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 | 破译「文景之治」的盛世密码


往期文章
太子党政的背后,隐藏了哪些专制皇权的秘密?
吕雉临朝,外戚、诸侯、权臣之间的派系斗争?
执掌大权的吕氏家族为何会落败?
亲们,久违了!
最近开发工作上的压力确实有点大,这篇文章断断续续才打磨出来。下面我们直接进入正文。
01
前言
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没错,这就是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
文、景二字,分别取了汉文帝与汉景帝的谥号。顾名思义,这段持续了40年之久的治世,正是这两位帝王执政的统治时期。
历史上针对汉文帝、汉景帝的执政理念给予了一定的概括,比如夸赞他们与民休养生息,以及主张执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等等。
当然,要缔造帝国接近半个世纪的盛世,显然不仅仅是靠两位帝王就能完成的。
这些执政方针的背后,其实隐藏了缔造「文景之治」真正成功的秘密——老百姓劳动生产力的持续解放与扩大增长。
02
劳动力与生产力
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把侧重点放在了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
楚汉战争也好,刘邦剿灭诸侯王也罢,亦或者吕氏与刘氏争夺皇权,这些都是新生地主阶级为争夺革命果实的斗争。
革命战争的目的是打破陈旧的分配制度,然后进行重新分配;但持续的战火纷争并不能长期换取王朝的繁荣昌盛,毕竟挑起战争意味着经济的消耗。
社会发展进步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持续的劳动与生产。

我们先来补充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话,劳动产出可以计算成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GDP。
GDP越高,说明国家经济水平越好,社会越发达。因此,要带动GDP的增长,国民从事劳动生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关于生产,还有一个经济学公式:

这个公式看似很复杂,其实非常好理解。
物资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的投入,以及科技水平的高低。
以小农经济中的粮食产量来举例。
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则可以提升下面这些变量因子:
1.百姓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耕种「提升劳动量」
2.制造更多的农耕器具「增多物质资本量」
3.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事农耕「增加人力资本量」
4.开垦更多的农耕土地「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量」
5.使用铁器、铁犁等农具代替青铜器进行农耕「提升生产技术」
遗憾的是,西汉开国之初并不具备优越的生产条件。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口数量的极具锐减。
03
秦末汉初的颓势
汉虽剪灭秦,开辟了一个新帝国,但西汉开国之初的经济水平实际上要比秦时差很多。
秦灭六国仅仅让华夏大地维持了短短15年的和平。
自秦帝国坍塌以来,反秦战争、楚汉战争、汉高祖剪灭异姓诸侯……
起义战争以及瓜分革命果实的阶级斗争紧接着又让中国经历了近20年的战火纷争。

秦时人口约2500万,西汉初期人口仅约1300万。

大大小小的战争导致部分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也就是说,西汉当局的人力资本与劳动量的供给远不足秦时期。

劳动力因战争死亡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导致西汉开局的经济水平处于低落的状态。
人口少,劳动力低下,劳动产出自然就少。
前面提到了国民生产总值,GDP。
GDP高,并不代表国民生活越幸福。
秦帝国从底层征缴了大量财富去修建堂皇的皇宫、皇陵。国库充盈,但底层的百姓最终却走向了揭竿而起的起义道路。
这其中就牵扯到财富的分配问题了。(在西汉末期的文章中我们将结合豪族并起的历史内容对分配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初"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便运营而生了。
04
无为而治
我们知道,秦帝国的崩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帝国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压榨实在过于严苛。
底层百姓劳动产出的极大部分要供给统治阶级玩乐享用。
贫民兢兢业业的劳动,换来的却是衣不果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结局。最终农民阶级革掉了帝国的生命。
除了刘邦、萧何、曹参等担任过秦国的基层官吏外,西汉开国功臣们大多是底层的百姓出身。
例如,当车夫的夏侯婴,屠狗为业的樊哙,靠编织养蚕为生的周勃……
天下苦秦久矣,他们中的大多数曾经都是被帝国剥削榨取的对象。
因此,从基层杀出一片天地的他们能切身体会底层百姓的困苦。

所以,汉初统治阶级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都和改善民生有很大的关系。
"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政策的背后其实也就是四个字——让利于民。
革命成功,使汉高祖刘邦打破了秦时的分配方式,将革命果实进行重新分配。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功臣被封为千户侯、万户侯,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汉百姓的生活状况较秦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观。
有"约法三章"的先例,西汉政权建立后接连废除了秦时大部分另人唾弃的酷刑;与此同时,先前施加在百姓身上极高的税赋也得到了部分缓解。
值得注意的是,制定"与民休息"政策路线的是汉高祖刘邦和相国萧何,但刘邦生前的首要目标是同项羽争天下,以及在开辟王朝之后为了捍卫刘氏江山同异姓诸侯进行斗争。
所以,西汉正儿八经开始巩固内政,恢复生产的却是在吕后摄政时期。
曾经,吕后在刘邦弥留之际询问他身后事如何安排。
刘邦回答道:"萧相国死后,曹参接班。曹参之后,王陵接替、陈平辅佐。"
《史记》记载,曹参担任相国时遵循旧制,基本沿用了萧何制定的各项政策。
而曹参时常拉着手下在相府内饮酒作乐,他行政的特点就是不过多追问手下做事的细节,贯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的思想。
宽宏⼤度,不过多干涉扰乱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是汉初特有的政治风气。
而让利于民的结果,就是变相拉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道理很简单,我们再回到生产函数。

安稳的社会环境、宽松的政策调节了汉初的生产关系,这使百姓们不再为酷刑担惊受怕,也不再承担严苛的税赋与劳役。
与秦时相比,平民能更多的保有自己的劳动产出。
所以老百姓更愿意积极地从事农耕劳作。
人口虽然少了,但百姓们的劳动意愿更强。
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劳动量持之以恒的积累逐渐奠定了西汉经济恢复的基础。
在一系列宽松政策的加持以及广大平民辛勤的劳动下,西汉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形势逐步从秦末汉初的低谷中逆势增长。

05
文景之治
由于夺嫡之争和诸吕之乱的影响,我们或许容易对吕后产生狠辣专权的刻板印象。
客观地讲,皇权之争毕竟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吕雉执政之后并没有脱离实际,反倒还在刘邦"无为而治"的政策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例如,吕后解除了刘邦颁布的抑商条令。
吕雉鼓励民间的贸易活动,减免了附加在商贩行业的重税。
贸易的本质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你的物品与我的物品进行交换。其中货币就是交易的媒介。
商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对物质的需求;
同时,货物与货币的广泛流通,又维护了物价的稳定,以及间接促进了生产发展。
商人本没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为什么商业促进了生产发展呢?
因为商人是逐利的,他们洞察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形式获利,同时解决市场的供需问题。
举个例子:
当西汉市场上有大量纺织品(比如衣服)需求时,商人就会从手工业劳动者手中收购大量的纺织品。
这时,手工业劳动者就会提高自身的劳动量来响应市场的需求;也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从事农耕者会加入到手工业纺织劳动。
供给侧需要提升劳动产量来解决市场的需求问题。
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商人变向提高了纺织品从业者的生产规模,即使商人并没有直接从事生产劳动。

当然,关于商人囤积居奇,故意操控物价就是另外一个的话题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需求市场拥有较大剩余空间时,商人这个角色在贸易中确实起着促进生产的作用。

回到文景之治这个主题。
此前刘邦还规定了"什五而税一"的税率,即土地产量的1/15作为税赋上缴官府;
但由于西汉初期中央财政紧缺的关系,这条政策并没有执行。直到吕后摄政时,"什五而税一"的政令才得到落实。
而汉文帝即位后,为了鼓励大众从事农业劳作,将田租降低到了1/30,也就是吕后执政时期的一半。
虽然说这条政策最大获利者是地主,因为没有土地的贫民要向地主借土地才能得到农耕的机会;
贫民既要把土地劳动产出的一部分当作税赋,还要再加上土地借贷的租金和利息。
但与先前的时期相比,自耕农以及贫民还是能从低税率的政策中获取到部分利益。因为他们的劳动所得提高了。
除了劳动所得付出的田租这项税赋外,西汉老百姓其实也还承担着人头税(算赋)和代役税(更赋)等。

顾名思义,人头税按人口数征收。刘邦时期120钱/人/年,汉文帝时期降低至40钱/人/年。
代役税,表示百姓需要到官府为统治阶级劳动服务。如果平民不愿服役,也可以交钱免除劳役。文帝时期,有免征劳役的记载。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的政策,显然比秦时期竭泽而渔式的横征暴敛轻得多,这的的确确普惠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大民众。
不过,税赋降低的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变少了。所谓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更难。
前面也介绍了,西汉开国功臣大多是布衣将相,他们曾从事过底层的劳动。
因此这批将相更能体会底层百姓的困苦,相对应地,税改的阻力也相对变小了。
同时,汉文帝、汉景帝也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节流。
节俭——是汉初"让利于民"的一大特点。
史书记载,文帝在位23年,期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加。
汉文帝曾想给自己修筑一个大高台,工匠计算出来大约需要耗费百斤黄金。
文帝得知后,说道:"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家产,还是算了吧。"
这不仅说明汉文帝践行俭约节流的方针,同时也印证汉文帝没有脱离底层,他深知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情况。


近年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出土陪的葬品大多以陶器、铜器为主。这与封建社会其他皇帝的待遇有着极大的落差。

前文我们介绍了生产函数:

无为而治、以农为本等政治举措,从很大意义上终结了秦末汉初的混乱,重新维稳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
而轻徭薄赋、厉行节俭等政策调节了汉初的分配机制,税改带来的让利于民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意愿增长了,那么劳动量也将得到提升,来年粮食收成便会增多,百姓将逐渐摆脱饥荒的的困扰;
安稳的社会生产环境紧接着又会促进人口的恢复和增长,新生的劳动力又将持续注入到西汉社会当中,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在文景之治39年之久的治世里,西汉社会的劳动量、 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都逐步得到了飞升。
汉景帝末期,西汉的人口数量已经从汉初1300万增长到了3000万。
如果说,无为而治是西汉政府绘制的盛世蓝图,那么西汉千万的庶民则是这个盛世真正的缔造者。
因为所谓的盛世繁荣,必须要靠数以万计的劳动力堆砌而成。而劳动力又离不开成千上万百姓的辛勤劳动。
《汉书》记载,汉初由于战乱纷扰,物质资源季度匮乏,刘邦平定诸侯时,社会上还出现过粮价暴涨,人吃人的悲惨现象。
但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百姓们安居乐业,人人可以自足;官府征收的粮食填满了京城的仓库,堆积的谷物甚至还出现陈粮腐烂的情况。
文景之治的成功,为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殷实的家底。
大家还记得刘邦是怎么摆脱白登之围的吗?
由于当时西汉的经济水平不足以再次支撑对外战争,刘邦靠谈判妥协以及政治联姻,才换取了北部边疆短暂的和平。
经过几十年无为而治的发展,汉武帝刘彻接手时的西汉政府国富兵强.面对异族侵扰,一味防守退让的态度显然已经不符合西汉的国策。
对于西汉王朝而言,劳动力与财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历史此时也走向了转守为攻的分水岭……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