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五颜六色的天空
等一回”的许仙白娘子,到“十八里相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湖边从不缺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当镜头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边,切换至2018年8月,在浙江宁海,一位耄耋老人的家中,一场相隔七十多年的恋人“相见”的故事正随着这位老人的回忆徐徐展开。
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样和西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人的头发已经花白,她戴着古朴的眼镜,用写满岁月风霜的手轻抚着照片,照片上坚毅俊朗的面庞,是她的初恋情人,只可惜当年一别,再相见,他们已天人永别。
这位老人叫徐婉婵,她的初恋情人叫王斌,小名王振康。
徐婉婵晚年患了眼疾,因泪腺堵塞已经二十多年未曾流泪,而此刻,她凝望照片上挂念心间七十多年的他,腮边滑落一滴泪,爱情就此遍地生花……
他们的故事,藏在老人的追忆中,让我们乘着时光的马车回到1947年的杭州,去见一见年轻时的徐婉婵和王振康。
图 | 年轻的徐婉婵和王振康
从一见钟情到天涯相隔
他们的相遇,像诗。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947年,笕桥空军军官学校第25期学员王振康,在一次体育联赛时,捉住了命运的一瞥。
人如其名,20岁的徐婉婵有着一米七多的修长身材,姣好的面容、清雅的气质,她只要微微一笑,许多人便会深受吸引,像是饮了花酿酒一般地沉醉在她的笑容中。
在这次体育联赛中,徐婉婵是杭州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的排球队员,王振康是军官学校的篮球队员。
突如其来的雨,是爱情的序曲。徐婉婵在躲雨的人群中,发现了那束直抵内心的炯炯目光。她含羞低眉的一瞬,给了王振康追求的勇气。
果然,第二天,徐婉婵宿舍楼下就出现了三个年轻的军官找她,其中一个便是王振康。带着年轻人的冒失和对眼前人由衷的喜爱,这个一身空军服装、英姿飒爽的大男孩儿现了憨态:“我们想来……想来参观你们学校……”
图 | 王振康毕业照
聪慧的徐婉婵自然听出了话外之音,只一晚的时间,便打听到徐婉婵的学校、宿舍和姓名,想必王振康为了见她是下了许多功夫的。
那天以后,王振康经常在周末开着吉普车来接徐婉婵,两人一起在杭州城内“逛吃逛吃”,感情也日渐升温。
同学们都羡慕徐婉婵和王振康的恋情,称她为“西子姑娘”。尤其当王振康开着战斗机在徐婉婵的学校上空俯冲、盘旋时,徐婉婵总会跑出来冲飞机招招手。
“春水粼粼春意浓
浣纱溪映花红
相思不断笕桥东
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
婉转柔情的《西子姑娘》似乎就是为他们而唱。
可是,这样的美好并没有持续太久。那时,国内的形式相对复杂,作为国民军的一员,王振康隐约感觉到了风雨欲来的危险信号。
王振康,祖籍安徽,生于富裕的商贾人家。1944年,祖国大地因列强侵略而硝烟四起,从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王振康被激起男儿热血,毅然决然地弃文从武,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
在成为空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之前,王振康还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参加战斗。
眼前国内纷繁难测的形势,让身为军人的王振康感到不安。不同于往日,此刻的他有了牵挂,而让他难以放下的就是徐婉婵。
1948年,他在南京执行任务时,曾拾到一枚刻印着“福”字的金戒指,他把它赠给徐婉婵。徐婉婵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回赠了一枚雕着金花的戒指。
战乱时期,二人虽然没有婚礼的加持,但心心相印的爱情胜过任何形式的证明。
图 | 年轻时的徐婉婵
1948年12月15日,星期三,对这一天,90多岁的徐婉婵记忆犹新。
临近元旦新年,王振康却早早地把新年贺卡送到了徐婉婵手中,精美的贺卡上写着:“祝您新年快乐、前途幸福,谨以此赠给我想念中的人儿。”
但王振康脸上却看不到新年临近的喜悦,反而忧心忡忡。
“假使有一天,我们不小心走散了,那么就在岳坟前等吧,最多十年,老天一定会让我们重新相聚的。”
这是来自军人的敏感判断,却不曾想一语成谶。
1948年底,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军队大面积迁往台湾,王振康所在的军官学校也不例外。
徐婉婵和王振康就这样失散了。
徐婉婵常常一个人来到岳坟等待一场奇迹的相遇,可是叶落无声,她总失望而归。日子久了,岳坟成了不可触及的痛。
“你想念的人远在天涯海角。”思念成疾,求于占卜的徐婉婵,也没有收到一份宽慰的解语,不免常常于伤心处以泪洗面。
此后岁月露往霜来,他们的故事却以另一种方式延宕。
“我注意到,他的名字,和振康只相差一个字。”
1953年,徐婉婵结婚了,对方是一名外科医生,名叫王耀振。
他们同在建德严州省立医院工作。那时的徐婉婵在经历了与恋人失散的痛苦之后,又在大环境下经历着各种审查与质疑。
因为与王振康的恋情,她的档案里多了一条“恋人为台湾飞行员”的标记。临海赤水老家又传来被定为地主的消息,家产全部被没收,哥哥也因此而丧命。
多重苦难如石锤般击打着二十多岁的徐婉婵,她日渐自卑和沉默。王耀振便经常带她散心和打球。面对王耀振的追求,徐婉婵向他讲述了她与王振康的恋情,并且坦言依旧无法忘怀。
爱与被爱是一个人生课题,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都是幸福的,更何况爱有回响。
图 | 徐婉婵与王耀振
王耀振表示能理解徐婉婵藏于心底的那份思念。甚至在晚年时,还主动提出让女儿们帮徐婉婵寻找王振康的消息。
在跨越到晚年之前,有些故事不能省略。
王振康在撤去台湾之后,曾在一次战役中,约徐婉婵去杭州笕桥机场,打算带她去台湾。但一连数日在机场等候的徐婉婵并没有等到王振康。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她与王振康相见无望。
希望得到王振康消息的徐婉婵曾写信给王振康老家的父母,叙述他们之间的恋情以及愿等王振康归来的心愿,但未收到回信。
她没有停止寻找和期盼。只是在海峡两岸消息不通的年代,以及王振康讳莫如深的身份,增加了她寻找的难度,甚至带给她许多伤害。
好在王耀振的出现,让接连遭受打击的徐婉婵有了依靠。
她成家生子。忙碌伙同时间,悄悄地偷了人的精力和思绪。
徐婉婵与王耀振育有三个女儿。二人的工作也调到了绍兴诸暨康复一院。有了安稳的家庭,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地方,徐婉婵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
然而,命运是个残忍的编剧。1958年,王耀振被打成“右派”。徐婉婵一家安稳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王耀振先是被下放到宁海长街,继而又被调到宁夏盐池农场。徐婉婵一个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只能辛苦工作、省吃俭用以扛下生活的重担。
王振康曾经送给她的礼物,也不得不在现实需要面前,放下纪念品的身份而发挥实用价值。派克笔、羊毛大衣等,成为她生活应急的一部分。
苦难中的徐婉婵,想必也曾后悔自己错失了随王振康去台湾的机会,面对眼前的重重困境,她得了轻度抑郁。
徐婉婵经常一个人翻看着王振康的照片和信件,以及他送给她的各种礼物:贺卡、旗袍、扇子、香皂、布料……
回望现实,相思不解眼前苦。
1963年,丈夫王耀振在宁夏劳改时,用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救了农场领导妻子和孩子的命而获得回乡的机会。
当身心俱疲的徐婉婵看到一副西北汉子模样打扮的王耀振,所有的委屈、不甘似乎都有了支撑。她慌忙地同与王耀振相见而不识的女儿说:“是爸爸,快叫爸爸。”
短暂地相聚后,王耀振回到宁海长街农村,继续劳改。徐婉婵也调到了宁海人民医院,两人比之前离得近了。
面对王耀振的返乡,徐婉婵似乎也接受了命运的设定,在一张照片后写下了“永不分离”的意愿:
“是一九五八年五月间我们分手了!可是在五年后的一九六三年五月间我们俩又会见了!愿今后永不分离!”
之后,在十年运动期间,王耀振依旧戴着“右派”的帽子进行劳改,徐婉婵则因为家庭地主成分、“台湾飞行员恋人”、丈夫是“右派”这三重身份而遭受各种审查。
由于运动,徐婉婵不得不将大部分有关王振康的物品烧毁,但1948年那张新年贺卡她一直保留在身边。
命运颠簸,已扎根农村做了村医的王振耀在1979年得到了平反。可是21年的大好时光已一去不回。
图 | 患难夫妻
重返诸暨康复医院的王耀振,查询到自己的“右派”没有正规手续,只是被某个领导的打击报复时,那煎熬的年年岁岁已无法追回,王耀振狠狠地打了那个领导一记耳光,是宣泄,更是无可奈何。
时代变化了,王耀振和徐婉婵也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回到正常工作岗位不久后,两人前后退休,过起了正常的晚年生活。
徐婉婵因“他的名字,和振康只相差一个字”而与王耀振走到一起,到与他许下“愿今后永不分离”的誓言。两个人在坎坷岁月中相守到老,以至于她执着于寻找王振康消息时,她的女儿不解地问:“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爸爸?”
“我当然是爱你们父亲的,否则运动时早就和他划清界限,不会和他相守60余年,但我也爱振康,这是不一样的两种爱。”
徐婉婵如此回答。
寻人十五年,“相见”时泪洒前襟
随着几个孙子、孙女的长大,徐婉婵和王耀振终于有了空闲。可是闲下来,许多往事又重新翻涌。
年轻时深爱的恋人突然的离别、魂萦了一生的思念与牵挂,在历经风霜、人生垂暮之时,王振康成了徐婉婵无法解开的心结。
她与王耀振争吵得愈发多了,体贴的王耀振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于是让女儿们帮母亲寻找王振康的下落。
从2003年起,家人将寻人付诸行动。
由于徐婉婵和王振康并非亲人,无法通过《海峡两岸》节目进行寻人。但家里人不曾放弃,女儿、孙子、孙女都在积极地寻找有关王振康的线索。
去王振康的老家、网络上发布寻人信息……结果都石沉大海。
2008年,徐婉婵因抑郁症病情加重,家人送她到杭州看病。车子驶入杭州,满目的物是人非,徐婉婵百感交集。
2008年12月15日,台湾和大陆之间实现了“大三通”,距离1948年的离别已经整整60年。徐婉婵在王振康送给她的那张新年贺卡上写下了几句话:
“弹指一挥间,60年过去了。1948年12月15日是什么日子?今天又是12月15日,两岸通航的时间,您在哪里?我们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了,只有黄泉相见,天涯之路又在何方,心痛难忍。”
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执念,更是想给那份因不测而搁浅至今的情感一个交代。
2014年底,徐婉婵的家人尝试给台湾相关部门写信。不曾想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
台湾“国控安抚局”发回的有关王振康的信息,表示他已改名王易斌,并已于1955年9月20日的一次演习中失事……王振康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32岁。
听到这个消息的徐婉婵一动未动。震惊、悲伤和绝望令她失去表达的力气,因泪腺堵塞而无法流泪的眼睛只能干涩地承受这一剧痛。
半年后,包容体谅徐婉婵一生的王耀振也离她而去。
多重的打击,以及尚未痊愈的抑郁症病情,让徐婉婵选择了服用安眠药自杀,好在关键时刻她被抢救过来。
女儿们心疼母亲,决定为母亲找到王振康更多的信息和照片,让她的内心得到宽慰,并完成她深藏内心的心愿。
2018年8月,女儿们得知抗日名将孔墉的孙子孔柏年先生,以宁海抗战老兵志愿者身份帮老兵寻找亲人。于是便找到他,向他讲述了母亲的故事。
很快,8月底的一天,孔柏年先生来到徐婉婵的家中,给徐婉婵看了他手机中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英俊帅气的年轻面庞,带着70年前的记忆纷至沓来……
图 | 1952年,王振康在台湾
“妈妈,你流泪了呀!”女儿惊讶地看到徐婉婵的腮旁滑落了泪水,二十多年未曾流泪的眼睛,终于湿润。
照片中的王振康比当年离去时更加成熟。孔柏年先生带来的消息说,他在台湾那边已结婚生子。徐婉婵听到这个消息很欣慰,因为她更担心王振康孤苦伶仃,那样她会更加痛苦。
老人朴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简单而动人。
2018年9月3号,台湾的志愿者代徐婉婵买了一束玫瑰,送到王振康的墓前,玫瑰花旁的卡片上写着:“易斌吾爱”,落款:徐婉婵……
徐婉婵的心愿了却,从此,西子湖畔又多了一段曲折感人的情缘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