
果不其然,1940年1月的一个夜晚,张茜和陈毅在一支队司令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不久,张茜就跟着陈毅上了前线。

1940年9月,张茜在黄桥战役中和政治部服务团在一起,抢时间编写了很多战场上的宣传鼓动材料,并在火线后方进行动员民夫和帮助医务人员救护伤员的工作。
在苏北新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在农忙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新四军各单位的男男女女,都无偿地尽力帮助群众干农活。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和老百姓过的是一样的艰苦生活。老百姓吃什么,军队也只能吃什么,有时军队甚至比老百姓吃得还要差些。要是遇到灾荒年景,部队还得节约粮食,救济灾民。
在吃饭问题上,官兵都一样,直到后勤部门觉得生活来源较有了保证的时候,才又规定团以上干部和病号可以吃“保健饭”。
陈毅是吃“保健饭”的,张茜那时吃的是大锅饭。

当她有机会和陈毅住在一起时,她总是跑到大厨房去吃大锅饭。吃完了带着洗干净的搪瓷碗和筷子回到她和陈毅的住处。
后来陈毅发现张茜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躲着已经,他发现之后,意味深长地对张茜说:“夫妻是要在一起过一辈子的!你躲掉今天,却躲不掉明天啊!”
张茜被说得哭笑不得,她反驳说:“你这个人真是的,公家规定给你这么一点‘保健饭’,是为了保证你的健康和工作需要,这可是个原则问题,我不听你的!”
1942年5月,张茜生了第一个孩子。由于战争局势紧张,张茜只能把不满周岁的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
1943年4月,日寇在华中地区的大规模“扫荡”已经失败,整个华中的斗争形势略趋稳定。在军卫生部部长崔义田等的关怀和建议下,张茜和儿子才得以团聚。

1943年9月,张茜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当时陈毅不在身边,她除了独立承担着抚养孩子的责任,还要经受着战争环境和党内斗争的双重压力。
1947年,陈毅指挥华东内线部队,在山东解放区全境内线作战,诱敌深入,痛歼敌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张茜带着3个孩子,随机关单位连夜从烟台渡海转移到东北的大连。
在这里,张茜也不忘学习,她既学英语又学俄语。这也为她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上海解放后,陈毅任上海市长。
1949年夏,张茜带着3个孩子来到上海,再次与陈毅相会。经过3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斗,他们终于在祖国赢得新生的欢乐时刻团聚了。
到上海后,张茜曾任上海俄语专科学校的宣传股长。
1951年初,张茜将心爱的小女儿托给别人照顾,自己离职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进修。俄专结业后,她曾在几个单位担任文字编辑工作。
1953年,她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在此期间,她读了很多的书。
1954年初,张茜随陈毅调到北京。

1955年春至1957年冬,张茜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从事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她曾以耿星为笔名,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小说集《沙原》和李昂诺夫的多幕话剧《平平常常的人》。
这是她在俄语学习上获得丰硕成果的一个明证。
自陈毅副总理接替周恩来总理所兼任的外交部长职务后,张茜的工作也就转移到外交方面了。
1955年11月,张茜随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这是她第一次出国。
1958年,张茜曾率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柬埔寨。
1962年9月下旬,印度尼西亚政府贵宾访问我国,张茜陪同游览名胜。由于张茜的才华,常常使交际场合活跃非凡。

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14国,陈毅副总理和张茜陪同访问了14国中的部分国家。
通过出访和在国内陪同外宾的活动,她结识了很多友好国家、尤其是亚非国家的高级官员和夫人,他们都成了张茜的好朋友,非常赏识张茜的风采和才华。
1970年,陈毅得了重病,在照顾丈夫的时候,张茜自己也开始咳血了,只是没有让陈毅知道。
陈毅患病期间,他希望自己病好后补写一些诗稿,并把自己以前所写的一些诗稿修改一番,再整理成册。
但是没想到他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1972年1月6日,陈毅与世长辞。
陈毅逝世两个月后,残酷的病魔又摧残着张茜,1972年3月初,她在301医院被确诊患了肺癌,3月17日,张茜做了手术。
此时的张茜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因此下定决心,自己手术后一定要振作起来,为了完成陈毅的遗愿。
陈毅的诗稿有300多篇,为此,张茜请求陈毅生前的好友赵朴初过来帮忙。
当她病重不能起床时,就由儿子昊苏将稿子念给她听,由她斟酌和选定。当她稍微觉得可以起床时,就下床来自己翻阅和圈选。这样,她每天要做长达数小时的工作。
事后她对孩子们说:“我把翻阅你们的爸爸的诗篇这件事,看成是一种有益的学习,从中可以找到精神上的慰藉。有时我觉得好像是在和你们的爸爸对话,别人或者以为我流泪很悲很苦,我却觉得乐在其中。”
自陈毅逝世后,张茜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带着陈毅的遗篇,随时翻阅,即使是临时决定从医院回家看一下,也要带着诗稿。
为了编好陈毅的诗选,她费尽了心血,对陈毅诗稿写作的历史背景,准确的时间地点,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核实。她曾带着重病,在医院里走访了许多身经百战的老同志,查阅了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战史。
在赵朴初的热心相助下,终于在1972年冬编成了一部包含100篇作品的《陈毅诗词选集》的手抄本。
之后,张茜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把诗集打印了出来。她立即要孩子们开列一张名单,尽快地把诗选分送到陈毅生前的老战友们手中,分送到孩子们的同学和战友手中,分送到一些干部和工农群众手中。
1974年3月20日,张茜与世长辞了。她带着编写完《陈毅诗词选集》的宽慰心情含笑而去了。
张茜逝世后,邓颖超同志曾在一次女同志的会议上叹惜地说:“张茜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她在女同志中真是一位模范!可惜啊!52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是的,她是模范,是一位不曾出现在模范人物会议上的模范。她那极不平凡的、鞠躬尽瘁的智暂一生所积累下来的精神食粮,像甘露一样,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心田。
张茜和陈毅元帅一同经历了新中国的的诞生,他们一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张茜作为外交妇女团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远值得后辈尊敬和缅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