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伊始 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01
前言
我们华夏民族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炎黄子孙"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本篇文章就来介绍华夏民族远古时期的传说和起源。
说到"炎黄",大家肯定能想到炎帝和黄帝。我们民族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历史文献和民间传闻针对三皇五帝的说法很多。
比如三皇指:

五帝指:

三皇中神农(炎帝)、燧人这些称号,是根据他们当时为人民所做的贡献总结而成的。
目前没用足够的考古物证来证明是否真有其人,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在远古时期有农耕农业、钻木取火相关事业的发展;同时人民愿意尊崇那些对部落发展有贡献的英雄。

02
人物事件
炎帝与黄帝
《史记》中提到阪泉之战与涿(zhuō)鹿之战。
当时炎帝所率领的神农氏日益衰落,造成了诸侯群起互相征战的局面。百姓遭受残害,神农氏没有能力镇压诸侯。
而黄帝(轩辕氏)从小天资聪颖,才识过人。在乱世练武习兵,出征讨伐不进贡的诸侯,其中大部分诸侯被黄帝讨伐过后都归从于黄帝,但面对天性残暴的蚩(chī)尤,黄帝暂以失败告退。
后来炎帝想再次侵占诸侯,但由于黄帝的兴起,诸侯们纷纷投向了黄帝。炎帝和黄帝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黄帝便施行政事,整顿军队,发展农业。为和黄帝进行交战,在多个方面做准备。
双方经过多次征战之后,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这就是炎黄争雄的阪泉之战。
此战之后,炎帝和黄帝的部落结盟,确立了黄帝的地位。可蚩尤依然不听从于黄帝的号令,四处作乱。
因此黄帝又征集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交战,黄帝最终擒杀了蚩尤,诸侯们都称黄帝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便是涿鹿之战。
颛顼(zhuān
xū)
相传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晚年痴迷占卜,一切都用占卜来做决定,导致农业荒废,部落生产力大不如前。
颛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亲自劝导人们从事农业工作,禁止民间占卜,让人民回归正常的生活。
传说颛顼和共工为了争帝而发生战争。
起因是共工的部落居在黄河上游流域,而颛顼所率领的部落居于下游领域。
在下游的颛顼在地势上处于劣势,这就是双方一个矛盾点。因部落发展问题颛顼与共工两个部落发生争斗,最终颛顼获胜,夺取了帝位。
帝喾(kù)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史记》中描述帝喾十分聪灵一出生就会叫自己名字。帝喾向人民顺应天势,广施恩惠,了解民之所急,仁德有威严,聪慧讲信誉,天下都归顺于他。
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是帝喾在位期间战乱相对较少,而他凭借自身聪颖的才智和仁德而威的内涵将部落治理得顺风顺水因此广受佳评。

尧是帝喾的二儿子,尧的哥哥帝挚在帝喾死后继位,但帝挚才能平庸,不能管理好部落,而尧则仁慈爱民,善于治理部落,因此文明天下,之后他的哥哥帝挚将帝位禅让给了尧。

相传尧在禅让商讨之际,众人分别推举了不同的人选。尧都根据被推举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处事性格逐一分析后否定了这些候选人。
当听到舜的事迹后,尧准备考察舜。经过一番考察和培养后,舜得到了尧的认同,尧就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禹不属于五帝的范畴(应归为夏朝),这里简单补充下禹的事迹。
禹相传是是黄帝的玄孙,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但鲧治水失败,禹接任父亲的职责,他总结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使用疏导的方式进行治水,最终完成治水工程。后来大禹治水有功,舜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禅让制:指首领在位时将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公天下"的说法)

03
小结
这些远古时期的事件因为缺少相关的考古物证来证实它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但如今我们有幸还能依据一些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窥探远古历史的经过。
也许这些故事和传说经过流传添加了不少的传奇色彩,但并不阻碍我们阅读和探索华夏民族起点根源和发展。
我们后续将以时间线为脉络,不断更新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发展与演进,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